摘 要:綠色食品資源學是食品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作為一門新興課程,本文結合課程特點,對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綠色食品資源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48-02
綠色食品資源學是植物資源學與食品學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門新興課程,應用現代技術,對森林中可食植物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是植物學在應用領域的拓展。該門課程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實踐性強,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作為一門新興邊緣課程,筆者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其教學內容與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1 課程概述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傾向于回歸自然,對森林中的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可食植物資源產生濃厚興趣。《綠色食品資源學》課程以長白山區森林中無污染的野生可食植物資源為主要教學內容,介紹其種類、分布、貯量、有效成分及開發利用現狀,了解可食植物資源種類豐富、貯量有限、用途廣泛等特點。強調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對野生植物資源進行可持續的開發利用,同時對瀕危野生植物進行保護。該門課程幫助學生擴充生命科學領域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課程實踐性強、專業知識跨度大,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注意科學思維方法與科學態度的培養。該門課程主要內容如圖1所示。
2 教學內容選擇
2.1 合理使用教材
綠色食品資源學是在植物資源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全國沒有統一出版的教材,結合林學院食品專業的辦學特色,課程組在杜鳳國教授的帶領下,編寫《森林植物綠色食品資源開發與應用》作為綠色食品資源學課程的使用教材。教材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介紹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的起源、概念、開發現狀及前景;森林植物綠色食品資源的分類、分布及特點等內容。各論部分介紹植物分類基礎知識及各類森林野生植物資源,對其形態、生境、分布、用途、食用方法等內容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以《野生植物資源學》《藥用植物資源學》等作為課外參考教材,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內容跟不上科學發展的步伐,在利用教材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市場調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最新動態。
2.2 優化教學內容
2.2.1 特色資源與特色教學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們在飲食上更加注重風味的獨特、食療保健及食品的安全,野生植物越來越受到歡迎,重新回到餐桌上,因此,綠色食品資源學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突出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重視野生植物資源在飲食文化中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山野菜資源這一章中,以長白山區野生植物資源為主,重點介紹朝鮮族飲食中的野菜。長白山區朝鮮族同胞聚居,他們在適應自然、改造環境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飲食文化。長白山山野菜植物資源是朝鮮族飲食中的重要特色食品,以山野菜、可食真菌等為原料的風味小菜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作為“綠色”食品,受到各族人民青睞,如沙參、桔梗、蕨菜、山芹菜、刺嫩芽、松茸、小根蒜等山野菜加工的各種菜肴[1]。
2.2.2 資源文化與教學文化
綠色食品資源學主要是講授餐桌上的野生植物,對野生可食植物追本溯源,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中,豐富教學內容。如講到薺菜時,引用古人的詩句:“墻根薺菜先生”,讓學生記住薺菜是早春常見野菜,屬救荒本草;“蔞蒿滿地蘆芽短”中的蔞蒿與北方的柳蒿是同一種植物,味道鮮美,但南北食用部位及食用方法有別;“蒹葭蒼蒼”中的蒹葭就是蘆葦,嫩芽可食,蘆根、蘆花均可入藥……孔子說:“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綠色食品資源學讓食品專業的學生更多地了解植物,認識植物,也是一種通識教育。
2.2.3 資源開發與教學更新
將教學與科研成果有效結合在一起,使講課的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和啟發性。長白山區植物種類豐富,目前開發利用較多的有山葡萄、五味子、刺五加、蕨類植物等資源,將其研究成果、開發產品、引種栽培現狀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知識面。另外,教師自身的科研工作對教學也起到促進作用,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素材。例如課程組教師將對天女木蘭、山芹菜等植物的研究方法及解決方案融入教學環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的認識。
2.2.4 野生植物與膳食文化
隨著當今“回歸自然”的國際大趨勢,我國的中醫和膳食工作者開始注意食療法的研究和挖掘。藥膳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保健膳食文化和中草藥研究極大地豐富了該領域。唐宋時期“食治”已經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領域,當時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把“食治”設立專篇論述以后,又有各種食療本草,至此,藥膳食療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3]。野生植物具有獨特的食療和保健作用,在藥膳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山白菜具有祛痰抗菌的功效,苦苣菜具有解毒、健胃等功效,蕨菜具有清熱、滑腸、降氣、化痰等功效,在食用的同時防病治病。教學內容結合中國中醫學藥食同源的理論,重視野生植物的保健作用,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教學方法探索
教學要達到既定的目的,離不開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交流溝通,做到相互啟發、教學相長,科學選用教學方法,確保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綠色食品資源學就其理論性不強但課程內容豐富的特點,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本課程的教學,因此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圖2)。
3.1 理論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目前常用的教學手段,為了避免走入由“人灌”向“機灌”的課堂教學誤區[2],恰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精心制作課件基礎上,不應忽視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綠色食品資源學課程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利用其直觀性的特點,介紹資源植物的形態特征,增加學生對植物的感性認識。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是一種旁觀者的游戲[4]。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教學方法必然從“重視教”向“重視學”轉變,教師也從“研究教”向“研究學”轉變。因此綠色食品資源學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互動合作教學,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擬定題目,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查閱資料,課堂上讓學生成為主體,結合查閱的資源植物的特點、研究現狀等內容進行講解與交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具體方法是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每組選一名代表以專題形式講述,最后教師予以補充總結。由單純以教師知識傳遞、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由知識接收者轉變為知識探究者。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加強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的指導,教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發展學生應變能力,增強學生適應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程度與水平,以教師為主向師生合作教學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綠色食品資源學》課程利用網絡輔助教學,針對課程特點主要提供教學課件及擴展閱讀等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2 實踐教學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讓學生通過做而學,是一種需要多種感官參與、多種能力配合的學習,不僅可以訓練動手能力,而且也可以訓練思維能力和陶冶道德情操,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有效方式[3]。綠色食品資源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因此教學過程中,加大實踐課的比例。例如講授山野果植物資源,課堂中讓學生了解常見山野果主要識別特征,資源分布、儲量;課后讓學生進行市場調查,了解市場動態,與學生探討山野菜植物資源的開發前景,為學生申請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新思路。
植物形態特征是認識和鑒別植物的基本依據,生態習性有助于學生了解植物資源分布狀況,這是對植物資源進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室外現場教學是掌握植物資源的形態特征及生態習性的最好方法,將書本中、課堂中學習的知識與實物對應起來,通過多識而達到多知。食品專業的學生沒有植物分類的基礎,現場教學直觀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好。
綠色食品資源學作為一門新興課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需要繼續完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教師專業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從而使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金禹彤.論朝鮮族飲食及其文化特征[J].理論界,2009(10):149-150.
[2]李進才,孫超.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在于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55-57.
[3]顧奎勤,方欣,楊娟.家庭藥膳[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1-10.
[4]葉信治.從美國大學教學特點看我國大學教學盲點[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