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建筑學專業本科學生對建筑的啟蒙與認知出發,在結合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建筑概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分析,針對學生建筑設計基本認知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建筑學 建筑概論 認知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50-02
建筑概論是建筑學專業本科學生入學后首先接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啟蒙性的課程,目的在于使建筑學專業初學者獲得建筑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設計的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對本專業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針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探索一種比較好的教學培養方法非常重要。
1 課程特點和要求
本校建筑學專業為五年制,按照老版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建筑概論課程為專業選修課,經過實踐教學之后,新的培養方案已將其修訂為專業必修課,并且開課時間從第二學期調整到了第一學期。這樣更有利于課程之間的銜接,設置也更加合理。
建筑概論課程與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是緊密聯系的。授課教師要把握好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合理安排好各個環節。大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涉及到教學的核心和基本問題——建筑的基本認知和傳遞,教師應該通過教學設計的主體線索呈現出來的。
2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 教材涉及的學科知識較多,但篇幅相對較小,不容易做到深入和擴展
建筑學專業的建筑概論課程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涉及到人、社會、環境、自然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課堂狀態,既讓學生感覺無趣,又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如果不能將思維打開,只是停留在教材有限的內容,那么,對建筑的理解也不會很透徹。
2.2 教學方式被動,學生參與度不夠,不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建筑概論是一門內容更新較快的學科,傳統的被動式的“教”與“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獲得新信息和新知識的能力,如果沒有好的學習方法、無法保證好的教學效果,就無法做到對學生真正能力的培養。剛進入大學一年級學習的學生,對于建筑學的理解不深,如果不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生很難理解很多基本概念和設計思維,最終創造性也得不到培養。
2.3 考核方式單一,缺乏合理性,不容易反映出實踐能力
建筑概論課程的考核方式為考查,一般都是通過撰寫課程學習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查。建筑學專業是一門對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學生要有很好的文字表達能力,但是,同時它又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僅僅只是通過一篇論文或者一份報告去衡量學生的能力是不合理的。
3 從提高學生建筑啟蒙與認知能力的角度進行培養
從傳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足我們可以看出,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授課者應該采取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抓住重點,多角度考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真正掌握建筑的基本理論和實踐能力。
3.1 了解知識構成,提高綜合認知能力
建筑涉及到科學、哲學、藝術、歷史、文化和地理等諸多領域,建筑學專業對學習者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一位優秀的建筑專業學習者要能夠從人文看建筑、從工程看建筑、從案例看建筑,這些知識都需要相對長時間的系統學習和積累。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入一些聯系實際的案例,通過多媒體展示加深理解。在講解建筑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時,一定要多結合實際,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使處于專業啟蒙階段的學生能比較容易接受。課堂上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一談對建筑的意義的理解。講到中國民居,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故鄉的民居特征,通過表達和交流可以讓課堂氣氛更活躍。這種方式不僅能讓他們參與課堂,而且還能用一種比較輕松的心態進入學習狀態。因為學時有限,學生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教師應推薦學生課后看一些建筑理論書籍,還可以上網觀看建筑學相關的紀錄片或者資料,例如:《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建筑師——尋父之旅》等紀錄片。通過閱讀書籍和觀看影像資料,一方面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另一方面,還能了解著名建筑師的故事和思想,增加對建筑學專業的學習興趣。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放在課外,要求學生最后提交2~3篇課程論文。
3.2 掌握尺度概念,培養空間認知能力
從學習建筑學的基本概念,到慢慢接觸尺度,這是從理論落實到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在建筑所限定的空間里活動,人的各種活動尺度與建筑空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要真正做到開始設計,必須從熟悉人體活動的基本尺度開始。在這一部分可以設計一些繪圖的小作業,例如:繪制不同形式的家具,表現人和家具之間的尺寸關系;設計住宅時如何考慮的建筑與人的基本尺度關系;測量你的宿舍中家具的尺寸,并繪制簡易的圖紙,表達尺寸關系。對于剛剛學習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對空間的認知和體驗是個難點。從單個空間到組合空間的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不但要了解單一空間,而且還要掌握多空間組合方式,其中會涉及到空間的圍合方式、空間的情感、空間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等。這部分除了課堂講解和課后訓練之外,還需要學生看一些參考書籍,希望他們通過學習能撰寫讀書筆記,教師根據學生的讀書筆記,能及時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
3.3 訓練作品解析,提升圖解認知能力
建筑作品的解析是培養學生圖解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經典建筑作品,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設計的理念和方法,強化平面構成的思維以及空間意識。建筑概論的學時較短,每安排周2學時為宜,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安排時間做一些課后的訓練。例如:學生可以選取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和賴特等建筑大師的作品進行解析。同時,授課教師要對學生的訓練目的比較明確,主要有:通過對建筑作品形成背景的了解,認識建筑設計前期的環境資料;通過具體建筑平面、功能、流線等的分析,學習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通過建筑形體、立面特征的分析,提高建筑設計的審美能力。交流的方法可以采用圖紙展示和PPT匯報相結合的形式,要求能夠清晰、有條理地向別人闡述自己的想法,還要有恰當的圖示語言能力,表達建筑設計理念、構圖和形式。這是在學習建筑的初期階段就要養成的一種能力,通過這種訓練也能加強學生的參與度,在考核時可以占較大比例。
4 結語
建筑概論課程學習是培養一個未來優秀建筑師的重要環節,抓好這個環節,才能環環相扣,保證整個專業學習過程的漸進和提升。專業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過程,一次討論、一次匯報和一篇讀書筆記的撰寫都是提高能力的一小步,教師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申潔.環境·空間·建構——低年級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探討[J].建筑與文化,2011(9):110-111.
[2]劉聲遠,刁艷,王云.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山西建筑,2010(15):192-193.
[3]周慶華.《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方法與模式探討[J].安徽建筑,2011(4):4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