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圖課教學改革是適應新世紀條件下,機械制造人才培養需要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本文僅對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在制圖課教學改革中的意義和現狀、目標、框架、內容、教學探索和實踐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制圖課 改革 探討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61-01
圖樣作為工程界技術人員及專業技能加工人員的技術語言,使設計和生產技能人員之間交流的能力大為增強,也使現代化的生產過程成為現實。因此,培養大批的適應現代化生產需要的具有識繪圖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基礎。
1 制圖課教學改革的意義和現狀
對于工科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制圖課的重要性在于圖樣是工程技術領域中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有用的交流媒介之一。因此,制圖課學得不好將會影響到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繪圖工具的使用,制圖課教學改革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生要在有限的學時內通過學習完成課程內容規定的任務,必須對傳的制圖課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改革。
制圖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學生要想真正掌握這門知識,必須通過識繪圖實踐才能獲得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熟練的繪圖技能。然而,根據《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現狀及發展方向》資料顯示:我國工程機械高層次人才短缺,技術創新缺乏動力,一些急需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中型工程機械企業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而現有技術工人總體水平不高,有的看不懂圖紙,無法提高產品質量,更談不上技術創新。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是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夠,現行教育體制重學歷教育,輕技能培養的狀況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一些學校理論課教學與生產實習訓練脫節,加上部分在校學生知識基礎不扎實,理解及適應操作能力較差,對培養技能型人才帶來不利影響。可見改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進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加快機械加工技能人才的培養,扭轉目前人才缺乏的狀況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潛在的人才儲備價值。
2 制圖課教學改革的目標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繪圖已在工程技術領域得到應用和普及。對于職業學校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計算機繪圖已成為職業需要的必備技能,即使在職業技術條件較差的機加工場所,對職業技術工人的要求也必須具備傳統的識繪圖能力。要實現上述要求,制圖課教學改革應達到的基本目標是:(1)培養學生具有識繪圖樣的基本能力;(2)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實際動手能力;(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素養,能運用已有的制圖及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4)培養學生具有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習慣。
3 制圖課教學改革的基本框架
制圖課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和環境,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在對機械制圖、公差配合、機械制造工藝等課程教學研究的基礎上,選用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踐,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認知能力。在實踐中要累積經驗,并通過加強制圖課理論與實踐技能訓練的結合與指導,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鞏固知識,盡快學會運用知識的目的。對教學實踐中經過證明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方法要及時總結,形成總結性教學資料,也可以制成課件進行推廣,以達到教學改革取得實效的目的。
4 制圖課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
針對目前職業教育制圖課程在教學中反應出的問題,以及生產實習技能訓練應密切結合本課程的理論指導,找出改進的方面,設計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1)研究教學內容并進行比較和篩選,選出識讀與技能訓練最為緊密的內容,嘗試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如將教學內容選在實習場地組織教學、現場演示實驗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等;(2)在學生獲得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學會基本的識繪圖技能;(3)強化課堂理論指導,增加基礎訓練內容,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實現制圖理論對識繪圖技能訓練指導作用的結合,達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4)對新的教學模式進行實效分析、對比、總結,寫成總結資料,形成科學有效的制圖課教學模式或方法。
5 制圖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在多年的制圖課教學過程中,本人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班級,做過一些探索和實踐,對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確有明顯的幫助。例如,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初中畢業的入校生,他們沒有學過立體幾何,空間概念較差,可以先安排實地參觀,讓學生對基本幾何體和機械零件有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后,再講正投影的基本原理比按傳統的教學方法直接講授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作圖中的錯誤率也顯著減少。再如,當講到零件圖的尺寸標注一節時,在講授尺寸基準的選擇前,可先讓學生到零件加工車間實地參觀,觀看零件加工的工藝過程,以便理解零件的設計基準和工藝基準的區別,更能使學生盡快理解尺寸標注的知識,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工藝條件下選擇不同的工藝基準。
6 結語
基于制圖課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特點,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不同時期、不同層次、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教學環境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法,才能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于勇.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山西焦煤科技,2010(S1):75-76.
[2]白世清,盧振榮,工程制圖基礎[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2:1-2.
[3]錢可強,機械制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7:143-147.
[4]胡建生,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