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教學法種類甚多,應用在同的學習目的而有同的成效。溝通式語言教學法強調溝通或交談實才是語言課程的教學目標。溝通式語言教學法目前仍是語言教育法上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應該是中職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
關鍵詞:溝通式語言教學法 中職英語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79-02
2009年11月,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中等職業外語教育中心的成立,標志著國家對中職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提升到新的高度,凸顯了中職外語在整個職業教育結構中的重要地位,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中職英語教師開創中職英語教學新局面的士氣。新成立的中國職教語文中心和中等職業外語教育中心分別在成立大會上發布了一項教育部重點課題及其子課題, 分別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有效教學模式研究”和“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有效教學模式研究”。周冠生認為:“中職文化基礎課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教材改革、評價改革等等,但是最迫切也最具實踐意義的突破口,我認為是教學模式的改革。[1]”無獨有偶的是,呂志敏也談了類似的觀點:“對中職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而現有不多的研究成果,又存在著‘三多’和‘三少’的問題,具體說就是研究課程定位的多,討論課程實施的少;爭論學科特性的多,深入課堂教學的少;介紹具體技巧的多,構建有效教學模式的少。[1]”
但是關于有效教學的具體內涵,許多代表還是不甚明了。張連仲教授則恰到好處地點明了問題的本質:“所謂有效教學,就英語教學來說,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交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礎,其中又以第一條最為關鍵。在教學中,要始終考慮學生的特點、需要和興趣,激活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關注學生活動的實效,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備課、上課、作業和評價)都充分考慮學生的作用,并且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2]”而目前幾種現代式的教學法,如學科內容語言教學(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合作式語言教學(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與任務式語言教學(Task-Based Instruction),是溝通式語言教學法的延伸應用[4]。因此,可以看出溝通式語言教學法目前仍是語言教育法上的主要模式之一。
1 溝通式教學法的教學觀
英國在1980年代創出溝通式教學法,迄今仍風行一時,未見衰退。它衍生于聽說教學法,但在原有的教學技巧中,增加了一些較有意義且強調溝通的教學活動,例如: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以及小組互動(small group interaction)等。此教學法主張學習者除了需具備語言或語法能力,知道如何組成句子外,亦需兼具包含社會語言觀念的溝通能力,亦即在某一社會情境中知道如何運用句子,使用適當的語言來表情達意。
CLT認為,語言包含了“溝通能力”和語言所處的“文化社會意涵”,其功用則包括了功能性(functional;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規范性(regulatory;指用言語限制他人行動)、互動性(interactional;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想象性(imaginative;指用言語創造出想象世界)以及再現性(representative;指用言語溝通、呈現信息)等多種用途。其中,“溝通能力”還可細分為文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也就是字匯、構詞、語法的能力)、社會性語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對溝通者本身的角色、說/聽者雙方所共同知道的背景資訊、以及溝通互動之意旨等的了解)、言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如何根據聽/說者雙方間的關系來闡釋信息、如何將意義呈現等之能力)、和溝通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只指如何開始、終止、延續或修正溝通過程的能力)[3]。
為了能培養以上所述這些能力,CLT主張下列三種學習原則:(1)溝通原則。實際的溝通情境會增強學習效果;(2)任務原則。藉由語言溝通來完成任務的學習型;(3)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