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衡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通過對當前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現狀的分析,結合柯氏四級評估模型創新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職 人才培養質量 評價 柯氏四級評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115-02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命線,而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則是客觀評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當前國內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主要是政府主導型評價,即人才培養工作評估。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對于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現有的評估存在一定的弊端,以辦學構成要素和教學過程為主,忽視對人才培養的評價,沒有健全的多元社會評價機制[1],高等職業教育要想有長遠的發展,就要注重建立和完善行業、學校、研究機構、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質量評價機制中來,不斷對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進行必要的更新和完善。
1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現狀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近幾年才開始,目前還處于理論探索、定性分析階段。主要以人才培養質量的概念界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質量觀的探討為主[2]。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仍以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為主要手段。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的實施,經歷了院校整體辦學水平評估到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兩個主要階段,而近幾年逐漸形成包括學生、家長、企業以及社會研究機構參與的多元評價機制則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總體趨勢。
1.1 整體辦學水平評估階段
教高廳[2004]16號文件《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規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共設6項一級指標,l5項二級指標[3]。評估指標體系中列出各項二級指標的具體標準,標準的界定清晰明確、相對量化、可檢測性較強,但此種評價的不足之處是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容易忽略評價對象的主體性、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
1.2 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階段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號)文件制定了新的評估方案。由7個主要評估指標、22項關鍵評估要素構成評估指標體系[4],指標體系中沒有設置具體的評價標準。新的評估指標體系針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數據的分析,全面了解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引導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使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學校的自覺行動。新評估更加重視各校教學過程和管理過程本身的實際情況。這種教育評價的不足之處是對專家的分析能力與經驗要求較高,同時由于多種因素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專家組比較難于形成權威性結論。
以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和高職院校自我評價為主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在建立初期對促進高職教育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但整個評價主要側重評價辦學構成要素和教學過程,而對人才培養結果的評價不足。有些教育評價帶有非常濃厚的行政導向,在價值方向上只突出政府需求;評價標準單一,難以兼顧高職專業的具體特點、實際情況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利益;有些評價指標帶有明顯的形式主義色彩,過于注重量化評價,缺乏有效監督[5]。2011年9月,教育部下發《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教職成(2011)11號]明確提出,2011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支持的1000個左右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要“建立就業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其家長、研究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6]。這一要求將逐步改變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系統內評估,系統內認可”的局面,推動高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與完善。
2 柯氏四級評估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2.1 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理論構架
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式由國際著名學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提出,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培訓評估工具,為培訓或學習效果的有效性評估指出了科學的衡量途徑。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式(簡稱4R)主要分為反應評估、學習評估、行為評估和成果評估四個層次[7]。
(1)反應評估。
反應評估是指學員對教學(培訓)項目的印象如何,包括對教師和教學內容、設施、方法、自己收獲的大小等方面的看法。反應層評估主要是在教學(培訓)結束時,通過問卷調查來收集學員對于教學(培訓)的效果和教學內容實用性的反應。這個層次的評估可以作為改革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建議或綜合評估的參考,但不能作為評估的結果。
(2)學習評估。
學習評估是目前常用到的一種評價方式,它是測量學習人員對原理、技能、態度等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習層評估可以采用筆試、實地操作和工作模擬等方法來考查,主要用來測定學員的學習獲得程度。
(3)行為評估。
行為評估是指在學習結束一段時間里了解學員行為的變化,主要考察學員對知識的運用程度。對于高職教育,這一階段可以安排在學生頂崗實習末期,通過實習人員的指導教師、部門領導、同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應用情況。
(4)成果評估。
成果的評估即判斷培訓是否給企業的經營成果帶來具體而直接的貢獻。對高職學生而言,成果層評估可以在畢業生工作一段時間后,通過一系列指標來衡量,如事故率、生產率、員工離職率、次品率以及客戶滿意度等。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管理層能夠了解高職教育為企業所帶來的收益。
2.2 基于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和柯氏四層次模型相比,當前我國高職學生評價體系仍處于第一和第二層,而在第三層的行為層和第四層的結果層卻鮮有涉及。這導致了學生評價體系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輕長期發展。《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方針和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而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也不能局限于學生校內的學習成績。基于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貫穿于高職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特別是第三層、第四層的評估,能夠客觀的反映高職教育對高技能人才職業綜合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效果,體現高職教育對企業效益提升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表1所示。
3 結語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辦學定位以及服務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使得人才培養質量多元評價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結合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現狀,將柯氏四級評估模型應用于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構建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機制。通過收集整理畢業生、頂崗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意見,結合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的人才培養調查數據分析,掌握人才培養情況,深入剖析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韓繼紅.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多元社會評價機制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0):30-33.
[2]方向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3]教育部.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Z].教高廳[2004]16號.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Z].教高[2008]5號.
[5]周應中.高職專業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2(5):5-9.
[6]教育部.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Z].教職成[2011]11號.
[7]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如何做好培訓效果評估:柯氏四級評估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