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認知能力在教學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為了充分發揮元認知能力在教學中的作用,本文以元認知能力在教學中的作用為基礎,提出了如何發揮元認知能力的作用的對策。
關鍵詞: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139-01
1976年,弗萊維爾在《認知發展》中首次對“元認知”進行定義,“元認知能力是以認知過程和認知對象為對象,以對認知活動的調節和監控為外在表象的認知?!痹J知能力是認知主體對其自己的心理狀態、能力以及認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認知。[1]
元認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1)意識性,讓學生明確了解自己擁有哪些知識,自己在做些什么、做得怎么樣、進展得如何。(2)調控性,讓學生能夠認知自己的認知活動,并且隨時能夠進行調整、改進和完善,使認知活動有效地向目標靠近。
1 元認知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的,這句話準確地闡明了認知活動中自我意識、監控和調節的重要意義和地位。而元認知能力對認知活動起自我監控和調節的作用。
元認知能力的作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元認知知識。主要包括人的思維過程的知識,其中有三種因素相互作用,這三種因素分別是:人、任務和策略。其次,元認知體驗。主要是對認知活動中某些方面的自我體驗。再次,元認知技能。如核對、計劃、提問、自我測試和自我監控;在解決問題之前自我提問并且向別人提問來確定自己是否認識了問題;把問題的答案和現實進行對照,不論是不是“答對”,只看是不是“合理”;檢查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不是有效,是不是應該繼續努力研究。元認知技能還包括如何去選擇一種合適的策略去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如何去評定一個人對相關作業的知識水平,如何去檢查作業,如何去獲得更多的知識等等。這些技能是可以教給學生的,也是學生可以學會的。[2]
2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發揮元認知能力的作用
2.1 對學生的管理方面
每個學生在步入校園之前都是天真爛漫的孩童,做事情都隨性子,但是進入學校之后就不可以這樣了,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教導,所以老師除了關注學生的成績以外,應該注重學生品行的培養,例如:做事要講究條例;日常的生活要漸漸學會獨立。切忌不可過分的要求學生做一些他們不愿做的事情。凡事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作為老師我們要講究管理的這個“度”。所謂人的發展,是指讓知識的獲取與精神的自由、思想的活躍、心理的健康同時間進行,做到自主思考,自主判斷,自己為自己的行為擔負責任。但是那種企業式教育卻是讓學生失去思想自由的專制教育,在這種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自然是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在中學時期就采用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學生的思想禁錮,做事沒有主見,更不會依據自己的能力來判斷。這些學生若是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便會失去自我,甚至是造成人格缺陷。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來處理,我們所要做的不僅是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所以在校期間,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去發揮,在學生管理工作方面也應如此,學生應該享有犯錯誤的權利,也應該給予其改正錯誤的機會。
教育的內涵不再是單純的注重學生的優良成績,一個學生具有較高的心理以及身體素質更重要。所以學生有時的“不聽話”反而要比“聽話”的學生進步更快。教育不是一成不變,同樣學生的思想也不能過分的束縛。學習主要是強調主動性,學生只有從發自內心的想學習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將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自主判斷能力。老師要及時的引導學生,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走向社會才不會脫節,才能不斷成長。
2.2 在班級管理方面
在班級管理中最顯著的問題是班干部“終身制”,整個學期甚至是整個中學時代,班干部和群眾的角色從一而終。反省認知理論認為此做法其實是與“人的發展”背道而馳。心理學家提出:色定位不同對學生的性格能力影響也是不一樣的。就好比一個在班級里當班長的學生跟一個什么職務也沒有的普通學生思維方式以及處事能力就是不一樣的,他們心里所想的范圍就不同,作為班長要懂得顧及全班學生,做班主任的好助手,凡事要懂得忍讓。若是一個普通學生,就不會想這么多。所以,在中學時間,我們應該給予每個學生一個公平競爭機會,每個人的潛力都應該得到發揮。此意見也博得了家長的一致同意。所有學生都有可能展現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2.3 在課堂教學過程方面
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教是途徑,學才是目的。如果教師只是停留在把自己當主角,學生做配角的層面,即使多媒體再新穎,備課再充足,教學效果也不會太明顯。因此,教師應該清楚的明白,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創新性學習;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反思機會,提升他們的認知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4 在反饋練習方面
教師在安排反饋聯系時,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看其能否在質與量上很好的完成,尤其是對于那些后進的學生,老師給與的壓力不可過大,要適可而止。切不能讓學生有厭學心理,要給與積極向上的動力。爭取教會學生懂得自我分析、自我調整的能力,進而讓學生掌握運用練習得到知識的鞏固。老師給與的壓力不可過大,要適可而止。切不能讓學生有厭學心理,要給與積極向上的動力。爭取教會學生懂得自我分析、自我調整的能力。
2.5 在爭取其他教育力量方面
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我們認為教師、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力量要共同協作,互相支持、配合,才能夠加強教育的力量。同時我們建議家長要正面教育孩子,講究方法,鼓勵引導孩子,切忌簡單粗暴,以免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充分運用元認知理論,讓孩子在反思中成長,才能達到好的效果。[3]
參考文獻
[1]梁建春.當代認知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3]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劉曉峰.論研究型教師培訓中的元認知培養[J].教師教育,2006(8):32-33.
[5]胡茂波.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元認知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5(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