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從“重整教學目標、重整教學程序、重整成果評價”三個方面進行探索,突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就業 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教學程序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188-02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對于職業教育提出了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這無疑為中等職業教學體系的改革再次發出了起跑令。在這種全新的職教理念的指導下,探索一種全新的能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是我們職教工作的首要任務。
現代教育學普遍認為:教學模式指稱的是那些特定的系統性教學理論的應用化、程序化和操作化,實質上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它是一種特定的教學理論的應用形態,也是一種應用化的具有特定程序,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操作的教學理論。
將這種大眾化的教育學理論與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實際結合起來,那么“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重整教學目標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它總是要從一定的教學目標出發,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來展開教學活動的,而教學結果的優劣,最終也需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來進行評價,因此,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應當予以高度的關注。
正如船兒遠航,離不開指南針。那么,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的操作和運用,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正確把握。
“以就業為導向”,教學目標的重整應將其鎖定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認知目標的確定
該目標主要涉及到在教師傳道授業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分析、掌握及綜合應用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依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的知識做出不同的認知要求。
這在我們傳統教學模式中是最為常見的,也是用得最廣泛的。
1.2 情感目標的確定
情感目標是整個教學目標中的非智力因素部分。該目標主要涉及到在學生的認知的過程中,助其端正職業態度,講究職業原則,培養對相關專業課的濃厚興趣。使其具有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團隊合作意識及職業競爭意識等等。
情感目標的確定在整個教學目標的重整過程中起著奠基石的作用,沒有了它,我們的教學目標如空中樓閣;沒有了它,我們培養出來就是沒有“情感意識”的機器。
1.3 操作技能目標的確定
該目標主要是涉及到學生在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下能否重復模仿教師已經展現過的動作,或者是否能獨立完成該動作,或者是否能創造性的完成該動作。
操作技能目標的確定是建立在以上兩個目標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加之正確的職業情感態度,才能使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達到最佳的效果。
2 重整教學程序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在整個教學程序的操作過程中,應該處處體現出對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那么教學程序的重整應該從哪些方面下手呢?
2.1 課前準備的多元化
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的運行離不開課前的充分準備。
眾所周知,課前準備就是備課。那么備課,是不是就僅僅局限于寫教案呢?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職業教育中,對有心志、有技能的職業人才的培養,課前準備只局限于寫教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備。
2.1.1 備教材
這里所說的教材是指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備教材是指教師必須從認知程度上達到懂透、理解和運用,對內容要緊抓三個點——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同時教師必須時刻保持自身的與時俱進,對于如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師應不斷的換腦、洗腦,更新自己知識結構體系,故而,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增補書本上沒有的新知識和新成果。
2.1.2 備學生
這里所說的學生,即“被教育的對象。為了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師在課前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比方說:學生的姓名、年齡、愛好、特長、性格、氣質類型、基礎知識狀況、技能狀況等等),以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2.1.3 備教具
21世紀,信息時代,教學過程中對媒體的使用也越來越多樣化。小到彩色卡片的手工制作,大到計算機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都能給我們的課堂灌注新的色彩和增添時代的氣息。但教具的使用必須依據教材、學生、教法的需要,切勿濫用,喧賓奪主,起反作用。
2.1.4 備教室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室的設計是非常莊重和嚴肅的。教師高高在上,學生以組的形式排坐在下。這樣的“田字格”從視覺和心理上造成了教師威嚴不可侵犯,阻礙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課桌的整齊擺放,使學生之間產生了距離,也不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
因此,在不影響教學設備擺放的前提條件下,可打破常規,以非正式編排座位的方式,將學生的座位根據實際教學操作的需要組合在一起,排出各種不同的形式。從學生心理的角度上來說,民主、和諧、積極、友好的課堂環境,可以緩解學習專業知識所帶來的壓力,更便于學生進行適當職業角色定位和職業角色轉換。
比如:本次課要進行的是成果交流展示,那么我們可以將教室課桌擺成V字形(如圖1),以便在展示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面對面的零距離的交流氛圍,這樣會使我們的展示者更加容易角色定位,聽者會更加的認真,學習氣氛更加濃烈。
2.2 下達學習任務書
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蟲。他們不會獨立思考、不會靈活的學以致用。我們的職業教育更不能用這樣的方法去培養我們的學生。教師必須學會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給每一位學生一份屬于自己的責任田,讓他們包干到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去播下希望的種子,去收獲希望,去感受收獲的快樂。
那么,這樣做就必須考慮到兩個問題。
2.2.1 怎樣下達任務
任務的下達首先必須明確此次教學的任務是什么(即:前面提到的給學生責任田)?有那些現行可用的學習材料,和輔助材料?明確任務執行的方式和過程,是個人思考還是集體討論,還是先個人思考一段時間在進行集體討論?與次同時,教師在下達任務的時候必須給出相應的提示性問題和較難的思考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和動腦。
此外,對于整個任務的執行和操作必須給出一定時間限制,以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提高學生的辦事效率。
2.2.2 師生的角色互換
有了責任田,就有了自己的一份責任,學生就會自己去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此時我們的教學就由“老師的講”變成了“學生的做”。所以,在這里就存在著課堂角色定位和轉換的問題。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主動方),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被動方),而此時我們得把學生變為知識的探索者,把老師變為輔導者和引路人,甚至在有必要的時刻,要為學生吶喊和助威并給他們勇氣和自信心,成為學生的“粉絲團”。這就是我們“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所特有的。
2.3 成果展示與交流
資源可用于共享。可喜可賀的學習成果,更應該拿出來交流和展示。這是整個操作過程中最美好的時光。
成果展示,即是一個演說的過程,也是一個深層學習的過程,更是互相競爭的過程。對于演示者本人來說,這是最興奮、最為緊張的時刻,因為他不僅要表達流暢、口齒清晰的傳達出信息,更為重要的是他是在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用自己的優勢與別的團隊進行比拼。而對于聽者來說,他是評判員,更是接受挑戰者,他們可以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兄弟團隊的作品,并吸取其精華,是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層樓。
因此,成果展示是一個綜合素質大比拼,它教會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膽量等等。
3 重整成果評價
這里的成果評價是指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褒貶的過程。對于此過程,教師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因為我們的學生大多是基礎較差、缺乏自信心的問題學生。所以具體操作時應該是多褒少貶,做到不打消學生熱情和自信心。
正確的評價可從兩方面入手。
(1)就其成果展示過程而言:態度是否端正,語音是否標準,說話是否語無倫次,有無面部表情、身勢語?有開頭語和結束語嗎?是否有不良的口頭禪?等等,都是對說的本身的一種中肯的評價。如果學生存在以上的一些毛病,作為老師應該予以及時的糾正;如果沒有明顯的缺點,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表揚,助其增加自信心,并鼓勵其再接再厲。
(2)就其成果展示內容而言: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成果及作品中找出閃光點,進行表揚,如有缺陷和不妥,可通過正確的引導,間接的將學生的知識性的錯誤委婉的指出。切記:語言不可過激,更不能一針見血、毫不留情的指出其錯誤,因為這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傷其自尊心,是不正確的評價方式。
4 結語
只有正確的引導,中肯的評說和表揚,我們才有可能再一次激起學生再次學習的激情,從而使我們的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一個良性大循環。屈原曾說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
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目標才會實現。
參考文獻
[1]扈中平,等.現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