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鑒當代美國著名體育學者西登托普創立的運動教育模式,將其引用在我校公共體育籃球課中,較好的解決了當前課改中經常提到的“主動學與被動教”的矛盾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因材施教的進行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 籃球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194-01
如今學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新理念是倡導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采取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發展并形成學習的能力、運用技能和知識的能力,以便適應日漸趨勢的學習型社會對人的需要。而以教授技術為主的教學模式是當今學校體育教學的傳統模式,也是主要模式。三基教育是它的主要教學目標(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課堂結構一貫是以“講解—示范—練習—糾錯”為固定規定程序進行的。這種灌輸式的體育教學模式完全是在教師的控制和操縱下進行的,這雖然可以使學生將基礎知識和技術學習得更系統,但它只注重教會學生運動套路,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個性、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其過分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而對教學過程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地位不夠重視,它是以知識本身為主的教學體系,強調接受式學習和機械的模仿,這就增加了學生學習體育的依賴性,久而久之會感到枯燥、厭煩,導致下降學習的興趣。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將學生身體發展作為教學重點,而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身心協調的健康發展重視不足。
基于以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現將美國著名體育學者西登托普創立的運動教育模式試用于學校的公共體育籃球課的教學實踐中。運動教育模式的指導思想是以來自于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以直接指導、伙伴學習和合作學習作為學習方法,以角色扮演作為組織形式,以比賽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線,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的運動體驗。力圖在最真實的情景中進行教學,并幫助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運動素養和運動熱情的運動參與者。
1 教學特點
1.1 賽季
一學期教學稱為一個賽季。一個賽季包括練習期、季前賽期、常規賽期和季后賽期。賽季的長度也就是教學課時,應不少于30節課。
1.2 球隊聯盟
學生在賽季里可以自由組成聯盟小組,在整個賽季中,學生們應以固定的球隊聯盟進行學習,教師亦可以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行分組,他們一起練習技戰術、制定比賽策略、體驗成功的喜悅、總結失敗的原因、創造聯盟的文化特色、捍衛球隊的榮譽等。這種組織形式將極速養成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1.3 正式比賽和總決賽
課程主要由正式比賽構成,比賽將穿插在各部分技戰術訓練中,比賽主要采用組內對抗、聯賽等形式進行。最終以總決賽結束整個學期教學,總決賽要營造出勝似節日的歡慶氣氛并提供給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
1.4 慶祝活動
主要包括邀請嘉賓、裝飾比賽場地、運動員裁判員宣誓、頒獎典禮、攝影攝像等。整個賽季,教師應和學生一起舉行一系列的活動,每次都應是慶典般的布置,而總決賽要辦得尤其隆重,獎項設置要豐富,包括優秀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公平競爭、季度冠軍等。這些活動將大大增強學生的體育文化意識和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
1.5 角色
每個學生扮演不同的參與角色,一同為各自球隊的勝利和整個賽季的成功運作而努力。包括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球隊經理、隊醫,甚至還有啦啦隊、舞、曲指導、等其他角色。讓學生多在能力范圍之內的各個角色之間輪換,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扮演各種參與角色過程中全面體驗和學習。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責和任務,激發自主能力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實踐的積極性,在賽季中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 教學方法
在賽季初期階段,教師的直接指導占的比重較大,在每個球隊需要幫助的時候都可以求助教師進行幫助指導。在賽季中后期則伙伴學習和合作學習占的比重較大,學生主要是根據自己球隊的特點需要自行練習和安排活動,教師只是起到監督、提示的作用。
3 成績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技能表現、知識和行為的真實評價。運動教育模式是完全真實的教育,因為它將真實的情景提供給學生,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發展自己的知識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這種評價:由教師在訓練、籌備和比賽過程中記錄學生的表現。內容包括:比賽技術統計(得分、命中率、籃板等)、戰術的學習掌握與臨場運用、規則的掌握與臨場執裁、賽場活動布置安排、啦啦隊表演等一切為球隊和聯賽做出的貢獻。通過一個賽季不間斷的記錄學生的角色責任承擔情況,每一位學生的表現便一目了然了。運動教育模式評價的核心是:重視考評學生在模擬真實環境下對知識、技能的運用能力。
4 結語
通過在兩個學期(賽季)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我校公體籃球課班級的學生基本達到以下目標:(1)發展了籃球運動專項技能與體能;有能力參與籃球運動游戲項目。(2)具有評價和運用籃球戰術的能力;發現和解決籃球運動中問題的能力。(3)具備一定的籃球裁判知識;具有欣賞籃球運動項目的能力;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團隊合作精神。(4)養成課余自覺參與運動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陳紅宇.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現狀與對策[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08(1):47-49.
[2] 張寧,佟顯寧.改進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2(2):320.
[3] 蔣新國,肖海婷.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82-85,90.
[4] 鄭忠文,梁華麗.高校公共體育課學生評教若干問題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383.
[5] 魯紅.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思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