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國大多數中學長期存在應試教學現象,老師、家長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干涉過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本文從大學新生的學習現狀入手,分析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并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大學新生 自主學習 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224-01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與學習進度,并會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技巧。然而,部分大學生尤其是新生的自主學習現狀卻不容樂觀,表現為課堂上不能專注聽課,缺乏自我監控能力,學習興趣不濃等一系列現象。
1 分析其形成原因
1.1 學習目標不明確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很單一也很明確,就是考大學,或考一所好大學。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老師、家長、學生齊心努力,向著唯一的目標前進。進入大學以后,很多學生沒有確定新的學習目標,反而不知道為什么學習,失去了奮斗目標,學習生活一下子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如何度過大學生涯,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感到彷徨、迷茫、郁悶。有的學生甚至放棄學習,抱著學或不學、學得好或不好都無所謂的態度,整天不務正業,沉迷于網絡、聊天、或游戲。
1.2 在思想上放松學習
我國多年來形成的基礎教育體系,過于重視學科知識的灌輸,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培養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們把學習視為沉重的負擔,一刻也不敢松懈。學生們一旦升入大學,從繁重的學業中解脫出來,學習就不如中學階段那樣刻苦了。然而,大學的學習任務跟高中階段比起來更為繁重,知識的專業性相當強,學習起來難度更大。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放松的心態形成鮮明的對比,久而久之,學生們發現大學的學習生活并不像當初設想的那樣輕松,于是對學習感到沮喪、無奈。
1.3 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
上大學以前,學生們的學習是極其被動的,由學校、老師、家長幫助他們制定安排學習計劃,學生們只需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管下按部就班地執行學習計劃,服從管理,認真學習即可。而大學的學習生活是截然不同的,相對來說管理比較寬松,學生的課余時間大大增加,有很多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和利用,學什么和怎么學,幾乎全憑學生自覺,都有學生自己把握。習慣了在老師和家長的管束下學習的孩子們進入大學以后,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學什么,不知道怎么學,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
2 建議
2.1 幫助大學新生熟悉環境,提高適應能力
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以前都是中學里的學習佼佼者、老師的寵兒,進入人才云集的大學校園后,不可避免地意識到自己過去的優勢變得不復存在,自己僅是蕓蕓眾生中平凡的一員。在現實的變化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很可能會產生自卑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平常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加以指導,發現有問題的學生應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尋找自己的方位,確定自己的位置,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2.2 指導大學新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
人生需要目標,合理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對人的行為起長遠的導向和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大學新生來說,人生是一個不斷奮斗的過程,不能停留在已經實現的目標上停滯不前。大學新生只有具有了正確的學習目標,才能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強大持久的推動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大學生在進行目標定位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的基礎上,制定高低適度、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2.3 認真設計教學,培養大學新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情感的凝聚,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強大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里主要強調以下兩點。
(1)注重知識產生的背景、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現行的高等數學教學中,教師把一些既成的看似毋庸置疑的概念原理知識作為客觀真理傳授給學生,至于這些理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被研究出來的,在獲得這些結論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相關科學家采用什么方法手段最終驗證了這些結論的正確性等等,都被排除在教學過程之外。這種教學把知識與知識生成的過程人為地割裂開來,學生只能機械地接受這些理論,這無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難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教師向學生傳授這些理論知識的目的不僅限于學生理解、記憶、應用這些知識,還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產生的背景和獲得的過程,這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方式。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很難形成師生互動,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難免感覺數學課枯燥乏味,乏善可陳,這樣的課堂教學大大抑制了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熱情,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積極探討符合高等數學教學規律和特點的教學模式,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實踐。①開展課堂討論:由老師指定題目,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各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提問、質疑、爭論,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作必要的引導、點評和總結;②學生自學:先由老師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然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最后老師歸納總結;③學生講,老師聽:針對相對完整、獨立且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師可讓學生提前課下預習,課堂上選一名學生到臺上講解,結合板書;或部分習題,老師可提前布置給學生,上習題課時讓學生上講臺以板書和講解的形式完成這些習題。
參考文獻
[1]韓從發,籍祥,桑玉軍.對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7):92-93.
[2]葉瀾,白益民,王枬.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龐淑萍.研究性教學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9(7):60-61.
[4]陳建龍,張小向.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大學數學,2010(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