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個朋友叫張順濤,是一名很不錯的心理咨詢師。一天,他應邀到某中學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講課完畢,一名初一男生王平悄悄遞給張順濤一張紙條,上面寫道:“張老師,我有個問題想私下咨詢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幫助……”
基于一個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張順濤決定免費幫助一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是一個長相清秀,滿臉稚氣而略顯調皮的男孩。張順濤熱情地接待了他,在被問到咨詢的內容時,王平眨了眨眼睛,嘆了一口氣道:“其實也沒什么,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在學校調皮,犯了點錯誤,我爸喊我寫檢討,可無論我怎么寫,他總是不滿意,不斷地要求重寫,都近半個月了……”說罷,男孩拿出他寫的檢討書。張順濤一篇篇的看下去,雖然覺得前面的寫得有些馬虎,但后面的確寫得不錯,總結深刻,認識到位。
張順濤明白了,男孩的父親是想趁機讓兒子練習寫作,可這樣沒完沒了,內容單一,枯燥乏味,言不由衷的編造和拼湊,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于是他問男孩道:“你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以說嗎?”男孩道:“當然可以說啊,我爸是搞教研的,專門研究選擇題,在這方面還比較有名呢!”
張順濤想了想道:“我有個辦法,非常簡單,只要在一篇寫得好點的檢討書上添上幾個字,或許你爸爸就會允許你過關了。”
男孩聽了,高興地道:“是嗎,那太好了,我早想過關,解開這個緊箍咒。”
第二天,張順濤接到男孩的電話,他興奮地道:“張叔叔,謝謝你,太謝謝你,我爸果然允許我過關了。”
原來,張順濤只是叫男孩在檢討書的最后添上一道選擇題:A.原諒,B.不原諒,C.考慮,D.再考慮。
見兒子耳聞目染,得到自己真傳,研究選擇題的爸爸一高興,自然也就原諒了。
(責編/鄧亦敏 題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