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量迅速增長,然而網絡謠言也應運而生,各種網絡謠言不僅擾亂了網絡秩序,同時也對現實社會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從網絡謠言的內涵入手,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對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期對遏制網絡謠言有所裨益。
【關鍵詞】網絡謠言滋生土壤應對措施
自今年3月1日昆明火車站暴恐案發生以后,網絡謠言四起。3月14日,好事者于成都春熙路造謠“有人砍人”,致數百人奔逃,造成恐慌。隨后成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成都”發布消息表示,“經核實,春熙路及周邊地區沒有發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也沒有任何人員傷亡。”3月8日,馬航失聯事件曝出后,全世界為之揪心,但伴隨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各種謠言,造謠、傳謠、再辟謠成了這段時間網絡輿論的常態。這些謠言的傳播污染了網絡環境、擾亂了社會秩序、損害了我國媒體的公信力。去年北京公安機關打掉在網上蓄意造謠傳謠、擾亂網絡秩序、非法獲取經濟利益的一個網絡推手公司,網絡紅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近年來,網絡媒體迅速發展,尤其是博客、論壇、微博等的興起,為受眾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平臺,但同時網絡謠言也相伴而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網絡謠言的泛濫降低了互聯網的公信力,嚴重阻礙信息傳播渠道,有礙社會進步,對網絡謠言必須要堅決打擊,對網絡環境的整治勢在必行。
一、網絡謠言的定義與傳播學解讀
所謂謠言,是指一種以公開或私下渠道傳播的、公眾感興趣的、沒有事實根據的虛構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帶有欺詐、誹謗或攻擊性的負向輿論,即無根之言。美國學者彼得森和吉斯特認為:“謠言是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①因此,謠言具有誘惑性、變異性、攻擊性、誹謗性,而且謠言還具有操縱、整合等社會功能。
而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②
傳播學上看,一般認為謠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義的信息,它賦予與現實有關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形成網絡謠言,要有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傳播源,二是傳播途徑,三是受眾,三者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網絡謠言產生、傳播、形成的生態鏈條。謠言的傳播是一個信息擴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創造和變異的過程。在謠言的形成階段,只有少數人作為信源相互議論,此后謠言借助網絡平臺加快傳播,迅速傳給謠言的次級源地,進而再傳給他人,從而形成一種“鏈式傳播”模式。
在這個傳播鏈條中,受眾作為接收和轉發的一環,往往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生變形,即“削尖效應”和“磨平效應”,受眾對某些謠傳事件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預期。謠言之所以能夠迅速傳播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謠者抓住了部分受眾獵奇心理乃至低級趣味,投其所好,炮制新聞,制造敏感話題,網民受其蠱惑,不自覺地成了謠言的傳播者。例如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后,此事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公眾對于事件搜索結果的高度關注和好奇心成為了各大媒體炮制新聞的動機,同時也為謠言滋長提供了溫床。尤其是突發危機事件中的網絡謠言,迎合了公眾的防范本能,雖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在涉及公眾自身安危和利益問題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偏向謠言本身,例如多地出現的“砍人”謠言。在正常渠道不能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的情況下,各種意見就會以非正常狀態出現,并且會放大公眾的恐懼心理,進而推動謠言的傳播。
二、網絡謠言滋生的土壤
1、網絡謠言形成與傳播的技術支撐
就技術因素而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播與流動,其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都是傳統信息傳播渠道無法比擬的。一則小小的謠言通過網絡途徑可以瞬間送至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用戶,在網民紛紛地轉發和評論中,其影響力被成倍放大。如今已進入微博時代,各種話語通過微博走入公共視野,在這個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平等、開放、多元和自由表達的平臺,一條微博可以引來上萬條的轉發,“蝴蝶效應”在網絡空間變成了現實。而且在快速的、大規模的連續轉發后,對傳播謠言源頭的追尋查證比較困難,這為不少網民制造、傳播謠言提供了保護傘。
2、網民媒介素養低和從眾心理
這是從受眾的角度看網絡謠言的傳播。一方面,由于教育背景、職業等方面的差異,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網絡素養存在差距。目前我國網民數量龐大,結構復雜,其中一部分人難免缺乏辨析和自律能力,很容易被虛假信息所誤導。另一方面,網民存在普遍的從眾心理。公眾對謠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問題多,群眾對于貪污腐敗、分配不公、公權濫用等現象深惡痛絕。網絡謠言正是利用這種社會心理,捏造、夸大、扭曲相關事件,誤導公眾。比如哈爾濱“寶馬撞人案”、杭州“富家子飆車”等事件中在網上盛傳的“領導親屬”、“權錢交易”等謠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中的“仇富”、“仇貪”心態。部分網民通過對這些網絡謠言的參與、傳播,宣泄著自身的負面情緒。
3、網絡監督中“把關人”的失位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于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關人”這一概念。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③而網絡論壇、微博等虛擬空間的開放性和平權性,擴大了受眾的媒介接近權,而這種論壇中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導致了網絡上信息的繁雜和無序。更有甚者,一些網站在競爭壓力面前往往不顧事實,利用人們對新奇消息的興趣編造謠言提升點擊率,如某網站經營者為了提高點擊率而散布H7N9禽流感謠言。
三、網絡謠言的規避與應對
據統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l億,手機網民達4.64億,微博網民為3.31億。④任何一個微小的謠言,乘以5.91億網民,都會變成一個影響全國的大問題。筆者認為打擊網絡謠言僅憑一方努力是不夠的,需網民、媒體、監管部門等多方共同努力,為互聯網健康發展做出貢獻,推動互聯網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1、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和自律意識,增強辨謠能力
面對海量信息,普通網民一方面要提高防謠意識,增強辨謠能力,質疑不實信息,理性看待偏頗言論,及時求證權威網站;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質,不被造謠者利用,不作謠言的傳播者,讓謠言止于智者。我們理應擔負起凈化網絡環境的責任,堅決抵制造謠、傳謠等歪風邪氣,積極運用法律武器、利用所學知識駁斥謠言、揭露謊言,共同維護一個健康、文明、和諧的網絡空間。
2、媒體應本著“求真”原則,多開辟謠渠道
大型網站、網媒是網絡謠言的滋生地,我們的媒體在發布信息時應加強監督,完善管理、審查機制,嚴把信息審查關,從源頭處攔截謠言;對媒體從業者而言,不僅要提高職業技能,更要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多質疑,勤查證,不讓謠言從自己口中道出。同時傳統媒體和網媒應共同合作,開辟多樣化辟謠渠道,發揮傳統媒體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與網絡技術結合的產物,建設先進文化,必須正確看待網絡輿論,傳統媒體應主動介入網媒,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發揮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和社會公信力,運用事實,及時披露信息的同時阻斷謠言的傳播。
3、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督,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治理“網絡謠言”要取得長效,還有賴于監督部門不斷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完善法律法規,根據謠言不同危害和性質,對造謠者和傳謠者采取不同的法律制裁,讓他們意識到,藏匿在網絡中肆意妄為是行不通的。為了讓網絡用戶多一點“自我控制”,除了加強普法和法制教育外,更應注重以執法促守法,通過違法必究,特別是對熱點謠言事件的制造者依法處理,警示網民,使網民將“不信謠,不傳謠”變成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①[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 著,鄭若麟 譯:《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網絡謠言》,中國網,http://www.
china.com.cn/guoqing/2012-04/01/
content_25044828.htm
③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④《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3年7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
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
(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