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的時代,人人都離不開互聯網,然而這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泛濫,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互聯網的角角落落。為了規范互聯網秩序,從1994年開始,我國相繼頒布了120多條法規條文,它們涉及互聯網的各種領域。本文主要從我國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的角度,對這些法規條文的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內容管理法規
20世紀,互聯網起步,21世紀,互聯網飛速發展,進入大數據時代。1987年北京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率先開通到德國的X.25線路,此后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校園網并實現與互聯網的連接。①1997年,我國上網用戶數是62萬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伴隨著網民數量的增加,互聯網上的信息愈來愈泛濫,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互聯網的角角落落。為了規范互聯網秩序,從1994年開始,我國相繼頒布了120多條法規條文,它們涉及互聯網的各種領域,如新聞媒體廣告、網絡域名、網絡傳播權、網絡商品交易、網絡游戲管理等。
本文主要從我國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的角度,對這些法規條文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政策
1、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法規條文頒布年份及數量
從1994年起,我國涉及到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方面的法規條文,共有70部。
從圖1可以看出,從1996年開始,涉及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相關的法規條文頒布的數量高低起伏,而且,在70部法規條文中,修訂的有6部,失效的有3部,這些都與互聯網在我國的飛速發展情況及我國在互聯網監管方面的力度相協調,如2004年在互聯網方面加強了監管力度——2004年6月10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主辦的“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net.china.cn)開通,其宗旨是“舉報違法信息,維護公共利益”。這標志著我國互聯網在加強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方面又邁出實質性一步。2004年7月16日,全國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標志著全國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專項行動的開始。2004年11月29日,新浪、搜狐、網易公布中國無線互聯網行業“誠信自律同盟”的自律細則,該同盟的網站(www.ctws.org.cn)同時開通。該同盟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無線信息服務行業的自律工作的深入開展。因此,2004年我國共頒布了10部法規條文,它們涉及了網絡著作權、互聯網文化管理、藥品信息服務、淫穢色情內容等的監管。
2、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法規條文頒布的類型及主體分布
本文將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法規條文的類型分為五類:法律、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司法解釋與指導意見、地方性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和行業自治條款。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法規條文的頒布主體即頒布法規條文的部門。
從表1中可以看出,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及規范性在這些法規條文中數量最多,分別占到了41%和36%,而且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家行政部門到互聯網行業本身,已經形成了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進行管理的體系,但是主體部門在頒布法規條文時,不免會出現管理重合的現象。
3、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法規條文的客體分析
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的法規條文的客體是指這些法規條文所規范的主要領域。(見表2)
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主要針對的是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地方性及規范性文件、司法解釋與指導意見、行業自治條款則主要針對互聯網的信息服務方面。
就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法規條文的具體內容來看,法規條文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的發展進行合理的修正。
信息內容管理的最基礎的法規條文是公安部于1997年12月30日頒布的公安部令第33號——《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其第五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下列信息:(一)煽動抗拒、破壞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實,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六)宣揚封建迷信、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八)損害國家機關信譽的;(九)其他違反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的。”
2000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2號公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其第十五條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二)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七)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這條規定,重新梳理了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的幾個方面,撤掉了禁止“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損害國家機關信譽”,增加了禁止“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穩定”等規定。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于2004年7月6日頒布了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令第39號,對2003年1月7日頒布的《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其中撤掉了第十九條中“禁止通過信息網絡傳播有以下內容的節目”的兩款規定“(十)虛假的信息;(十一)從網絡或境外媒體上收錄下來的境外節目”。
二、問題及結論
不可否認的是,信息化的時代,人人都離不開互聯網,然而這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泛濫,因此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的管理是必要的。
我國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就頒布主體來說,法規條文發布部門雖成體系,但協調不夠,有重合發文現象;就時效性來說,法規條文的頒布相較于互聯網的發展比較滯后,修訂也不及時;就頒布客體來說,法規條文的覆蓋度還不夠,有些領域并沒有涉及到,比如電子商務、未成年人的保護;另外,法規條文的有些規定有漏洞,與現實情況不符,如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9次會議通過的法釋[2013]21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第二條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等。
互聯網信息裂變式的發展使它的可控難度加大,而且中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社會矛盾明顯,網民思想多元,網絡輿情事件頻發,這些都給使我國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要面對這些挑戰,在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管理方面,我國各行政部門應協調分配,合理制定法規條文,并做好預期,及時更新;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應對互聯網的信息環境明顯的國際化,尤其是電子商務方面。另一方面,除了法規條文的管理,還應做好公民的網絡素養教育、加強網絡的輿論引導、推進互聯網行業自律,從而規范互聯網良好的傳播秩序。□
參考文獻
①宋強,《中國互聯網低俗內容監管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