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大突發事故往往會成為當時的輿論熱點,媒體對事故的報道如果成功,可以很好地引導輿論,疏導民眾情緒。如果報道不成功,則不利于對事態的控制,容易激起民怨,甚至引發群體事件。所以,事故類新聞報道是媒體實踐中必須要緊抓不放的課題。2013年11月22日青島黃島區發生輸油管道爆炸事故,我國媒體對這起事故高度關注,形成了全國性的輿論態勢。本文以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收錄的關于此次事故的報道為研究對象,運用框架理論對事故發生后一周內的新聞進行三個層級的結構分析,探討我國媒體在事故類報道中的特點和問題。
【關鍵詞】事故類報道框架理論內容分析
2013年11月22日凌晨,位于山東省黃島區的中石化輸油管道發生爆炸。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1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7.5億元。在這起特別重大事故中,我國媒體高度關注,從不同角度還原了事件的真相,及時披露事故救援過程和處理結果,有效地引導了國內輿論。分析探討本次事故中新聞報道框架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可以為以后的事故報道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框架理論概述
“框架理論”最初是由人類學家貝特森提出的,后由社會學家戈夫曼引入到大眾傳播領域。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書中,將框架定義為“主宰事件——至少是社會事件——以及我們對事件的主觀關涉的一系列組織原則”。①后來,對于新聞框架的研究,學者們基本上都是延續和發展了戈夫曼的理論。例如,恩特曼認為新聞框架包含“選擇”和“凸顯”兩個部分,新聞工作者選擇信息中有用的部分進行處理后傳遞給受眾,“以體現意義解釋、歸因推論,道德評估,及處理方式的建議”。②伍(Woo)等人將新聞框架看成是新聞工作者、消息源、受眾、文本與社會情景之間的互動。
總的來說,新聞框架就像是相機的取景框一樣,能夠將受眾的注意力框定在事件的某些部分,從而讓受眾忽略框架外的事實。媒體雖然不能決定受眾如何想,但卻可以有效影響受眾想什么。研究媒介事件的新聞報道框架,可以積累引導輿論的實踐經驗。
二、研究問題及方法
本文以“黃島爆炸”和“青島爆炸”為關鍵詞,自2013年11月22日開始,至11月29日止,在中國知網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收錄的594種報紙中搜索相關報道,共得到92篇樣本。根據臺灣學者臧國仁“框架分析”理論,本文對這92篇“黃島爆炸”事故的報道進行三個層級結構的分析。
1、高層次結構
高層次分析主要是從宏觀上把握媒體對事件報道的議程設置。筆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確定“黃島爆炸事故”的報道主題。首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研究樣本進行分詞和詞頻統計,選取與議題相關的高頻詞匯作為備選類別。然后通過人工閱讀,采用扎根理論的連續比較法,最終確定本次事故報道的主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事故通報(事發、過程、結果)、救援和善后、事故調查和問責、事故影響、反思和啟示。統計結果詳見圖10
由圖1可知,我國媒體在事故的報道中,對“事故影響”報道有較多側重。該主題下的報道主要是講全國各地吸取了“黃島爆炸事故”的教訓,大范圍地開展安全生產檢查,以及學習習近平同志講話的重要精神;還有些報道是有關中石油股價受重挫和事故對國內原油生產造成的影響。研究樣本中對“事故通報”的報道較少,只有8%。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缺乏該主題的單獨報道,有關事故的通報,大多是在其他主題的報道中用少量筆墨一筆帶過。另外,媒體對事故后的“救援和善后”、“事故調查和問責”、“反思和啟示”的報道比重比較平均,分別是22%、22%和19%,表現出媒體對本次事故報道主題平衡性的把握。
2、中層結構
(1)新聞題材。本文將新聞體裁劃分為:消息、通訊、評論和其他,統計可知(如圖2),消息所占的比重最大,高達63%。通訊、評論和其他體裁的百分比分別是:12%、18%和7%。在考慮報道時間后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通訊、評論體裁開始增多。這說明,在報道初期,媒體多以消息這種體裁及時、簡明地通報事故的最新情況,之后便開始反思本次事故,報道深度有所提高。
(2)報道時間。從時間分布上看,事故發生的兩天內媒體報道數量較少,到第三天開始才有所上升。26日達到頂峰,之后報道熱度開始下降,28日又有所回升,但到了29日又開始下降。通過人工閱讀,未發現報道回升的明顯原因。但是,正如報道時間的分布圖所示,媒體在本次事故報道中的反應比較緩慢,報道態度過于謹慎。依然有“壓新聞、拖新聞”的傾向。
(3)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新聞來源是“新聞材料的出處和供應新聞材料的媒介”③因此,本研究中的新聞來源可以簡單分為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從中國知網收錄的數據來看,中央級媒體報道了51條相關新聞,地方媒體報道了41條??紤]到知網收錄的地方媒體的報紙數量是中央媒體數量的近3倍,所以中央級媒體對黃島爆炸案的報道力度要遠高于地方媒體。
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系受到研究者的諸多關注,因為記者往往通過主觀描述來呈現客觀事實,因此消息來源被視為塑造新聞框架的重要變項。④如圖4所示,對本次事件的報道,媒體更多地是靠記者自身的觀察、采訪和收集的信息來報道的,其次是援引政府官員發布的消息和官方數據。專業人士大多是中石油公司的負責人對事故原因和事故后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或是證券分析師對中石油股價的解讀。雖然有一定數量的報道引用了普通居民對爆炸事故的所見所聞,但以普通個人為報道主角,大篇幅地援引其話語的報道僅有一篇。
3、低層次結構
(1)報道傾向。本次報道中,報道整體無明顯的情感傾向,整個報道中呈現出中性基調的比例高達75%。呈消極情感基調的樣本占21%,多見于新聞評論中。如哀悼事故,質疑相關部門舉措不力以至于造成重大傷亡等等。但是,這些批評報道雖有批評的意味,但出現消極感情色彩的標志性字眼的頻率不高,批評相對委婉,措辭不激烈。具有褒揚傾向的報道大約占4%,主要是報道救援和搶險過程中出現的感人事例。
(2)報道思路。報道思路是指報道的側重點,本次事故報道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報道思路:“災難-慘狀”思路主要是描寫現場的慘烈和傷亡情況;“災難-溫情”思路主要是表現救援搶險時的感人情景;“問題-質疑”思路側重反映事故中存在的疑點,是媒體對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和問責;“問題-應對”思路主要是介紹事故發生后各部門的具體應對策略;“影響-啟示”思路是事故造成的間接后果和對事故本身所做的反思。如圖五所示,本次報道中“影響-啟示”思路占報道總數的比例最高,約37%,其余是“問題-應對”、“問題-質疑”、“災難-慘狀”、和“災難-溫情”,分別占31%、20%、11%、1%。
三、存在的問題
1、媒體反應遲緩
事故發生當日,鮮有傳統媒體通報事故情況,23日和24日的報道依舊很少,大多數媒體都在觀望和猶豫,沒能在第一時間披露事件進展。而且主流媒體沒有發聲、沒定好調子前,地方媒體不發聲,不做詳實、深入的報道。這種局面不利于媒體掌握輿論的主動權。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微博和微信上早已傳開了事故的消息,媒體卻遲遲未公布官方動態,這勢必會影響到媒體的公信力。
2、重視度不夠
相較于“汶川地震”、“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報道,本次“黃島爆炸案”中,媒體對其的重視度明顯偏低。報道的新聞多是消息,缺乏深度報道和系列報道。另外,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后,媒體的報道重點從事故本身轉移到全國各地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和學習上,這樣議程設置雖然是想轉移輿論的焦點,但事情未查清、調查結果未公布前就轉移報道重點不利于安撫民眾情緒,容易讓媒體“失信于民”。
3、人文關懷欠缺
報道思路中“問題-應對”思路占大多數,新聞大多報道事故發生后各部門通力合作,迅速開展救災搶險,妥善救治傷員,領導人親切慰問,政府救濟補償,保險公司積極進行保險理賠等,這種報道框架有利于穩定社會情緒,消除公眾的緊張和不滿的情緒,但是人文關懷有所缺乏,除了《新華每日電訊》撰寫的《36小時生命爭奪戰:中石化輸油管事故救人紀實》比較感人外,很少有媒體采用溫情的報道思路來體現事故發生后的人間大愛,不利于傳播社會正能量。所以,媒體報道的新聞雖然很好地讓公眾知道了事故發生后傷亡人員及家屬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但卻未能在心理上安慰公眾,報道整體上少了些人文關懷。
結語
目前,我國媒體對突發性事故類的報道已日益成熟,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報道框架。這樣有利于媒體節省報道資源,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報道出事件的各方面情況,也有利于將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媒體想要突出的方面。但這種模式也有可能禁錮媒體自身的思想,讓各大媒體的報道角度趨于雷同。本文通過對“黃島爆炸事故”的新聞報道進行個案研究,從某些側面反映出我國媒體目前在同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這將有利于媒體在以后的報道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p>
參考文獻
①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Cambridge, Mass:havard
②http://baike.baidu.com/link?u
rl=2aPydUT8K369xDWZZo47Zed9W2AOE5jyB4EIwbsdFZpXTcvYvSNU4UYLL1G7qzDlDBGB2VFlwVl9EgtAfhkcKq
③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④羅爭光:《中美報紙對于“奧巴馬訪華”報道的新聞框架探析》[D].復旦大學,2010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輿論學專業2013級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