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訊技術不斷發展,手機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且日益發展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手機媒體作為一個全新的傳播媒體,在新聞信息的傳播方面,越來越展現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本文對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媒介融合手機媒體新聞傳播
數字、網絡及通訊技術迅速發展普及的今天,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下,媒介更加多元,不僅表現為媒介數量的激增,還表現為媒介類型的不斷增多。
當前,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都處于改革轉型期,報紙越來越厚,廣播節目越來越豐富,電視欄目和頻道越來越多?;ヂ摼W由于具備海量的信息存儲,傳遞迅速及時以及交互式的雙向互動傳播等優勢,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場具有強勁的競爭力。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開始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漸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手機報、手機電視等多媒體信息類型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一、手機媒體的發展
手機在出現之初,只是一種簡單的通訊工具,功能比較單一,主要用來接打電話。后來短信和彩信功能的出現,手機不但能收發語音,還能收發文字和圖片信息,手機逐漸具備報紙“利用文字和圖片傳播信息”的相關信息傳播功能。而后手機電視和手機網絡的出現,進一步拉近了手機與傳統媒體的距離,手機不僅能傳播文字和圖片,還能傳遞聲音和圖像,并且因其高普及性、傳播的迅速性和多功能性,使得手機不再只是單純的移動通訊工具,更多的社會功能開始在手機上顯現。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手機媒體在現代傳播中逐漸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另外,手機媒體也因同時具備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關功能,使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方面更具優勢和競爭力。手機開始提供一種新的信息傳播途徑,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
二、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
1、手機媒體對新聞生產方式的影響
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是由媒體工作人員負責采、寫、編、評、攝等新聞生產工作,再通過自身所在媒體將信息發布出去,整個新聞生產過程需多方協作,共同完成。而在手機媒體大發展情形下,它大大簡化了新聞的生產方式和過程,一個人就能完成整條新聞的生產,耗時短,過程簡便,而不再像傳統新聞生產那樣,需不同職能部門完成不同的職能分工。僅需一部手機,每個人便可充當記者,完成一條完整的新聞并將其傳播出去。
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人們在采集到新聞信息后,可利用手機短信、彩信或手機上的其它信息分享發布功能如微博,將信息迅速發布出去,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的種種步驟環節在手機媒體時代都得以簡化。手機媒體憑借其便捷、快速的優勢及強大的新聞信息采集發布能力,使得人人都能成為集新聞采集、生產、發布能力于一身的“新聞人”。如今很多電視新聞節目中,我們也經??吹绞謾C拍攝的新聞現場視頻,很多時候新聞工作者無法及時獲取的新聞內容,通過手機媒介,我們就能真實的還原新聞現場,從而使得新聞更具價值?,F在很多電視臺、網站都已設置了專門的欄目,專門用以播發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新聞視頻等。
2、手機媒體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第一,手機媒體帶來更多的信息。傳統的新聞構成,需嚴格遵守新聞價值觀,加之傳統媒體在時效性及信息數量方面的弱勢,新聞內容通常有限。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機媒介時代,任何新鮮信息只要通過人們的手機進行傳播,都可能成為新聞。海量新信息不斷被手機用戶創造,并持續不斷地進入到大眾生活中,成為手機新聞的來源。人們通常利用手機采集傳播現場信息,而這類信息的發布者往往又是事件的目擊者、經歷者,那么現場信息就能在第一時間經由手機用戶進行傳播,這類新聞在時效性、真實性及生動性方面往往更具優勢,具有更大的新聞價值。
第二,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多元。目前很多電視臺、網站都逐漸開始設置專門的人員機構采集、拍攝和發布新聞信息,而在手機新聞傳播者隊伍中,卻是手機個體用戶占主體,他們是手機新聞發布隊伍的主力軍,手機新聞基本都是經由手機用戶進行傳播。這樣一來,新聞議程的重要參與者逐漸變成大眾。兩類人傳播的新聞信息議題各異,素材多樣,新聞內容得到進一步充實和豐富。
3、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
第一,信息傳播向即時化、隨地化趨勢發展,時空因素對新聞傳播的限制不斷減弱。傳統媒體主要通過線性方式將信息單方向傳播給受眾,信息傳播要經歷采、寫、編、評等過程,需要一定制作周期,且受眾必須在固定地點以固定方式接收信息,傳播過程和方式受時空因素影響很大。
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得時空因素對新聞傳播的限制作用逐漸消失。利用手機傳播信息時不再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制作周期,手機媒體發布信息與受眾接受信息之間的時間差非常小,手機媒體是一種隨身性媒體,隨身攜帶使得受眾可隨時接收新聞信息,甚至能做到手機即時發布,受眾即時接收同步狀態??臻g上,有別于傳統媒體下受眾需要在家里、辦公室等固定地點按時接收信息,手機依托全球性覆蓋的移動無線通訊網絡,使得手機媒體徹底打破了空間地域因素對信息傳播的限制。無論身處何地,只需一部手機,就能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實現即時性、跨區域的無障礙交流溝通。
第二,改變了傳統媒體單一的信息傳播形式,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多媒體化。傳統媒體通常采用某種單一的形式傳播信息,如:報紙以文字形式,電視以圖像形式將新聞內容傳播給受眾,形式單一,不夠生動形象。手機媒體則繼承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既能傳播接收文字、圖片,又能傳播接收音頻、視頻,信息傳播形式生動多樣,是典型的數字化多媒體終端,媒介融合特征明顯,媒介融合能力強大。例如,利用一部小小的手機,用戶可以將文字、圖片、聲音和圖像等多種元素進行組合,同時以手機報、手機微博、手機電視等不同形式的組合將新聞信息傳播出去,這類信息往往包含了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各類元素,是典型的多媒體化信息,生動形象,而信息又是以多種組合的形式進行傳播的,這樣便實現了信息本身及信息傳播形式的多媒體化。
第三,手機間的人際傳播漸成趨勢。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中,大眾傳播居于主導地位,信息主要由少數大眾媒體進行傳播,傳受雙方在信息傳播方面處于不平等狀態。而在手機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新聞信息不再由傳統媒體所獨享,人人都可以通過一部手機來傳播信息,傳受雙方的地位逐漸變得平等,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傳播變得更加普遍且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傳播廣度和速度已經與大眾傳播相差無幾。在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中,利用手機進行的人際傳播表現尤為突出,例如: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車站發生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暴恐事件發生后幾分鐘,便有大量與事件相關的現場信息在社會上傳播,這些信息大多都是人們通過手機上網獲取再利用手機轉發傳播給其他人的,這種利用手機在人與人之間所進行的人際傳播,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
第四,傳受雙方的身份界限逐漸模糊,新聞信息開始由單向被動傳播向雙向互動傳播轉變。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是單向的,媒體負責傳播,受眾被動接收,雙方互動少,缺乏直接有效的信息反饋。手機媒體集成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同時又集成了互聯網新媒體交流互動、及時反饋的雙向信息傳播方式,手機用戶可以同時看新聞、評論新聞、與其他用戶討論、與信息傳播者互動交流、及時反饋自己的信息。此種情形下,傳播者也是接受者,接受者也成了傳播者,雙方身份界限變得模糊,雙向互動交流更加頻繁。
集合多媒體特性的手機媒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聞事業的變革和發展,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更加高效便捷,然凡事皆有兩面性,手機媒體也不例外。
一方面,手機媒體憑借其便捷、多媒體等特性為社會大眾獲取新聞信息提供了諸多便利,也為人們自主傳播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人們可以利用手機方便的進行信息傳播活動,手機媒體開始廣泛參與人際傳播及大眾傳播,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另一方面,手機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而問題主要體現在手機使用者上。一些手機用戶可能缺乏相關新聞專業技能及新聞職業素養,會片面的判斷和認識事物,加之個人素養、受教育水平、思想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差異,手機用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也有可能摻雜個人情緒,使得傳播出來的新聞信息帶上了傳播者的主觀色彩烙印,如此可能激發受眾的不良情緒,產生嚴重后果;加之零散的手機用戶缺乏統一的組織方針和報道原則,對傳播的內容信息缺乏統一規劃,傳播過程中缺乏把關人,使得新聞信息的新聞價值大大降低,無法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一些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傳播也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
結語
隨著手機設備的大量普及,手機功能的日趨完善,手機媒體開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政策的上傳下達,小到股票信息、天氣預報的獲取,手機媒體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對于手機新聞而言,手機媒體需要承載和傳播的新聞內容則是最終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信息傳播方面,作為一個新興媒體和新的傳播載體,手機媒體既不是手機報紙的翻版,也不是手機電視的復制,它需要承載新的內容才能獲得成功。另外,我們還應當重視手機媒體的相關行為規范,規范手機媒介市場和手機新聞傳播行為,加強對手機不良傳播行為的監管,不斷完善手機媒體傳播機制,讓手機在新聞傳播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p>
參考文獻
①吳茜茜,《手機媒體研究綜述》[J].《魅力中國》,2011(3)
②范蕓蕓,《墨守或創新:全媒體時代手機報的生存之道》[J].《今傳媒》,2011(4)
③黃利群,《從手機報看手機新媒體的現在與未來》[J].《傳媒》,2012(12)
④陳德年,《手機媒介與新聞傳播》[J].《中國記者》,2008(10)
⑤趙銳,《電視領域中網絡新媒體的應用解析》[J].《才智》,2012(4)
(作者: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