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視民生新聞風行全國。處于行業“劣勢”的地方電視臺,如何提升民生新聞競爭力已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地域性是地方電視臺最大的優勢,本文以地方電視臺立足本土出發,從民生新聞的內容、形式以及新聞策劃等方面闡述如何提升地方臺民生新聞競爭力,從而將地方電視臺的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更好地發展民生新聞。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地域優勢競爭力
v民生新聞是指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播報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百姓關心的事情,并為百姓排憂解難,從而體現出媒體對百姓的社會關懷,其是一種以大眾為收視對象的新聞樣式。①民生新聞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視角和態度記錄百姓的生活實態,更容易拉近媒體與觀眾的距離,從而使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因此,要做好民生新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貼近老百姓,走到他們的生活當中。
地方電視臺與中央臺和省級衛視相比,無論是媒體的權威性、影響力,還是節目的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劣勢,無法與中央、省級電視臺相抗衡。但是,地方性和區域性既是地方電視臺的局限,又是提升民生新聞競爭力的利器。首先,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本土化媒介,它有著天然的接近性,對本區域的受眾建立地域認同有積極的作用。從所在的環境和區位來說,地方電視臺是社會最基層的新聞媒體,雖然覆蓋區域不大,但這種地域優勢使得地方電視臺能搶在中央、省級電視媒體的前面,在第一時間報道本地發生的新聞事件,能迅速幫助百姓解決困難,更好的體現社會對百姓的關懷。
此外,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內容也比較鮮活,如果在報道的時候注意運用本土化的視角,就能體現出它鮮明的地域特點,有利于新聞的廣泛傳播。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競爭力。
一、新聞節目內容立足本土
民生新聞被市民稱為“老百姓自己的新聞”,主要關注的是本地域的一些老百姓比較喜聞樂見的新聞,而地域性是地方電視臺與其他電視媒體競爭的一個很大的優勢,也是它最吸引受眾眼球的地方。不同地區的電視民生新聞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地方電視臺要做好民生新聞,就要立足于本地的風土人情、社會經濟等方面,充分了解當地百姓的需求,并發揮當地的地域優勢和地方電視臺的地區傳播優勢,使節目風格與當地百姓的收視習慣相吻合,形成既親切又地道的本土風格,從而提高民生新聞的質量。
與中央、省級電視臺相比,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覆蓋范圍小,與受眾處在同一區域,文化上同根同源,更容易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受眾的單一,反而有了一種地域、心理、文化價值等方面的接近性,所以,新聞記者就要深入了解本地區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把當地的社會文化形態融入到民生新聞節目中去。使新聞節目與當地受眾的收視習慣相吻合,形成一種親切的鄉土風格。這樣,更容易喚起當地受眾對本土地域文化的歸屬感和共同記憶,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同時,在內容上必須要直面當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已經在公眾眼中成為熱點的問題。對一個媒體來說,它的自身價值除了能夠第一時間向廣大受眾報道新聞及其來龍去脈外,還在于給受眾更持久的東西。因此,民生新聞的選題就要非常慎重,必須要以民生、民情、民意為關注點,以當地老百姓的身邊事、麻煩事、稀奇事、關心事為主要的報道題材,著力表現本區域的人文景觀,與當地群眾形成水乳交融的關系。
因此,民生新聞必須要立足本土,發揮地域優勢,將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報道出來,這也是地方電視臺與中央、省級電視臺競爭的最大優勢。
二、加強新聞節目策劃
新聞策劃是新聞傳播媒介和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業務活動中對新聞的生產、加工和傳播的任一過程和任一活動所進行的創造性的謀劃和運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聞資源,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②
對于一些新聞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電視臺來說,充分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拓展新聞事件的外延,為觀眾傳遞更多豐富的信息也是做好民生新聞的一個不錯選擇。在日常的報道中,記者要在深入了解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把新聞事件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上進行解剖,提煉出新聞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并通過對百姓身邊小事的報道,以小見大,進一步體現出民生新聞的深度,揭示事件的本質。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憑借聲畫形象,通過對新聞背景的準確交代、事件因果關系的縝密探究、相關問題的恰當分析以揭示其實質,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一種報道方式。③民生新聞所具有的特質,決定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走進尋常百姓家,走進公共生活,深度剖析問題,加強深度報道的力度。
作為地方電視臺,應該立足本土,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大膽的創新,做好前期的策劃,對于一些重大事件比如說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很多地方電視臺只是單純的報道十八大的內容,報道形式基本一樣,內容枯燥無味,也沒有新意。可以圍繞十八大這一事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報道,同時,采集基層群眾對于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以及看法,這樣就更能顯出新聞報道的氣勢,表達群眾的心聲,也更能吸引觀眾收看。
對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的策劃中,主持人的培養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主持人是一個欄目的代言人,主持人受觀眾的喜愛程度直接影響著欄目是否被觀眾認可。因此,民生新聞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記者的從業經歷,有吸引觀眾的本領,有自己獨特的、適合自己的氣質,又有能夠與節目內容相吻合的表達方式,能夠用正確的觀點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準確的參考。
新聞策劃只是對新聞報道方式的策劃,而不是對新聞事實的策劃。作為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對新聞事實進行合理的編輯、策劃,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否則就會變成對新聞事實的策劃,從而產生虛假新聞。
三、增強新聞節目的故事性
民生新聞要堅持“三貼近”,這不僅表現在內容上,也應該體現在形式上。新聞以人為本,人物是新聞的主角。而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也在基層,基層蘊藏著最鮮活生動的新聞資源,所以新聞記者應該提高新聞敏感度,充分發揮本土地域優勢,善于發現處在最基層的鮮活新聞,在表達方式和敘事方式上,就要增強新聞事件表達的故事性,設置懸念,吸引觀眾目不轉睛地把這條新聞看完。
對于電視媒體來說,畫面語言的沖擊力往往要比一大堆華麗的解說詞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讓觀眾覺得自己處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也更容易讓人記住,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人物的動作、臉部表情以及外部環境等特寫鏡頭的展示都是細節,這些細節不僅僅用來烘托人物,它還能讓電視觀眾在收看新聞的過程中了解鏡頭語言的用意,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但是現在的很多報道都是千篇一律,在拍攝新聞時,特別是在拍攝新聞人物時,很多記者已經習慣了拍攝一些大的場面,或是大景別的新聞人物,很容易忽略特寫鏡頭的作用,也不去抓采訪對象的細節。事實上,有些生動鮮活的細節往往會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發生地震時,渾身沾滿污泥的人們,正在廢墟下搶救的救援隊,焦急求助的臉……正是這些鮮活的特寫鏡頭給民生新聞注入了更長的生命力。同時,細節能進一步拉近新聞事件、新聞人物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在觀看新聞的過程中能夠理解新聞內容,使新聞富有人情味,增強觀眾的記憶,從而強化新聞的傳播效果。
所以,講好故事就要運用好人物同期聲。對話也是電視民生新聞中最精彩的一個部分,能否記錄好同期聲,是我們能否把故事講生動的關鍵。
民生新聞要增強故事性還需要給人以心理上的接近感,這主要體現在新聞的播報方式以及主持人的選擇上。電視民生新聞采用說新聞的方式,但在不少民生新聞節目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對社會帶有抱怨和不滿的現象,為此,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要立足本區域,用平民的視角尋找生活中與老百姓生活和利益密切相關的更小的切入點,用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語言將老百姓身邊的故事說出來。
四、增強新聞節目互動性
民生新聞關注的是老百姓身邊的事,他們更有發言權。很多地方電視臺的受眾熱線電話等這些互動渠道,通常都只是一種形式,并沒有真正聆聽到老百姓的心聲,久而久之,與觀眾的互動性也逐漸減弱。因此,地方電視臺要做好民生新聞節目,還應該從本土出發,站在當地老百姓的視角了解受眾的需求,要想辦法調動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重視受眾意識,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到欄目中來,老百姓身邊發生的新鮮事、突發事都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尋求幫助和報道,讓觀眾也能親臨新聞事件的現場。而網絡的快速發展、DV的大量普及、通訊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都給這種互動和參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地方電視臺應該設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話題、DV大賽、進行幸運觀眾抽獎、有獎線索等方式,充分利用群眾提供的新聞線索。聽取觀眾對新聞事件的意見是民生新聞活力的源泉。④讓新聞與受眾之間有著“零距離”的接近感,進而培養地方受眾對民生新聞欄目的忠誠度和關注度。
近年來,許多市臺與縣臺的交流配合得到了加強,許多老百姓關注的、市臺急需的民生新聞和地方新聞,各縣臺以最快的速度傳給市臺,既做好了縣臺的對外宣傳工作,提高了縣臺的節目質量,也豐富了市臺的新聞節目內容,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結語
民生新聞以其獨特的特點和活潑的敘事方式和播報方式,受到了廣大受眾的歡迎和喜愛,民生新聞的出現,為普通民眾的民意表達提供了比較便捷的途徑。作為地方電視媒體,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貼近當地老百姓的優勢。因此,提升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競爭力就要立足本土,發揮其自身的優勢。□
參考文獻
①姚偉,《對民生新聞現象的微觀分析》,紫金網,2005-7-7
②蔡銘澤:《新聞傳播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
③朱菁:《電視新聞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④郭建玲,《電視民生新聞的平民化視角》[J].《新聞世界》,2013(2)
(作者單位:宣城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