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科學發展觀原理切入,分析新聞宣傳“有痕化”的成因及其產生的危害,探討新聞宣傳“無痕化”的有效途徑,使新聞宣傳從“有痕”變為“無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有痕化無痕化
“有痕化”不僅存在廣播以及其它新聞媒體的傳播之中,也長期伴隨在新聞媒體的發展進程之中。新聞宣傳的“有痕化”不僅阻礙著新聞宣傳功效的發揮,也讓新聞媒體尋找宣傳“無痕化”的努力須臾沒有停止過。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地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是科學地認識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淺言之,科學發展觀就是指導人們從事一切人類社會活動中追求和諧、自然,更加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科學發展觀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豐富的理論內涵、創新的發展觀念,也開拓了我們的發展思路,為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同時科學發展觀也為我們科學地、深入地回答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社會將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對我們一切社會活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指向。
科學發展觀不僅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科學、發展的指導意義,對廣播新聞宣傳的一般規律同樣具有科學、發展的指導意義。因此,用科學發展觀來破解長期存在于新聞宣傳與宣傳政治之間不同步、不協調的“有痕化”難題,尋找“無痕化”宣傳之徑,對提高媒體在宣傳政治上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①
如何利用科學發展觀之原理,來探尋新聞宣傳“無痕化”之徑呢?無疑是我們需要去研究、探討和破解的新課題。
“有痕化”是所有新聞媒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現實。只要新聞輿論開啟,“有痕化”就必然會在媒體傳播和受眾之間存在和發生。因為新聞媒體“有痕化”,是由新聞媒體的政治屬性所決定的。不同集團、派別的新聞媒體必然代表著這一集團、派別的根本利益。
新聞宣傳“有痕化”問題,并非新聞媒體有意制造,而是在宣傳其集團、派別的政治思想、主張的過程中,由受眾判析出的結果。一旦新聞媒體在維護其集團、派別的政治思想、主張、利益中不擇手段,就必然會與新聞內在規律相悖,就會出現新聞事實與其政治思想、主張銜接不當,受眾就會有一種強拉硬拽的“有痕化”感覺,更甚者會使受眾有受騙和被愚弄的感覺。
在新疆烏魯木齊“7·5”事件中,“疆獨”頭目熱比婭為掩蓋其罪惡行徑,用別處車禍、群體性事件的照片進行改頭換面,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上發布言論,散布虛假信息,混淆視聽。新西蘭毛利電視臺還以2000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熱比婭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在新西蘭的放映權。一時間,這部紀錄片也成了某些西方國家政客和媒體炒作的工具。
而當事實還原本來的真相后,便讓標榜自己是最客觀公正的一些西方新聞媒體在“有痕化”上丟了面子,在受眾中失去了公信力。對于新西蘭毛利電視臺的“跟風”,當地受眾就指出,該臺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拯救自己奄奄一息的收視率而進行的炒作。
在新西蘭雅虎網站的留言中就有:“國家撥款的毛利電視臺應該和新西蘭政府站在一條線上。中國與新西蘭的國家利益,要遠遠大于收看一個和我們毫不相關紀錄片的意義。”
曾經在新疆旅行過一個月的英國人安思文事后就憤慨地表示,“沒有任何理由在新疆制造暴力事件”,“任何國家都會采取和中國政府一樣的行動”。安思文認為,在烏魯木齊“7·5”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處理得十分有效,無論是在控制局勢方面還是在保持媒體透明度方面都作出了迅速反應。他說:“我知道中國政府在暴力事件發生后很快在烏魯木齊建立了一個媒體中心,讓西方媒體有機會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他說:“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西方媒體披露暴力事件的真相是十分好的做法。”可見新聞媒體在傳播中“有痕化”出現的大小,與是否客觀公正密不可分,同時受眾也是最有權力的評判者。
一旦新聞媒體“有痕化”現象出現,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就會大大降低。“有痕化”也會逐漸消磨新聞媒體存在的價值,以致使其所維護的某集團、某派別的政策、觀點無法推行,繼而摧弱其執政的根基。
從科學發展觀認識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有痕化”現象出現的大小多少,與新聞媒體在宣傳過程中違背新聞內在規律的大小多少是成正比的。造成“有痕化”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政治的、利益的,也有技巧的、能力的原因。
不客觀公正是導致新聞宣傳“有痕化”的成因之一。雖然新聞媒體的宣傳必須鎖定在其集團、派別的政治主張、利益的軌道之上,但由于新聞媒體在維護某集團、派別的利益中不客觀公正所摧生的“有痕化”現象可以說古今有之。而在新疆烏魯木齊“7·5”事件中一些西方新聞媒體不公正的做法,更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
新聞媒體在維護其集團、派別的利益的宣傳中,消除或縮小“有痕化”現象,既需要高度的政治覺悟,用辯證法來分辨處理主次矛盾,還要善于用藝術的思維和方法。
“有痕”與“無痕”就象工廠生產的產品一樣,科技力量雄厚,技術設備精良又有創新思維的企業,其產品一定是既精美漂亮又堅固耐用,反之則會讓人感到其產品既粗糙又滿身瑕疵。“無痕化”的進行新聞宣傳,不僅不會讓人感到新聞傳播的思想、觀點枯燥無味,還能讓人真正領悟其政治思想的精髓。曾轟動一時的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端恩》,其“無痕化”的進行美國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藝術手法,不得不說讓受眾在心靈上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因此,思想政治素質不強,業務技能不精,也是導致新聞宣傳“有痕化”的成因之一。
新聞是一門專門學科又是一門邊緣綜合學科,記者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其政治敏銳度、知識面和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事物、捕捉新聞的水平。素質欠缺、業務不精的記者,往往會在政治事件的宣傳上“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在重大政策宣傳上如果連自已都不了解或不甚理解所要宣傳政策方針的內容,結果只有穿靴戴帽、圖解拼接,以致于造成所要宣傳的政治思想、觀點與新聞事實間形成“兩張皮”。如某媒體早些年在宣傳農村黨員教育活動中,就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消息,標題為《XX黨員不再信教了》。作者竟把共產黨員不再信教了當作農村黨員教育活動的成果來進行宣傳。最起碼說明作者對共產黨員的性質、任務和奮斗目標不了解,更忘記了“講政治”是新聞工作者最起碼和最重要的標準,因此鬧出了這樣極不嚴肅的笑話。新聞媒體在宣傳過程中一旦出現“有痕化”,其解疑釋惑和普及推廣政治主張、思想和觀點的宣傳功能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地學政治、學理論、學業務,不斷地“充電”,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才能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更有效的避免在新聞宣傳中“有痕化”的發生。
另外,違背新聞事實,臆造宣傳結果也是導致新聞宣傳“有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趙麗蓉和侯耀文表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中的驢頭對馬嘴式的幽默,今天回味起來還會忍俊不止。小品中的新聞記者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違背了新聞的內在規律,出現了按照主觀意志導演的新聞與事實對接不上,無法銜接,在矛盾沖突間產生了喜劇效果。若真是媒體在宣傳其集團、派別的政治主張上,出現了這種情況,那將真的會造成“司馬光砸‘光’”了。
但從已披露出的違背新聞事實來臆造宣傳結果的現象看,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違背采訪對象意愿,強行要求采訪對象按照早已設定好的思維方式、行走路線,甚至按照早巳準備好的語言進行編劇式、導演式或強行“拉郎配”式的采訪,將現象傳說作為事實,或異地搬移張冠李戴、或移花接木生冷拼湊、強行連接等。這種現象可以說已成為我們當今新聞宣傳中“有痕化”的重災區。
在重大政治活動的宣傳上,每當新聞媒體“假、大、空、套”現象出現時,就說明在新聞事實與政治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上已經產生了距離,就會讓受眾有強拉硬拽的“有痕化”感覺,就會造成受眾在接受新思想、新觀點上產生逆反或抵觸情緒。某媒體記者在宣傳“三個代表”活動中,曾有這樣一篇報道:某部門一位領導在“三個代表”學習活動期間在外地招商,在與外商洽談期間,還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加班學習,并寫下大量的筆記。后來外商對他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加班學習“三個代表”十分感動,因此決定將項目和資金投到他們單位。這種宣傳手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讓人不難看出是“有痕化”的,是不科學的。
而同樣是宣傳“三個代表”活動,中央電視臺的一則消息就讓人拍手叫絕。消息報道是:一汽在開展“三個代表”學習活動中,工人黨員發揮了攻堅克難的帶頭作用。一汽讓外國專家從掛有職工姓名牌的黑板上,任意挑選出5名他認為最優秀的一汽員工。當外國專家翻開職工姓名牌時,迷底也隨即揭開。外國專家選擇的最優秀5名職工中有4名是黨員,1名是入黨積極分子。這則報道毋須多言,讓受眾一下就看到了學習“三個代表”活動結出的成果。這種“無痕化”宣傳手法,潤物無聲,不生硬、不牽強且又不露聲色的彰顯出說服力。讓受眾感到親切、可信、入耳、人心。
近年來,在各新聞單位開展的記者走基層、記者蹲點等活動,就是要求記者接地氣,把握好政治宣傳的導向,最大限度的利用“無痕化”的手法,真實準確的、深入淺出的、藝術鮮活的把黨和國家的政治觀點和主張,既聲勢浩大又潤物細無聲的宣傳出去,讓我們的新聞宣傳從生硬變為鮮活,從分散變為集中,從軟性變為鋼性,使之互為一體,無縫相連,讓新聞宣傳從“有痕”變為“無痕”。□
參考文獻
①《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M].新華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