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在央視進行現場直播。發展至今,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為中國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類節目是每年春節聯歡晚會的重頭戲,尤其是小品節目,總是春晚中最富有趣味性、最受觀眾期待的部分。30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受眾審美標準的提高,春晚小品的傳播效果顯示出了新的特征。本文從認知、心理態度以及行動三個層面分析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中小品的傳播效果,并對小品節目傳播效果的改善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央視春晚小品傳播效果
從春晚誕生開始,幾乎每年都有經典小品產生,它們不僅被觀眾津津樂道、在電視上反復播出,同時也成為了時代變遷的見證。進入了新世紀后,讓人印象深刻的小品作品越來越少??偟膩碚f,近幾年來春晚小品顯現出節目傳播效果減弱的趨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下文對央視春晚小品的傳播效果及其原因進行詳細分析。
一、央視春晚小品的傳播效果
在傳播學領域中,傳播效果依其發生的邏輯順序或表現階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認知層面、心理態度層面以及行動層面。從認知到態度再到行動,是一個效果的積累、深化和擴大的過程。因此,我們也可以從認知、心理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來分析央視春晚小品的傳播效果。
1、認知層面
(1)受眾獲得的信息量減少。小品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豐富的表現形式,它可以用精煉的劇情、輕松的對白來真實而深刻地反映或評價現實生活,揭示出深刻的思想與哲理。小品實際上是對生活的一種提煉,讓觀眾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從不同的角度看生活,并給予啟迪與歡樂。
然而近幾年來,小品由自上而下的傳播逐漸變成了對大眾流行文化的重復,春晚小品不再是流行文化強力的創造者。小品的主題缺乏新鮮感,內容刻板,總是使用如“給力”,“我了個去”,“都是浮云”這樣已經過時的網絡用語,卻鮮少創造出新的流行語。有觀眾調侃說馮鞏還沒上臺觀眾都能猜到他今年的節目中又會出現哪些網絡流行語了。當春晚不再能帶給我們“新”的東西,傳播也就無法達到明顯的效果。
(2)無法滿足觀眾的期待值。期待視野是指接受者由現在的人生經驗和審美經驗轉化而來的關于藝術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定向性的心理結構圖示,不同的受眾對于春晚小品有不同方面的期待。雖然受眾對春晚小品的期待態度各有不同,但總體上都呈現出越來越不滿的趨勢,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節目是否滿足了觀眾娛樂的需要對是否收看節目,或是對節目的期待程度產生變化,從而改變受眾的媒介印象,由于無法滿足大部分觀眾的期待,受眾對春晚小品的印象越來越差。
2、心理態度層面
(1)對角色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贪宄梢婋m然可以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但也阻礙了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春晚小品帶給受眾的刻板印象就不在少數??贪逵∠箢l繁的使用容易產生極端化的判斷,小品角色的一些屬性或特征代表了在特定社會背景中受貶抑的社會身份,當一個人擁有這些屬性或特征時,污名化就會發生。污名化將人性低劣的評價強加到某一群體身上并加以維持,使之典型化、刻板化,并將這些特征像標簽一樣附著到群體成員身上以此形成一種排斥性社會關系網絡。春晚小品傳達給觀眾的信息經過受眾的理解和認同,改變了受眾對現實世界的態度。
(2)對小品演員審美疲勞。春晚從選拔總導演、主持人到選取演員都是名角名家,在大牌云集的春晚中,為了精益求精,節目都經過嚴格的審查和篩選,尤其是語言類節目,在被選中之后還需要重新編撰劇本,集中排練,在反復的修正和挑選之后,留下來最終通過審核的往往是那些老面孔,年輕演員最多在里面當個配角,每年觀眾不用看節目單都能猜到有哪些演員,他們的表演方式在一年年的磨練中也都有了自己的套路,難免使觀眾審美疲勞。
(3)對小品主題的疏離感。如今對于春晚,大部分觀眾都抱著圍觀就好的心態,并且對于充滿主旋律說教意味的節目內容感到厭煩。比如2013年的小品《我要上春晚》,小品想通過“4個草根員工在經理面前各自表演絕活來為自己的部門爭取上春晚的機會”這樣一個故事來表現出社會的和諧,草根的奮進,然而這并不是生活中人人都能遇到的事情,現實中人物的性格也不可能都如此單一呆板,觀眾對這樣刻意營造出的和諧氣氛難以產生親近感。
3、行為層面
(1)語言行為模仿的減少。電視播放可能對觀眾的行為產生影響,觀眾可以通過看電視學習一些行為,而是否模仿則取決于行為的特色與受眾的刺激程度。往年的春晚小品中總有一些經典臺詞如“沒事走兩步”“你太有才了”都廣為流傳,而現在的小品雖然會努力創造經典語句,但全然沒有了當年的影響力,觀眾只是在看的時候一樂,節目看完以后卻沒有反復回味。這其中雖然有網絡文化大肆流行的原因,但是小品沒有準確地揣測受眾趣味,缺乏娛樂性還是問題的關鍵,使受眾對節目內容產生的共鳴變少了。
(2)一邊“罵春晚”,一邊“看春晚”。這兩年許多網友表示“看春晚完全是為了看得懂其他朋友的吐槽”。這說明罵春晚、質疑春晚已經變成了一項喜聞樂見的活動。雖然春晚罵聲不斷,但是同時觀眾也不可否認地需要春晚。春晚的召喚力源于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這種力量把華夏民族召喚到電視屏幕前,體驗全民的大聯歡,帶入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想象之中。即使春晚節目讓人再不滿意,這個儀式對于全中國的觀眾來說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許多人多在除夕夜看春晚的同時手握手機,一邊看節目一邊在微博上發表意見,受眾在統一的諷刺春晚中找到了集體歸屬感和認同感,他們的意見又在人際傳播中不斷擴大,同時收獲了節日狂歡般的滿足感。
(3)換臺概率增加。電視臺的競爭風起云涌,央視早已不是一支獨大。近年來各大衛視如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北京衛視、遼寧衛視、東方衛視紛紛在央視春晚前就曝光了自家春晚的節目與明星陣容來吸引注意力。雖然時間上有所差異,但這些晚會在節目組織、演員陣容等方面都毫不遜色,尤其遼寧衛視近年來已經形成了主打小品的特色。趙本山連續幾年缺席央視春晚,但在衛視春晚上依然能見到“趙家班”的身影,這對于一些忠實的小品觀眾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對央視春晚節目的失望化作最實際的行動就是選擇換臺觀看其他自己感興趣的節目。
二、如何改善央視春晚小品的傳播效果
1、制作敢于突破
(1)趣味性優先于宣傳性。隨著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視野的拓展,受眾的“笑點”也越來越高了,小品這種藝術形式要想長存下去,必須致力于提升自身的趣味性。只有讓受眾感覺到樂趣和快樂,才能對這種節目形式產生喜好。小品的初衷就是娛樂,不能本末倒置地為了宣傳和教育而弱化了小品的娛樂功能。其次,在小品主題上敢于創新,在保持娛樂主題的同時考慮到其他各種主題類型的平衡以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充分了解受眾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受眾的定位,但不要將網絡文化照搬照抄。
(2)節目形式多樣化。不可否認,小品的欄目化在一段時間內將成為流行的趨勢,但是在欄目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欄目形式的小品化,要進行適合小品舞臺的藝術加工將其合理化。電視欄目之所以在電視熒屏上長盛不衰在于它自身的本體優勢,主持人、嘉賓和觀眾構成了欄目的三個主題性元素,三者之間相互交流,小品的欄目化應該盡量把這個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另外,小品欄目化可以適當選用地方衛視的優秀欄目,一些地方臺如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的品牌欄目風格都獨具特色,影響力也絕不在央視之下。春晚不應把欄目小品的題材局限在央視內部,而應該放眼全國,達到媒體之間的“互動雙贏”。
2、對外征集劇本
小品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突出主題,吸引觀眾的眼球,優秀的小品劇本是最重要的關鍵。一方面,劇本創作者需要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厚實的生活積淀,但復雜的審查標準和苛刻的要求讓很多有意從事小品創作的人望而卻步;另一方面,雖然一些成功的小品捧紅了笑星,但做出巨大貢獻的作者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和知名度,喜劇小品編劇“吃力不討好”的現狀讓許多劇作者將目光轉向更為實惠的影視劇創作中。因此,小品創作應該放開限制大膽對外征集劇本,發掘民間草根階層的好點子。如果擔心作品不夠符合戲劇規范,可以讓專業人員配合參與創作。
3、節目審查適度
春晚作為每年最重要的晚會,節目審查是必須的,但是也應該適度。許多優秀的小品可能都卡死在了審查這一關,比如開心麻花團隊,在北京話劇市場已經有了十余年的歷史,但是參加春晚時因為節目審查費心費力,最終節目還是被斃了,這樣嚴苛的審查程序讓團隊失去了參加春晚的興趣。如果想要讓表演者創造出精彩的節目,就必須要給他們施展的空間。
結語
30年來,小品一直是收看春晚的觀眾期待的焦點,也是造星的舞臺。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開闊、興趣也更加的多元,春晚小品的傳播效果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單一的節目內容、嚴苛的審查制度、傳播媒介的多元、受眾的多樣化等造成了央視春晚小品節目傳播效果的降低。因此,積極探索央視春晚小品節目的改進機制具有很重大的意義。具體說來,我們可以通過鼓勵多元化的創作、廣泛吸收民間意見、積極調動編劇和演員的積極性等措施來拯救春晚小品節目的傳播效果。我們相信,春晚小品不應只是一個象征過年的符號,它應該帶給我們更多的歡笑,并引起我們的反思和感悟?!?/p>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②李曉,《春晚小品時代的完結》[J].《中國新聞周刊》,2013(2)
③戴晶晶,《春晚之路在何方》[J].《記者搖籃》,2013(1)
④曉方,《春晚的口味與底線》[J].《新聞前哨》,2011(3)
⑤游靜,《從理解春晚相聲、小品看其塑造的媒體形象》[J].《新聞世界》,2010(9)
⑥閆偉,《透視春晚小品的欄目改編現象》[J].《中國電視》,2009(7)
⑦候銳、孫林華,《淺思小品現狀之?!穂J].《曲藝》,2007(5)
⑧李杰,《當代電視小品創作的回顧和反思》[J].《中國電視》,2005(8)
(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3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