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8月,“走轉改”被提出,這成為聯系新聞工作者和老百姓之間的紐帶與橋梁,促進了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縱觀三年來廣大新聞工作者對其踐行狀況,雖然整體情況較好,但發現仍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因此,如何繼續踐行這一活動值得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去探討。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走轉改”進展問題
“走轉改”在我國提出并實行至今已將近三年時間,經過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辛勤與努力,在新聞領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觀其現狀及案例,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那么,當下新聞工作者在其工作中又該如何更好地踐行“走轉改”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此略抒己見。
一、“走轉改”及其提出
所謂“走轉改”即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簡稱,以新聞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作為實施對象提出。
“走轉改”的實施,體現了我們黨一直所堅持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走轉改”能更好的體現我們新聞工作者沉入到群眾中去“抓活魚”。為了這一觀點和路線能夠在新聞宣傳工作中被編輯和記者們更好的踐行,以促進新聞單位進一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2011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等聯合下發了《關于在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在聯合下發的《意見》中,十分明確地提出了“走轉改”的意義在于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中自覺站在群眾當中,增進群眾感情,貼近群眾距離,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的語言來反映出群眾心聲,不斷提高新聞宣傳的質量及水平。一時間,“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的活動迅速的在新聞單位中開展起來,一批優秀的作品也開始涌現,這些都大大拉近了黨委、政府和普通老百姓的距離。
二、“走轉改”的實施進展及取得成效
“走轉改”提出以來,我國的各地電視、報刊和網絡、新媒體等積極貫徹落實,因此新聞宣傳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強和改進,新聞戰線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通過下面的例子我們可以一起來見證:
2011年,北京電視臺新聞欄目《北京新聞》,《晚間新聞報道》,《北京您早》同時推出了《我在基層》專欄,使普通群眾成為鏡頭上的主角和焦點,主持人和記者同電工一起深入地下查看電纜通道,和農民一起到田間摘桃,如此“接地氣”、“抓活魚”的新方式,使電視欄目一經播出就廣受群眾好評,引起了受眾的共鳴,成為“走轉改”活動中的一個閃光點。
2012年,中央電視臺策劃了“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相繼出動80多路、近200名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去發現、體驗、挖掘最基層的民生新聞。時任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出席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上作出了如此評價:“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做一個懂國情,對人民有感情的新聞工作者”。
“走轉改”不僅在央視有所表現,各地方衛視、報紙、網絡和新媒體也都有著大的改變和喜人的成就。如《法制晚報》策劃的,記者扎根社區傾聽民聲;《經濟日報》組建專欄,基層蹲點調研組;上海新聞界也全面啟動“走轉改”活動等等,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以及網絡等媒體都開辟了專欄。
這些都代表著我們一線編輯記者對“走轉改”踐行的逐步深入及其取得的優良成績,大大鼓舞了新聞從業人員的士氣。
三、當前新聞工作者踐行“走轉改”遇到的問題
1、走基層不夠深入
在“走轉改”施行之初,從中央到地方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有些就僅是三分鐘熱度,活動也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在相關的電視欄目、報紙版面中,更換“走基層”的欄頭,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
還有少數的新聞工作者人是到了基層,但是沒有沉下心,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沒有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去挖掘基層的亮點。更有少數記者圖省事,僅通過電話和網絡等方式進行采訪,截取只言片語,自己私下加工,坐在辦公室編出一篇冗長空洞的文章來,這些壓根就沒有與基層的群眾交流,更甭談出思想的火花,因此這些不深入,胡任務的做法,都失去了“走基層”的意義。
2、編輯記者素養有待提升
作為一個稱職的新聞工作者,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素養。有一部分記者自己的基本功不扎實,采訪提問無法開口,寫稿無處下手,當然這也就限制了其“走轉改”的進一步落實。
比如:一般新聞單位會給記者下達每月多少篇的下基層任務,這與績效掛鉤,一些記者帶著報社規定的任務下基層,目的只在于盡快交出稿件,絲毫不重視新聞質量和影響力,所采寫的新聞稿件十分干巴,稿子中很少出現群眾的心聲。再如每年電視、報紙、網絡上出現的許多假新聞,這是部分新聞工作者缺少新聞道德素養的有力佐證,他們在采訪過程中自編自造,自導自演,沒有真正了解基層民意、沒有做調查研究,就寫稿發稿。
3、自身業務水平不高
在多媒體、新媒體等快速發展的今天,編輯記者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更加需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多學、多看、多問。有些新聞工作者一進入工作,就一心撲到采編上去,不去觀看其他兄弟單位策劃的優秀欄目,編輯的優秀版面,不去慢慢學習,從而在新聞行業中,干了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專業水平依然沒有得到提高,無任何的新聞獲獎作品。
4、缺乏創新
縱觀“走轉改”的大量報道,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存在重復,沒有新意。例如,一個基層點多次被記者重復采訪,三天兩頭都去同一個地點,不僅給基層增添許多不便,也可能造成報道內容的重復和片面。這種狀態如果不及時打破,“走轉改”將會深深陷入同一種模式。
四、敢于直面并解決“走轉改”踐行問題
我們既然明確了問題所在,問題的癥結,就要勇于面對并很好地解決它,避免在“走轉改”過程中走彎路,出現不和諧的一面。針對新聞工作者在踐行“走轉改”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重視:
1、提高新聞工作者素養
大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質,堅持政治家辦報、企業家辦報、思想家辦報理念,從思想意識上踐行“走轉改”,要有吃苦耐勞和服務人民的精神,每個月到群眾中去多待幾天,多吃幾頓農家飯,多干些農活,這樣群眾才能把你當朋友,才會和你掏心窩子。總之,以群眾語言和自己的親身感受,才能深刻的反映基層變化,才能更好地關注群眾心聲。
作為一線編輯記者,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這就需要平時的刻苦學習,多多參加新聞工作者繼續教育培訓,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不斷地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在平時多積累素材、總結經驗、多儲備“貨物”,通過“再學習”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方能做好本職工作。
最后,還要盡可能的對工作投入誠摯的情感,尤其是在走基層的過程中,所接觸的都是樸實善良的老百姓,所以,新聞記者要帶著群眾的語言,群眾的作風,才能更好地與他們溝通。
2、媒體求真務實進行多樣化活動
在“走轉改”中,很多媒體一窩蜂的沖進某地,電視前面報道之后,報紙跟著上,然后網絡又插手,或者三種媒體組團,報道角度大致雷同,千篇一律的問著大致相同的問題,這樣沒什么意義。如何擺脫報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困境,一直是困擾眾多地方媒體的難題。
筆者認為如果新聞媒體通過多樣化的視角來踐行“走轉改”,就能更全面、更深刻的反映群眾的觀點態度,同時也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作為新聞單位,可以嘗試著制定嚴格的采編制度和考察監督措施,避免記者沒有到基層、沒有深入采訪就搶著發稿的現象,“讓百姓說話”讓普通群眾自己講述心聲,反映問題,媒體在進行多樣化活動的同時,也要經常組織對下基層的新聞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定期邀請知名的新聞界人士進行專題講座,讓編輯記者們多看一看,多聽一聽如何進行多樣化的報道。
3、完善新聞相關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律,只有《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新聞出版保密規定》等行業規范,新聞工作人員沒有詳備有力的法律約束,法律監督,以致出現一些剽竊作品、制作虛假新聞、失實報道等作風不正的現象,因此,進一步完善新聞方面的法律法規,健全制度,這樣才能促使新聞工作者轉作風、改文風。另外,如果新聞工作者有了法律依據,就可以更好地開展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在走基層時,揭開一些不為人知的黑幕,曝光一些不好的現象,引來麻煩時,也能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得到維護。
4、建設“走轉改”大環境
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上臺以來,更加注重傾聽民聲,了解民意,體恤民情,新聞領域的“走轉改”活動,讓以往普通百姓覺得離自己很遙遠的時政新聞與自己的生活更加貼近,電視越來越好看了,報紙新聞也越來越有味道了,“走轉改”讓許多新聞工作者重拾新聞職業幸福感。
除了新聞單位,如果我們的各級黨委、政府能夠在政治上、新聞上都營造出一種親民、愛民的氛圍,都能為記者走基層提供便利,努力解決記者在基層中采訪中發現的問題,那將會更利于“走轉改”得到踐行。
總而言之,“走轉改”是新聞行業的一道活水,一縷清風,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地將它發展和深化,才能促進新聞界的健康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離不開廣大新聞工作者將它身體力行到實踐中去。□
(作者:皖西日報社助理編輯)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