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得主動,我國傳媒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公信力、品牌影響力等軟實力,迎接國際上的挑戰,抓住機遇,擴大傳播媒介的影響力,形成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作派的媒體力量,而傳媒軟實力的提升,與媒體在人才、文化、品牌等方面的建設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傳媒軟實力媒體公信力品牌影響力
隨著北京時間3月24日晚10點,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吉隆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根據最新數據分析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墜毀,機上無人幸存。占據各大網站頭條兩個星期之久的“飛機去哪里了”追問暫時告一段落,不過對飛機殘骸的打撈和墜毀原因的追尋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反觀這次事件,撲朔迷離的失聯原因和多國聯合搜救是關注的焦點,但在這背后,另一場悄然進行的戰斗,同樣引人注目,那便是各國媒體之間的新聞戰。
客機失聯背后的新聞戰
此次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的撲朔迷離,著實讓全球各路媒體經歷了一場無硝煙的新聞戰。2014年3月8日早上7點24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確認本應早晨6點多抵達北京的MH370航班失聯,機上載有239人,包括154名中國乘客。這寥寥幾十字的聲明拉起了長達月余的新聞戰序幕,至今仍未平息。最先發力的是法新社,在馬航聲明發布不到一個小時,8點23分,法新社的Twitter發布了第一條突發信息:馬航稱他們失去與一架載有239人客機的聯系。來自中國的微天下(8點29分)和央視新聞微博(8點33分)分別轉述了法新社的報道。接著,法新社又在其新聞網站上發了一條信息更新,稱馬航的MH370是在2:40分與吉隆坡雪邦區管制區失去聯系,馬航和馬當局已經啟動搜救隊伍定位飛機,這是消息中首次出現失聯的具體時間,此刻是8點36分。①截至當時,所有的消息來源均引用馬航的官方聲明。差距是在之后幾天出現的。此后,中國媒體人習慣性堅守于馬航在北京的家屬安置點,相關報道也從最初的溫情感人,逐漸陷入情緒化的宣泄中。而西方媒體開始搶奪話語權,主動成為了除馬來西亞政府外的又一個“新聞發言人”,也是一個更加靠譜的“新聞發言人”。3月12日,《華爾街日報》從美方調查組處獲悉,引擎數據顯示馬航飛機“可能在失聯后繼續飛行4小時”。這一消息讓整個事件峰回路轉。一天后,CNN從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處了解到,失聯飛機可能最后駛向了孟加拉灣或印度洋某處。14日,路透社從軍方獲得消息稱,飛機失聯后做過幾次重大的高度變更,并人為改變方向飛往印度安達曼群島。②正是這幾次關鍵信息的及時披露,促使馬來西亞政府在15日召開了發布會,總理納吉布承認了失聯飛機被劫持的可能性,也讓飛機失聯事件重新回到了正確、客觀的解決路徑上。遺憾的是,這樣的報道成果似乎只屬于西方媒體,卻與中國媒體無關。
新聞戰中落寞的中國媒體
因為失聯客機中154名中國人的存在,“新聞大戰”中中國媒體表現備受矚目。一開始,中國媒體確實也到了采訪第一線,麗都酒店、北京首都機場馬航新聞發布會現場,都可以看到眾多中國記者的身影,但是他們大多只是盯著馬航代表的發言稿,關注于馬方在新聞會上說了什么、家屬有什么樣的表情、發言人和負責人的表現等等,而背后真相的挖掘,諸如:乘客中有無特殊人士?是否可能為恐怖襲擊?客機失聯是降落還是墜毀?……這些國人最迫切想知道的信息,出現在中國媒體的報道卻變成了“據CNN報道”“法新社透露”“《紐約時報》最新消息”……甚至有人諷刺“中國媒體有三寶:轉發、蠟燭和祈禱”。著名財經媒體人羅昌平認為,“CNN、美聯社、路透社等基本壟斷了關鍵信息發布權,并對馬來西亞形成倒逼反證,從而拼湊相對完整的信息流。從這種意義講,中國沒有一家真正的國際媒體,自然提供不了核心信源。”
分析中國媒體落寞的原因,除了客觀上我國國家實力及新聞體制的局限,目前世界民航核心技術都在歐美,西方媒體自然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從波音和羅羅公司處獲得關鍵數據信息。但中國媒體在專業媒體素養以及職業操守上的軟肋,同樣不容忽視。央視主持人王志安將國內媒體之失歸結為“缺乏全球視野,找不到調查的路徑,過分依賴各國政府的信息發布,被動地等待,或者在最粗淺的層面上報道。”中國媒體缺乏必要的新聞專業主義,過分依賴傳統的采訪路徑,迷信所謂的到達“現場”,去機場酒店采訪家屬、長時間跟蹤新聞發布會。多數中國媒體一開始就出現了誤判,這類傳統的采訪方式僅在官方機構足夠權威時才適用,馬航事件與汶川大地震、溫州動車事故的性質,其實并不相同,馬來西亞在一開始就遮蔽了不少事件真相,這也是此次西方媒體質疑與證偽式報道最終成功的原因之一。顯然,從這次事件報道中,我們看出,只有我國傳媒軟實力得到提升,才能在未來的國際新聞大戰中占得主動,取得先機。
傳媒軟實力的提升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媒又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著名傳媒學者丁柏銓指出,媒體的“軟實力”,往往表現為內在的和外在的無形力量。內在的無形力量是指內部的“精氣神”和由此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外在的無形力量是指媒體在社會上、受眾中所產生的吸引力、親和力、引導力和影響力。③在當今媒體激烈競爭的浪潮中,媒體“軟實力”可以以其超強的滲透性和擴張性,吸附有限而珍貴的受眾注意力資源,并在更深層次上對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為了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得主動,除了擁有最先進的報道設備和技術外,提升傳媒軟實力成為必然選擇。而傳媒軟實力的提升,與媒體在人才、文化、品牌等方面的建設是分不開的。
人才是提升傳媒軟實力的根本動力,傳媒生產力的主體應該是廣大編輯記者,要通過人事制度、激勵機制的調整,建立起自己的專家型記者隊伍,充分調動廣大采編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次馬航失聯事件報道中中國媒體失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媒體沒有專家型記者。反觀西方媒體,《紐約時報》在3月8日馬航失聯事件發生1天后就調集30名資深記者組成了報道團隊,在第一時間寫出了18篇報道與分析文章,為以后事件調查向正確方向發展指明了道路。
媒體文化建設就是打造媒體的精神內核,也就是丁柏銓先生所說的,鑄“魂”立“格”。在我國新聞發展史上,歷來就有“報魂”、“社格”之說。一個真正具有長遠競爭力的媒體,應當是有著高尚之“魂”和高尚之“格”的媒體。在這里,“魂”即“靈魂”,是傳媒的精神內核;“格”即精神氣韻、品格風骨。一個媒體,如果有了高尚之“魂”和高尚之“格”,就可以團結內部力量、凝聚人心;可以鐵肩擔道義,對真理執著追求,對人民群眾負責;可以文為民所著、言為民所立、利為民所求,最終為媒體贏得公信力和權威性。
除了人才創新、鑄“魂”立“格”提高公信力外,打造傳媒品牌提高影響力也是提升傳媒軟實力的重要手段。著名學者胡鞍鋼就曾指出:從國際比較看,中國媒介的滲透能力十分低下,對外宣傳無法抗拒西方媒介,也遠不適應國際媒介市場的需求,這是中國在國際傳媒領域長期被動挨打、處于無奈境地的根本原因。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強勢傳媒之所以能壟斷世界傳播話語權,除了擁有超強的傳媒硬實力外,還因為他們擁有強大的軟實力:他們是世界級的傳媒品牌。④這次在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的報道中,《紐約時報》、CNN、《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西方媒體之所以能步步主動,占得先機,除了本身的技術先進外,與其世界級的品牌號召力不無關系。因此,我國媒體如果想在以后國際新聞戰中拔得頭籌,一定要堅持品牌發展戰略,不斷提高自身市場占有率、品牌忠誠度,打造出更多世界級的媒體品牌,在全球的傳播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傳媒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公信力、品牌影響力等軟實力,迎接國際上的挑戰,抓住機遇,擴大傳播媒介的影響力,形成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作派的媒體力量,在世界范圍內大力宣傳我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政治優勢,廣泛傳播我國文化,為世界的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①胡家源,《馬航失聯媒體日志之一:誰搶發了第一條消息?》,http://www.eeo.com.cn/2014/0313/257504.shtml
②李偉,《馬航事件與中國媒體的軟肋》,http://www.dfdaily.com/html/63
/2014/3/18/1130786.shtml
③丁柏銓、王濤,《論媒體“軟實力”——以另一種視角考察媒體競爭力》[J].《新聞傳播》,2006(12)
④蔣曉麗、李建華,《文化軟實力與傳媒軟實力——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媒發展的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作者:河南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教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