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理網絡謠言,必須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筆者以微博謠言的治理為例,從政府、媒體、意見領袖、網民、法律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針對網民盲從跟風的心理、政府的不作為、“大V”利益誘惑的麻痹、媒體的失語,我們應當從改善民生、聽取民意、及時應對、提升素養、培養“好聲音”、完善法制等方面,通過各方的通力合作,建立起應對網絡謠言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謠言微博輿論治理
在這個“人人都有話語權”的自媒體時代,微博是自媒體中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形式之一。截至2013 年6 月底,我國微博網民規模已達到3.31 億。①微博從滿足人們弱關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漸演變成為大眾化的輿論監督平臺。但微博在降低民眾發表言論門檻的同時,也成了謠言滋生、擴散的重災區,在一些網絡推手的惡意推動下,謠言借助微博快速傳播,誤導網絡輿論,形成“網絡暴力”,干擾政府決策,甚至危及社會穩定。隨著微博大V秦火火、立二拆四、薛蠻子由于在網上肆意散布謠言相繼落網,“大V”從一個代表網絡影響力的褒義詞變成了敏感詞。顯然,互聯網時代信息的迅速傳播,使得我們不能再固守“謠言會不攻自破”的老觀念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網絡謠言四起?我們又該怎樣有效地在第一時間遏止網絡謠言呢?
一、網絡謠言的形成原因
網絡言論的擴散會經過許多環節,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使管理層對其監控難度增加,任何一個節點發生失誤都有可能引發一場輿情風暴。這里筆者從網民、政府、大V和媒體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網民心理
大多數人都有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俗話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人們往往更傾向于相信壞事發生的可能性。而這種對負面信息的輕信在得到現實的驗證后,又進一步強化了公眾的這種輕信心理。
(1)盲目“正義”,盲從跟風。網民和現實中的民眾一樣,素質參差不齊,負面言論或者謠言對于那些知識水平不高、理性思維不強或者本身就對社會不滿的網民來說就會盲目相信,僅憑對弱者的同情,隨意揣測、評論、傳播。
(2)斷章取義,斷然定義。一些網民為了制造噱頭,扭曲事實,激起社會爭論。例如,意外開車撞死女大學生的青年李啟銘在被群眾圍堵時,因害怕遭到群毆說了句“我爸是李剛”。但網民抽掉了特定的環境,將其演繹成了青年犯罪后仍炫耀特權的惡劣形象。
(3)幕后策劃,幕后推手。一些普通的事件經網絡幕后推手惡意誤導、炒作,很快形成網絡暴力,引發民怨。比如,2010年原本只是一場交通事故的浙江某女村長被車撞死案,被網絡推手傳播為“好村長被車故意碾死”,引發了惡性沖突。
2、政府作為
網絡暴戾思維的根源,還在于現實中一些社會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在于政府本應公開的信息還沒有做到足夠的透明,出現了社會公信力危機。②
出現問題后有關部門不是立即查明真相,發布通告,穩定民心,而是封鎖消息,想要瞞天過海。網絡謠言出現后,相關單位選擇緘口不言,保持沉默,結果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事情真相難辨。
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企圖借國家公權力的威信壓服輿情民意,甚至搞出了“躲貓貓”、“欺實馬”、“噩夢死”等指鹿為馬的拙劇。危機公關時慢條斯理,處理不及時,錯過了最佳的辟謠時機。例如,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升級為千人圍堵政府的重大事件,就是因為政府僅三條信息,遠遠少于、慢于網絡論壇五百多主帖的輿情能量。
3、“大V”助瀾
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絡“大V”在微博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借助炒熱輿論,謀取私利或者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轉發他人微博、妄加評論,擴大了謠言的傳播范圍。
4、媒體失范
我國目前的網絡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缺少有力的“把關人”角色幫助網民篩選辨別信息的真偽。
傳統媒體在微博等新媒體的沖擊下,對于網絡熱議的話題沒能及時的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直接引用、轉載網絡上的消息,從而有意無意地成為謠言的傳播渠道和放大工具。
二、治理網絡謠言的策略
1、政府層面
網絡謠言一般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溫床,是民眾情緒的一種表達,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宣泄。因此,治理謠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研究謠言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并進行整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就業、教育、購房等民生問題的解決,增強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微博的實時互動性使它具有較強的糾錯功能。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努力營造寬松、透明的社會環境,開通政務微博、微訪談,積極開展與網民的平等對話,廣泛聽取民意,解決群眾現實問題。
政府應將信息的公開透明常態化,充分利用包括微博在內的各種媒體及時客觀地發布權威信息、公布事件真相;二是建立起輿情信息收集、預警、分析工作機制,及時有效地監管網絡言論的傳播,鏟除網絡謠言產生的土壤;三是要主動出擊,消除謠言生存的空間。第一時間發布事件真相后,還要保持主要傳播渠道的暢通,及時向社會民眾公布最新發展動向,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對策,并且與民眾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以保障信息暢通無誤地到達民眾,更好地了解民眾的需求,解決民眾的心理危機。③另外,政府應積極與網絡“大V”進行理性溝通、合作。“官方輿論場”要回應“民間輿論場”的關切,而不是要求、等待“民間輿論場”與自己保持一致。
2、媒體層面
主流網絡媒體或者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賬號是辟謠的最佳場所。與匿名網友的言論相比,它是權威的;相對于政府,它是第三方,更容易被網民接受;又具有即時、互動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利用它們遏制網絡謠言不可或缺。
首先,新聞的真實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主流網絡媒體必須客觀、真實、準確地報道事實,絕不能為博受眾眼球而不負責任地以“網友稱”、“網傳”、“網友曝”等形式為謠言傳播推波助瀾。此外,記者要謹遵網絡發言守則,將工作賬號和私人賬號區分開。
其次,面對網絡謠言,主流網絡媒體要及時主動站出來進行澄清。網站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網絡謠言的審核、攔截和及時刪除,將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澄清謠言的方式上,需要考慮網友們的心態。如今,單一僵硬的說教式辟謠可能不但起不到辟謠的效果,還可能帶來更大的質疑和猜測。所以,主流網絡除了要勇于站出來辟謠,還要學會巧妙辟謠。辟謠的關鍵是用事實說話,尋根溯源,查實謠言的源頭和演變過程。
3、意見領袖
微博“大V”是網絡輿論的引導者,網友觀點的意見領袖。然而,網絡“大V”的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利欲熏心者在微博上肆意造謠,隨意轉發未經核實的內容,對謠言的傳播、擴散、放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還是有不少網絡“大V”發出了積極的聲音,反映和揭露存在的社會問題并為問題的解決建言獻策。他們代表了一定范圍的民意,引領了公民社會的成長,推動了公益事業的進步,釋放了正能量。在謠言四起的時候,網絡“大V”應當積極地引導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要提升微博“大V”的媒介素養、道德水平,鼓勵他們參與到設置積極向上的議題的活動中來,強化主流言論,避免一些“意見領袖”的偏激言論誤導網友。并嚴厲打擊像薛蠻子、秦火火這樣缺乏底線、制謠造謠的微博“大V”。 在政府與草根民眾之間建立起溝通的緩沖中介。
4、網民責任
在微博時代,流言止于每一個人。我們應當提升媒介素養和信息辨別能力。每一個轉發信息的人都有責任把關,至少對事實加以核實,不要盲目地當了“大V”的小跟班;在發現自己發布了不實信息后應當及時刪除并發布真實信息進行補救。
5、法律建設
網絡世界同樣需要法律的監管和治理。許多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追究網絡謠言散播者的法律責任,如在韓國,《電子通信基本法》中相關條款明文規定:利用電子通信設備公然散播虛假信息者,將處以5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繳納5000 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7 萬元)以下的罰款;美國聯邦政府多個部門還通過設立社交網絡監控中心等措施,對網絡論壇、博客、留言板等進行常規監控。
這些條款都為我國相關法制建設提供了范本。我國也于2013年9月通過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信能對謠言的治理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自此,我們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言論法規體系,針對事件的不同類型、不同級別,制定操作性強的處置細則;明確網絡運營商監管的法律責任,加強網絡平臺對網絡言論的監管力度;推廣保障網民信息安全的網絡后臺實名制;各網站應完善內部監管機制,對有過錯的微博進行警示、關閉等懲罰。□
參考文獻
①《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5
②人民網輿情監室,《2012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1221/c210123-
19974822-6.html
③姜勝洪,《網絡謠言的形成、傳導與輿情引導機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6):19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