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常幫助》作為河北農民頻道的調解類節目,受到了河北觀眾的廣泛喜愛。本文分別從節目的定位、內容的特點、節目的呈現方式及其對受眾的影響進行分析,總結《非常幫助》節目定位清晰,節目內容貼近生活、真實淳樸,節目形態融入了紀實元素,敘事思路清晰,節目反映社會民生矛盾,引發受眾的思考等特色。
【關鍵詞】《非常幫助》節目定位呈現方式
《非常幫助》是河北農民頻道一檔調解類節目,從2009年12月26日推出“幫大哥出馬”節目策劃以來,節目時間一再擴充,到2014年,節目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00首播,22:00重播,每期節目60分鐘?!斗浅椭纷鳛榈胤脚_調解類節目,從節目制作到節目內容都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受到了河北觀眾的廣泛喜愛。
一、欄目定位清晰,目標受眾明確
目前,我國電視節目數量繁多,題材類型大致相同,同質化現象嚴重,如果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做出屬于自己的節目特色,那么就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受眾,進而針對受眾制作節目內容。
“定位”理論的核心是在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和信息爆炸的社會中,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和策劃活動提煉、凸顯品牌形象,并將這個形象根植于未來潛在客戶心中,在市場眾多的產品中贏得一席之位①。對于電視節目而言,受眾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節目的內容、風格和傳播活動的走向,因為不同的受眾有著不同的需求?!斗浅椭肥且院颖鞭r民頻道為播出平臺的,節目的目標受眾主要是河北的農民,他們大部分有著“求近心理”,希望節目能夠引發情感共鳴,滿足情感體驗的需求。因此,《非常幫助》的節目內容貼近生活、真實淳樸、淺顯易懂,節目調解的事件不追求特別跌宕起伏的情節或曲折離奇的故事,而是注重本身的生活氣息,使得整體節目風格具有樸實、親切的特點。
首先,在宣傳語的設計上,節目組使用“家長里短不用慌,非常幫助來幫忙”“幫大哥趕大集,趕到老鄉身邊去”這樣群眾化、通俗化的語言作為宣傳語,朗朗上口,簡單明白,便于受眾記憶。
其次,主持人語言口語化。當主持人介紹或評述事件時,較少使用“父親”“母親”“爸爸”“媽媽”這樣的說法,而是順應當事人習慣,稱之為“爹”“娘”,例如“老爹生病,姐弟打架”“為了一棵樹,就是不養娘”等。這樣的語言既符合受眾的習慣,又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第三,《非常幫助》的調解人被稱為“幫大哥”,稱呼上就拉近了受眾與電視節目的距離?!斗浅椭窙]有像其他調解類節目選擇專家、律師、學者等做觀察員或嘉賓,而是選擇有著豐富生活經驗的民事調解員做“幫大哥”。他們在調解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淺顯通俗,用簡單的語言為農民群眾解釋當前法律法規、相關政策。受眾看節目中用他們熟知的語言交流表達,更有親切感。
二、欄目形態有創新,呈現方式有技巧
在電視節目題材類型大致相同的情況下,節目形態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還要講究呈現的技巧?!斗浅椭愤\用了一些手法和技巧,實現了節目形態的創新。
1、融入了紀實元素,調解地點從室內走向室外
真實是調解類節目生存的基礎,節目播出的事件首先必須是真人真事,這樣對于觀眾而言才有觀看節目的價值。調解類節目運用的紀實手法,是保證節目真實性的一個手段,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們在相對封閉的家庭氛圍試圖通過轉換電視頻道來搜尋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它總會使人對外界產生一種不確定的感受,而運用新聞鏡頭和紀實手法來展現社會生活原生態的紀實作品,正迎合了人們這種無意識的心理取向②?!斗浅椭纷?009年改版以后,采取了全外拍的方式,融入了紀實元素,運用鏡頭語言展現基層人民生活的場景,調解的現場從演播廳內走到了演播廳外,拓寬了觀眾的視野,增強了節目的表現力。同時,跳出演播廳拍攝節目,擺脫了單一地點的約束,可以對當事人分別進行調解,降低了調解的難度。對于接受調解的當事人而言,不用進演播廳錄節目,削弱了他們的抵觸心理,保證節目拍攝的質量。
《非常幫助》節目中拍攝地點帶有隨機性、不確定性,被調解的當事人可能正在農田里種地,也有可能在工廠里打工,節目組在當事人的現場進行調解,真實的記錄矛盾雙方的訴求和表現。例如,在2014年2月12日節目中播出的“為房起爭執,養老成難題”事件,老人已經生病住院,有調解訴求的徐大媽又要在醫院陪床照顧老人,節目組就和徐大媽在病房里見面,看望了住院的老人后,為不影響其他住院的病人,在住院部的院子里開始調解。場景的選擇根據事件本身而決定,盡管有不確定性,但是有人性關懷的因素。
2、節目包裝簡約化、樸實化
《非常幫助》在節目呈現方式上十分慎重,盡量少使用藝術化包裝。目前,我國有很多現場調解類節目已經偏向了真人秀,在節目包裝時突出戲劇化的效果,更偏重于傳達情感,滿足的是受眾消遣和娛樂的需求,卻忽視了受眾的情感體驗需求,受眾在觀看這類節目時的心理需求與狀態無異于觀看電視劇,只是在當做消遣地觀看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別人家的事。
《非常幫助》節目盡量不使用旁白、音樂作為背景音,不對節目進行煽情、強化矛盾等效果的刻意包裝,避免突出戲劇化效果,只是在合適的地方利用字幕進行解釋或解說,最大程度地還原事件調解的過程和當事人真實狀態,樸實地展現節目內容。這樣就拉近了節目與受眾的距離,節目也回到了反映客觀事實的本真狀態,更好的滿足受眾的情感體驗需求。
3、節目敘事思路清晰,注重細節的表現
節目播出的故事思路清晰、精煉,詳略得當。盡管是真人真事,但是講述的時候,仍需要呈現技巧,這樣才能吸引觀眾。懸念、沖突非常重要,但是出現的時機不恰當,設置得不合理,會引起相反的效果?!斗浅椭分斜憩F事件的時候,首先交代事件或當事人的現狀,在此設置懸念,引發觀眾思考“他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然后通過追問當事人逐步展現事件的起因、發展過程,在追問過程中,當事人意見交鋒甚至是肢體沖突也是著重表現的情節,沖突是整個事件的高潮,調動起觀眾的情緒。最后是較詳細的展現調解的過程。這樣的敘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展現調解的真實過程,符合觀眾的認知習慣。
節目注重表現一些細節,以此來增加節目內容的感染力,也隱含著節目組的態度。在一期解決贍養糾紛的節目中,老人躺在陰暗潮濕的舊房子里,“幫大哥”與兄弟幾人的調解在院子里進行,兄弟為了父親的一塊土地的繼承權在爭吵,節目將兄弟爭吵、父親屋內一個殘損的破碗、父親無奈的神情、兒子整潔漂亮的新家這幾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通過對比更加深刻生動的表現了老人的可憐、兒子們的無情。觀眾根據這些場景,就能得出這種行為是該得到譴責的結論。
三、節目反映社會民生矛盾,引發受眾思考
當前中國的道德觀念多元化,道德傳統“碎片化”特征尤為明顯。建構一種積極的、向善的道德語境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喚醒公民的道德意識尤為重要③。《非常幫助》經常播出一些社會民眾的道德失范行為,反映的是現代社會亟待解決的有關道德的問題,從而引發受眾思考。筆者記錄了2014年1月2日開始的28天的節目內容,一共有101件調解事件。
由表1、圖1可以看出,社會生活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婚姻感情、人際關系的處理(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分別占到了總事件的29.7%、38.6%?;橐龈星椤⑷穗H關系出現糾紛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日積月累的生活瑣事和錢財、土地方面的利益爭端,尤其是鄰里、親屬之間,為宅基地、耕地發生矛盾的分別占到了鄰里關系、家庭關系事件的66.7%、40%。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一些只顧追逐利益卻不顧及情誼的不良現象。在2014年1月14日播出的“你說我占地,我砸你玻璃”的節目中,求助人因為鄰居蓋的新房超出了他們的院子占了自家的宅基地一堵墻的距離,把鄰居的玻璃砸了。這種過激的行為和不恰當的處理方式,也給觀眾提出警示。
贍養老人的事件糾紛占到了總數目的24.8%,是節目的主要內容之一。子女之間因為錢財繼承、贍養協議不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從而影響老人的贍養的占到此類事件的72%,節目播出過“倆兒爭財產,爹娘沒人管”“為了一丈地,斷了老爹糧”“為了一棵樹,就是不養娘”等,因為生活瑣事出現親情危機的占到了28%,例如“多年不登門,兒被老娘告”“兒子不露面,老爹著了急”。這些事件的求助人大多是農村老人,在節目中表達了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和訴求,一方面,反映了現在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為人子女的孝、善品格的缺失,對利益的追逐之心大于對老人的關懷感恩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農村養老機制尚不完善的現象,節目中播出的“有兒有女也無人養老”種種事件使受眾“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遭到了沖擊,對將來的養老模式會有自己的思考。
節目通過展現事件的調解過程對這些社會道德滑坡現象做出委婉的批評和建議,呼喚中華民族善良、孝順、謙讓、忠誠的傳統美德,間接實現電視媒體對受眾的教育功能。節目在潛意識中引導受眾價值觀的形成④,引發受眾的思考,從側面進行社會道德建設?!?/p>
參考文獻
①蔣琳,《光線傳媒〈娛樂現場〉節目研究》,[D].河北大學,2005
②周野,《電視紀實節目的角色意識》[J].《現代視聽》,2009(8)
③陳術合、唐弦,《從話語分析視角探析電視道德建設類節目功能—以江西衛視〈社會傳真〉為例》[J].《聲屏世界》,2012(8)
④袁立庠,《基于傳播學視域下對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4)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