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大陸音樂選秀節目大熱,各大衛視重金打造音樂選秀節目。雖然節目的質量有顯著的提高,然而音樂節目扎堆現象引發音樂節目的白熱化競爭,炒作、煽情并沒有減少,雷同抄襲也不難發現,音樂選秀節目鮮有創新之處,這不利于大陸娛樂節目的多樣化和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音樂選秀節目熱潮冷思考
2013年暑期娛樂節目堪稱是音樂盛典,不管是2012年叫好的《中國好聲音》的持續熱潮,還是湖南衛視《快樂男聲》10周年的強勢回歸,以及2013年叫好的《中國最強音》、北京衛視打造的《最美和音》等等,各大衛視重點打造平民音樂選秀節目,在暑期檔上演了激烈的角逐。然而扎堆的音樂節目鮮有創新之處,競爭白熱化下我們應對此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反思。
一、音樂選秀節目持續熱播的原因
2012年《中國好聲音》大獲成功,在獲得超高收視率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了整個浙江衛視的品牌,毫無疑問2012年浙江衛視是娛樂節目的最大的贏家,受眾的叫好、豐厚的廣告收入、業界的好評等等無疑刺激了其他衛視,各大衛視更加注重節目的品質和營銷,音樂選秀節目的質量有了提高。
1、流行元素與草根文化的結合
音樂選秀類節目之所以迅速竄紅首先得益于節目形態本身集結了流行文化中的諸多元素,比如華美的舞臺設計和高品質的音響系統以及頂級配樂團隊為此類音樂選秀節目注入了不少活力。2013年湖南衛視《快樂男聲》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它的快男10強以“造星”的形式進行比賽,每一場比賽都好似一場大型的音樂會,如此的高品質吸引了受眾的眼球。音樂選秀節目大熱的核心在于“選秀”,平民參與的活動必然受到平民的關注,而一個普通百姓成為明星背后的種種故事也很勵志。《中國好聲音》“盲眼聽音”環節作為節目的亮點排除了樣貌外形等先天因素,為草根大眾夢想的實現提供了一個良性互動的平臺,節目組通過展現平民式的夢想來使更多觀眾得到共鳴,通過導師與選手的互選,實現精英與草根的銜接,把節目收視推向高潮。
2、社交網絡與明星效應相得益彰
《中國好聲音》之后興起的音樂選秀節目,多數都會效仿它利用社交網絡先造聲勢作為宣傳策略上的選擇。在《中國好聲音》的首播當晚, “中國好聲音”這個熱門關鍵詞便榮登新浪微博風云榜的第一名,節目播出六期,收視破四個點。2013年《快樂男聲》對社交網絡運用加以創新,它開辟了V神的環節,V神都由娛樂紅人擔任,V神的每次發言權是200萬觀眾的關注,這一主動吸引受眾的模式增加了節目的關注度。明星導師本身就有高關注度和大批的粉絲,《快男》的創新之處在于四位導師每場三位,再加上不固定了話題王“V神”,大大增加了節目的覆蓋面。
3、媒體互動與受眾參與相輔相成
《中國最強音》黃曉明的賣萌以及與韓紅的玩笑在微博上被瘋狂轉載,媒體的互動間接提升了節目的收視率。《中國好聲音》最后的媒體投票環節也是媒體互動的代表,而《快樂男聲》V神討論環節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目光。生活中大家茶余飯后也有了談論的話題,選手的聲音及背后的故事更是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選手通過手機短信、微博等為自己喜歡的選手加油,是觀眾的一次次加油促成了選手從普通百姓到明星的蛻變,廣大觀眾成了真正的造夢者。同時節目盡量做到接地氣、接近大眾生活,這也是促進節目迅速傳播的手段和實現互動的橋梁。
二、對音樂選秀節目扎堆的冷思考
各大衛視重金打造音樂選秀節目,我們看到了節目質量和品質的提高,然而觀眾的娛樂形式不僅僅局限于音樂,各大衛視在激烈的競爭中略顯疲態,讓受眾也產生了視覺乃至聽覺的疲勞。
1、商業選秀節目競爭日趨白熱化,大眾審美略顯疲態
國內音樂選秀節目創意多數通過購買外國節目的版權來豐富節目形式,缺乏對于電視節目的創新,國內節目一窩蜂只是單純的追求節目收視率,導致電視市場魚目混雜以及節目形式的過分商業化。各大衛視為爭奪收視率賺取最大利潤,節目造假和插播廣告嚴重的現象屢見不鮮,節目中的草根故事夸大虛構內容煽情成災、許多選手被曝為選秀專業戶等等,此外,節目中廣告太多也令很多觀眾無法接受,很多網友更是笑侃稱:“看了一整晚的廣告插播電視節目。”商業競爭的白熱化并沒有使各大衛視把眼光投入到如何提升節目質量和創新上,這大大影響了音樂選秀節目的可持續發展。而廣大觀眾被如此多的音樂選秀節目搞得眼花繚亂,都是四位導師,都是平民選手在唱歌,節目缺少了獨特性和區分度,很多節目被受眾淡忘,這也不利于節目的良性發展。
2、娛樂節目類型單一,忽略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各大衛視重金打造音樂選秀節目,音樂節目充斥著觀眾的聽覺和視覺的感官,隨著受眾媒介素養的不斷提高,受眾對娛樂的要求也與日俱增,觀眾不僅僅需要好的音樂節目,同時也需要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知識的其他類型節目。不少媒體從一開始就將《中國好聲音》的出現作為新信源,在媒體上為其造勢,并盡力挖掘其潛在的傳播價值,這些原因都促使像《中國好聲音》這類音樂節目迅速從諸多文化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然而各大音樂節目大撞車是不利于娛樂節目的多樣化發展的,各大衛視更需要的是投入資金和人力挖掘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帶給觀眾多樣的視聽感受。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這與節目的質量、上映時機、節目的獨具一格有關系,各種音樂節目扎堆反而淡化了觀眾對音樂節目的喜愛。事實證明,《好聲音》第二季不論是口碑還是收視率都遠不如第一季,最大的原因是沒有太多的創新之處。在社會快餐文化影響下,受眾審美的新鮮感是有保質期的,娛樂節目只有不斷的創新,力求突破和改變才能獲得生存的空間,才能獲得好的口碑。
3、投票疑似有黑幕,內定炒作源源不絕
音樂選秀節目被炒得火熱的同時,由于選手和賽制引發的問題也惹人詬病。作為《中國夢之聲》的評委韓紅曾在節目組兩次發飆并爆出場外投票的黑幕一度讓大家瞠目結舌。作為觀眾唯一可以看到的只有嘉賓們投給選手們的四票,上百名大眾評審和場外觀眾的票到底投給了誰卻無從知曉,恰恰是這些“看不到”的票卻是決定選手去留的關鍵,在《中國夢之聲》最后的總決賽上,發揮失常的李祥祥摘得冠軍,一直被看好位居人氣榜第一名的民族歌者央吉瑪卻不幸落馬,這樣的結果令李祥祥本人都覺得驚訝,場外多數觀眾更是質疑像《中國夢之聲》這類音樂選秀類節目存在暗箱操作,本著公平的原則但選手早已內定,打著草根的旗號但冠軍實則為關系戶。同樣在熱播的《快樂男聲》中,大眾評審和V神決定的選手去留,這些票數也完全沒有公開,只是由主持人宣布投票結果。導師分數的公開只是表象顯示節目的公證,其實真正決定選手去留的仍然是節目的暗箱操作。2012年《好聲音》梁博得冠成為黑馬,在那英組實力人氣選手張瑋硬是被所謂的媒體評審拉下馬,在巔峰之夜奪冠熱門捷克俊逸的表現完全有失水準,其選歌的風格明顯有貓膩。導師與選手關系戶,選票暗箱操作,選手在節目結束后銷聲匿跡,這一切都讓我們堪憂音樂選秀節目的未來。
4、線上線下網友暴力現象,污染了網絡環境
多數音樂選秀類節目將網絡宣傳作為他們的主要營銷手段,達人明星大張旗鼓宣傳的同時,也招來不少罵聲。網民根據不同的喜好為自己喜愛的選手互打口水戰,選手在臺上pk,其粉絲在網絡上互戰,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選手們的命運按照規則本應由場外觀眾投票選出,但暗地卻存在人為操作、現場引導和多重標準,一到投票時間,大批的“網絡水軍”出現,嚴重違背了節目的公平原則。節目對賽制的隨意更改,對舞弊行為缺乏監管,最終由“民意”選出的冠軍并不能代表多數人的意見,只能代表評委和主辦方的意見,這也就促使很多選手專門捉摸評委的喜好或者通過財力走后門給自己拉票,大大削弱了節目所承擔的多元化娛樂功能,很大程度上導致“實力非偶像型”選手的流失,很多選秀節目急功近利,將收視率奉為至高無上的第一準則,通過收視吸引廣告商投資以達到短期內斂財的目的,它們只管選手現在的名氣卻無暇顧及選手們的未來,只關心選手給自身帶來的經濟利益卻鮮有真正關注選手的夢想。各大衛視招攬名人打造豪華舞臺需有其華麗的表面,對于節目內部的諸多問題卻鮮有人問,節目的大量粗制濫造只會加快觀眾們的審美疲勞,一味的急功近利卻失去了電視節目應有的功能,選秀節目的前景著實令人擔憂。
三、大陸音樂選秀節目的前景
大陸音樂選秀節目問題不斷,但這并不意味著音樂選秀節目沒有未來。音樂是觀眾娛樂消遣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選秀是普通民眾“造夢”的過程,音樂選秀節目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在制作和播出的過程中存在過多的人為干預和操作。
從節目的制作來看,要加大節目的創新度。好的節目首先必須要有好的制作,“內容為王”在節目的制作上同樣適用,國內的音樂選秀節目大多數是國外優秀節目的翻版,我們需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和受眾的喜好做出適合我們自己的娛樂節目。與其花費大量的資金翻版不如自己動手進行創作,何時國外來翻版我們的娛樂節目時才是音樂選秀節目真正的春天。
從節目的播出來看,要增強節目的透明度。大眾對選手的喜愛才是決定選手未來發展最關鍵的,節目組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利益過分的干涉和操縱。更要杜絕過分的煽情和造假,觀眾不希望被擺布和控制,既然是選秀節目決定權在觀眾手里,請給與觀眾足夠的發言權和自由度。
從媒體來看,要保證互動的有序性。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合作實現共贏是媒介發展的未來趨勢,音樂選秀節目固然應該與網絡媒體合作加強電視節目的影響力,但是電視節目不能因為合作而過多的受到網絡媒體的牽制而喪失自身的獨立性。同時網絡媒體在與電視媒體互動時,應該盡量避免宣傳原因造成的網絡的口水戰爭等污染網絡環境的現象,確保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新老媒體合租的共贏。□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