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紙、電視、廣播、網絡作為新聞載體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尋求新的發展和變化。傳統形式的報紙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除了秉持和堅守新聞的嚴肅性和深度性之外,也必須做出一定的改變。信息可視化是不錯的選擇,它讓新聞變得更加“可愛”的同時,也堅持了深度性。本文以《錢江晚報·圖視繪》為例,分析新聞可視化信息的敘事方式以及其對新聞從業人員、讀者等的價值意義所在。
【關鍵詞】大數據新聞可視化信息制圖《錢江晚報》
近幾年來,“全媒體”、“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等等詞語被反復提及,關于傳統報紙消亡的討論更甚。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不變則衰,“轉型”勢在必行。那么,對于傳統紙媒來說,新聞仍是起點。
數據成為新聞報道中的重要資源,作為數據重要表現形式的圖表開始成為新聞的主體之一。本文中新聞可視化的側重點不同于新聞圖片或新聞漫畫,作為具有輔助功效的新聞圖片和新聞漫畫只是新聞的附屬品,而本文要探討的是將新聞與信息、數據、藝術相結合的一種創意設計的呈現形式,這種形式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是個突圍的利器。
一、新聞可視化的實踐
技術改變了人們工作、生活、思維的方式,人們生活、閱讀、思維的方式又不斷推進技術的更新和改進。現代生活中,每天都閱讀報紙的人越來越少,閱讀報紙的方式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有效的選擇性閱讀。報紙的載體上需要出現除文字以外的敘事呈現方式。“而通過信息圖表等手段對已經擁有的數據進行更好的呈現與解讀,甚至通過信息圖表來拓展與深化新聞,是通往數據新聞方向的必由之路。”①
“信息圖形(Info graphic),是指數據、信息或知識的可視化表現形式。它通過圖像、圖表、地圖、示意圖、漫畫插圖、文字等可視化圖形,向受眾清晰準確表現需要傳達的數據、信息和知識,使數據、信息的傳達更快速,更易于理解。”②信息圖形有很多形式,筆者認為傳統的新聞圖片和新聞漫畫在傳統紙媒上的實踐已經有很多,所以創意制圖和設計圖表此類的信息圖形,應該是信息圖形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新聞媒體所要實踐的重中之重。
網絡媒體上,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中單獨設立的“圖解天下”、“數字之道”等頻道定期更新精心制作的信息圖表,一是回應熱點新聞,二是對熱點新聞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和分析,不論制作還是傳播都已比較成熟。傳統媒體中,許多媒體對此也做出了有效的實踐。
《新京報·新圖紙》、《南方都市報·數據版》、《京華時報·財經圖解版》、《煙臺晚報·海國圖志》等都大膽開辟專版發揮信息制圖優勢,豐富了新聞報道的手段和視覺效果。政情、經濟財經、民生類的話題占據多數,各報側重點也各不相同。
《錢江晚報》一直力求創新,注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結合,對此它也開辟了《圖視繪》專版,自2012年6月22日開創第一期以來,保持每周一期的更新頻率,制作出了許多有趣的作品,豐富了報紙的視覺感觀。和其它報紙不同的是,《圖視繪》更加側重生活服務類的主題,貼合了受眾心理和報紙定位。
二、數據呈現:簡單表達、深度挖掘
累牘的文字會讓受眾感到枯燥和乏味,加入圖片后會增加受眾的參與感,從圖片中還可以發現和解讀出更多不同的東西。從2012年6月到2013年12月,《圖視繪》創作出了二十多期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傳統紙媒的又一次大膽的創新和實踐。
分類多元而廣泛。所有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這些類別:一是科普類,有四則,例如第一期《它們來了》,圖解和剖析了夏天惹人厭的蚊子;二是生活服務類,有八則,例如《舌尖上的杭州》系列以及《冬天泡溫泉全攻略》;三是養生健康類兩則,例如《夏季中暑 試試刮痧》等;最后是新聞配發類,有八則,例如《圖解新版駕駛證扣分細則》等等。
形式簡潔而俏皮。新版駕駛證扣分細則出臺,利用信息制圖的形式將新的規則一一解析,代表汽車的駕駛方向盤,樹狀圖剖析1分、2分、3分等不同扣分原則所對應的違規行為,對受眾來說這種圖解更為形象、簡潔。“在視覺傳播的時代,相比于文字,用戶對于可視化的信息更有興趣,所以對信息進行適當可視化的挖掘和包裝,不僅可以贏得用戶的注意力,更能幫助用戶更清晰透徹地了解新聞信息。”③這不僅是新聞形式上的突破,也是對閱讀方式受到沖擊后的一種迎合。
信息含量廣而深。僅僅二十多期的作品,就涵蓋了生活、服務、新聞、養生、健康類等多個話題。關照到晚報的性質,《錢江晚報》的編輯團隊有剖析過夏天惱人的蚊子、也有解析過“黃梅天”,探討過“騎行”,也分析過“城市排澇”和“城市電動出租”的話題。信息社會中信息泛濫,新聞工作者針對不同的時期大家關注點的變遷選擇和挑選出大多數人感興趣的話題來制作成圖,進行深入的普及或者分析,是知識,也是新聞,已然成為新聞呈現的一種新形式。
三、存在的不足以及面對的挑戰
《錢江晚報·圖視繪》勇敢的跨出了實踐的一步,但是在實踐中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該報的信息制圖話題的核心暫且還停留在邊緣性的主題上,與熱點新聞的結合度尚且不夠。《圖視繪》每周一期,新聞團隊目前主要由視覺中心美術編輯6人組成,3人一組分成兩組,3人分別承擔采訪、編輯、制圖。其次,新聞性不夠突出、信息制圖表不夠形象化,這些都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這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的創新,也意味著新聞制作方式的改變,從編輯新聞的角度來看,是對之前傳統的新聞文本敘事的思維定勢的突破,數據新聞或者說圖表新聞也可以獨當一面,完整地呈現、表達、闡釋新聞,所以這也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新聞本身、受眾以及傳媒都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上文提到,現在是個大數據時代,數據是很重要的資源。將數據和新聞結合起來的數據新聞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出現是對傳統新聞的沖擊,“尋找數據背后的新聞故事,把復雜的數據和事實編織成一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故事,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公眾。”④面對海量的信息,抓取到最為重要的數據并得以可視化的分析,新聞的價值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信息傳播的品質也會更好的提高。
對于新聞生產來說,傳統新聞文本式的敘述方式或多或少有可以參考的模本,是使用“倒金字塔”還是以華爾街日報體的方式來撰文?記者們對于以文字組合成新聞的方式已經駕輕就熟,而現在,可視化的要求不僅僅是在最后的呈現方式上,在采訪、策劃、編輯的過程中都有所顛覆,可以說是打破了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
所以,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接受這樣的挑戰。從前,新聞工作者只需要做到“有聞必錄”,他們是事實的陳述者,或是故事的敘述者。但是現在,他們更需要完成角色的轉變。數據新聞的信息制圖不能只依靠美編技術人員,更多的新聞理念和觀點的傳達是需要新聞記者來精準的傳達。數據表面上是很淺層的符號,但數據背后必然和社會相連。“數據新聞把龐雜的數據集中不同變量的復雜關系及其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系,用視覺語言向公眾展示,以這種更客觀更友好的報道方式激發公眾對公共事務的探討與參與。”⑤新聞工作者是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完成和公眾的互動,激發公眾的參與度。
受眾不再僅僅滿足于事實性新聞的獲取,而在于記者或者由記者傳遞出來的新聞解讀。新聞從業人員必須以極高的新聞業務素養不斷向新聞解讀者的角色過度,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精準的解讀和分析,探索數據與社會的復雜關系。而從表現形式上來看,不必擔心受眾的接受能力,因為受眾面對新鮮的事物時總是充滿著期待和好奇心。并且,“一方面,受眾的閱讀習慣被更為生動的媒介呈現形態所改造,另一方面,出生于互聯網環境的下一代受眾,也會全面擁抱他們所習慣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新聞表達。”⑥
結語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挑戰,英國的《衛報》、BBC廣播公司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等都正在努力拓展這一新領域。浙江省《錢江晚報·圖視繪》雖然也已經跨出了第一步,但是距離真正的數據新聞的含義仍然很遙遠,存在的不足需要改進,對理論概念的理解需要加深,新聞從業人員的自身業務素養也要不斷提升。“信息是美的,但要將枯燥的信息與數據轉換成美麗的、能給人深刻印象并且有意義的圖形,需要的是新聞素養、技術素養與藝術素養的結合,這對今天的媒體人、傳媒教育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挑戰。”⑦我們拭目以待,希望新聞將變得越來越“可愛”。□
參考文獻
①⑦彭蘭,《“信息是美的”:大數據時代信息圖表的價值及運用》[J].《新聞記者》,2013(6):14-21
②趙小星,《以圖形化設計提升信息傳播品質》[OL]: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311/t20131120_362382.htm
③⑥雷蔚、肖琦,《信息制圖——解讀復雜新聞信息的一種嘗試》[J].《新聞記者》,2012(6):38-40
④趙江峰,《可視化“數據新聞”:記者角色的新轉換》[J].《新聞知識》,2013(10):8-10
⑤李希光,《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J].《新聞傳播》,2013(1):7-11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