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紙媒、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沖擊,然而,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競爭,也正是交流、融合和雙贏的開始。本文淺析傳統媒體與自媒體技術和理論層面的差異,彼此的優點缺點,以及合作雙贏的前景。
【關鍵詞】自媒體傳隨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以微博、微信為首的新媒體快速崛起。就傳播性質而言,微博、微信屬于點對點傳播,每個個體同時具有信息發布者和信息接收者的雙重身份,因此,這類媒體又被稱為自媒體。
傳統媒體主要包括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它們在多年的經營和發展中,積累了數量廣泛的受眾群體,并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面對自媒體的洶洶來襲,傳統媒體經歷著考驗。傳統媒體需要與時俱進,吸收新的傳播方式方法,不斷充實自身,適應時代傳播的需要。
一、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差異
傳統媒體的優勢。首先,傳統媒體都是具有多年傳播經驗的媒體平臺,其中年代久遠的報紙媒體,最初的新聞學、傳播學理論也來自于傳統媒體的實踐和總結。其次,傳統媒體信息渠道流暢,信息準確度高,在傳播公共事件的信息上具有天然優勢。最后,傳統媒體從業者普遍接受系統的專業學習,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這為完成一系列高水平的傳播任務提供了基礎。
傳統媒體的劣勢。首先,傳統媒體既以形成了成熟的傳播理論和經驗,理論和經驗又往往會成為束縛思想的壁壘,阻礙傳播的進步,與社會的整體發展不相適應;其次,傳統媒體在傳播某些敏感信息時,選擇穩妥的傳播方式,客觀上影響了傳播的速度,失去了傳播的制高點;最后,傳統媒體從業者服從于固有傳播思想和既得傳播效果,往往裹足不前,沒有意識到,信息社會發展對傳播學帶來的革新,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既有著傳播規律的共性,也有著傳播方式的差異。共性在于,兩者都遵循基本的傳播特點,比如重要性、接近性、及時性、趣味性,強調傳播前對受眾的定位研究,對傳播環境的調查等。而差異,有技術層面和理論層面的差異。
技術層面的差異,是自媒體和與傳統媒體的根本差異,也就是傳播平臺構成的不同。
傳統媒體主要為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它的構成介質為紙、電視機、收音機、模擬記錄編輯播出設備、印刷設備、信號發射、傳輸、接受設備等。
自媒體主要借助互聯網絡傳播,主要為微信、微博等,它的構成介質為海底通信網絡、通信衛星、電腦、手機、網絡基站、自媒體軟件等。
紙媒目前使用電子排版,版面內容和排版過程由總編審核,集體或個人訂閱和報亭零售;廣播、電視使用編審制度,內容由總編或同級負責人審核通過,由導播播出信號。總體來說,傳統媒體傳播途徑較為相似,因其有類似的采編播制度,印刷廠、電視衛星的配合也比較穩定。
自媒體的傳播途徑比較多元化,首先,每個個體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如今的自媒體傳播呈現整合趨勢,微博發布的信息,可以轉發微信、人人、貼吧、qq空間等多個平臺,視頻圖片還可轉發土豆、優酷等視頻網站。
總之,傳統媒體的傳播途徑比較單一,但成熟、穩定;自媒體依靠網絡的力量,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和接受者,但信息呈病毒式傳播,傳播途徑不穩定、可信度較低。
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主要還是依靠紙張傳播信息;電視、廣播雖然是模擬-數字信號傳送,但接收裝置還是電視、收音機。
自媒體的載體比較多元,一切能接收網絡信號、安裝自媒體軟件的設備都能成為自媒體載體,比如電腦、手機、掌上電腦、筆記本等。
傳統媒體,不論是紙張還是電視、收音機,都存在一些弊病,最顯著的,是這些信息載體只能成為信息接收者,不能作為信息發布者。多年來,傳統媒體也一直強調與受眾溝通,但方法不外乎讀者來信、電話參與等形式,無法第一時間與受眾交流,接受信息的反饋,是傳統傳播載體囿于自身所限的問題。
自媒體載體多元化,便于攜帶,這是它的優勢。更重要的,還是它強調參與互動溝通,受眾參與度的提高,又提高了受眾參與熱情,讓他們更多投入自媒體互動中。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在傳播載體上,囿于形勢所限,較難改進,自媒體在這方面優勢較大。當然,目前傳統媒體中,紙媒電子排版網絡傳播、電視、廣播采用數字信號網上直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溝通交流不暢的局面。此外它們的差異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播渠道的區別
傳統媒體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由政府或政府相關機構管理和制約,它統一編審,公開發布。自媒體則更像是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它往往沒有審核,沒有制約,信息發布隨意。
2、傳播內容的寬嚴
渠道差異帶來內容的寬嚴有別。傳統媒體相當嚴謹細致,發布的任何信息,都經過多重審核,有些重大敏感內容,更經過國家相關機構的審核;自媒體則比較放任自流,好的壞的,高雅的低俗的內容都會發布,盡管一些內容能夠沖破藩籬,振聾發聵,起到積極影響,也難免另一些內容會以訛傳訛,混淆視聽。
3、傳播效果的差異
傳播渠道、內容決定了傳播的深度,傳統媒體發布在公眾信息平臺,在已建立的成熟的傳播系統中,具有導向性的、真實準確的信息,能夠發揮社會整合作用。相對的,自媒體平臺每天發布成千萬上億的信息,但往往泥沙俱下,質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自媒體的公信力。
從理論層面上看,以紙媒為發軔,以廣播、電視為拓展的傳播學、新聞學、廣告學,從產生、發展到成熟都經歷了長時間的過程。與此相比,自媒體的理論創新難度主要有兩個方面:
1、自媒體屬于新興事物,需要摸索規律。自媒體雖然有著媒體的共性——傳播信息、傳承文化、提供娛樂等,也有著獨立的個性,信息難以界定真偽,這就需要我們以一些特定傳播事件為例子總結,比如方舟子與韓寒的網絡紛爭,兩人既是信息發布者,又是事件當事人,雙重身份提供的信息如何辨識真偽?廣大網友轉載帶有攻擊性的言論,這種行為是否需要規范?在自媒體事件中暴露出的問題,正是我們創新總結的出處。
2、自媒體的出現,源于網絡軟硬件的革新,因此,結合技術層面進行創新十分重要。從電視媒體(1927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電視節目)到網絡媒體(1983美國加州伯克萊分校使用互聯網)用了56年,從網絡媒體(1983)到網絡媒體分支—自媒體(facebook-2004),僅用了21年,誰能確定自媒體就是媒體的未來?代替自媒體的新媒體形式又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了解網絡軟硬件環境及其發展趨勢,以傳播規律為指引,提出創新的理論。
二、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融合發展
1、雙贏是前提
傳統媒體客觀、真實、專業性強;自媒體及時迅速、圖文并茂、傳播性強;兩者各有優勢,但存在著雙贏的可能。例如,目前許多大型的日報、周刊等平媒,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并且委派專人不間斷管理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信息,甄選真實可信的信息,轉發在自身自媒體賬號中。由于傳統媒體公信度較高,此類形式的合作,既選取了自媒體的豐富資源,又結合傳統媒體優勢發布,傳播效果極佳。在一些重大的公共危機事件中,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合作,往往將危機及時化解。
2、合作是主流
信息化社會,合作是主流,如果說在效果上,雙贏是一個趨勢,那么在技術上,合作則是必然。信息化社會離不開網絡,那么,以報紙、模擬信號為主要載體的傳統媒體必然受到沖擊,也是因此,紙媒很早就進入了網絡領域,1987年,美國《圣何塞信使報》開創報紙電子版登陸網絡的先河,現今絕大多數的知名報紙都有自己的網站或電子版;另一方面,自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的分支,以互聯網行業巨頭作為后盾,既有著網絡媒體的優勢,也有著一些大的劣勢,比如一些網絡媒體沒有采訪權,對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無法直接采訪,制約了信息的全面性。在這些時候,自媒體通過與傳統媒體的信息共享(紙媒、電視媒體網絡發布信息),使得信息內容更豐富。
3、借鑒其經驗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是需要互相借鑒的。首先,傳統媒體對新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處于劣勢,例如,網絡虛擬化包裝,通過網絡技術處理,能夠將直播間、演播室構建成任何契合節目內容的形式(區別于簡單的摳圖),以及適合互聯網閱讀的、閱讀標題就能了解信息的書寫形式……這些需要傳統媒體從業者與時俱進,熟悉掌握和運用。
其次,自媒體屬于新興媒體,有著強大的用戶群,在技術層面,要發揮自身的長處,在傳播理論和規律上積極向傳統媒體學習,傳統媒體在傳播規律上的總結和運用,在信息化社會,仍然具有普遍的規律性。兩者的交流與融合,也許就在彼此的共同進步中產生和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統媒體傳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