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韓流覆蓋亞洲并逐漸蔓延到世界,這充分顯示了韓國在文化產業擴張上做出的努力。最近幾年,韓流在我國電視媒介的傳播風頭已經褪去,但借助網絡渠道的傳播依然盛行。在十幾年的時間里,“韓流”在中國不但賺得盆滿缽滿,而且其已經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價值觀。在韓流的狂熱之勢蔓延到多個領域的今天,我國自身的文化發展正面臨市場搶奪和遭受國外文化稀釋的威脅,我國正經受著文化安全的挑戰。中國文化安全戰略的“守”與“攻”需要我們靜觀其變,找尋恰當的對策。
【關鍵詞】韓流網絡傳播文化安全
一、“韓流”入侵
1、韓劇熱:鎖定國人眼球,迎合文化需求
20世紀末期以來,韓劇開始在中國熱播,內地多家衛視爭先恐后地購買韓劇以迎合國人的追捧熱潮,搶奪收視。韓國政府也把中國作為“韓流”文化產品銷售最有潛力的市場。韓國外交通商部宣稱,到2010年,韓國文化輸出要力爭占到中國文化商品市場份額的10%。雖然近幾年電視熒屏上韓劇獨大的風頭已經褪去,但韓劇已經實現從中國電視到網絡的陣地轉移。在優酷、愛奇藝、樂視等國內大型視頻網站上,在韓國當地播出的最新劇集,經過業余字幕組的翻譯,第二天就通過網絡呈獻在中國觀眾眼前。
分析中國韓劇受眾,多數為15到35歲的年輕人,他們包括部分中學生、大學生和白領階層,這些群體對網絡有較為充分的接觸和使用,習慣運用網絡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韓劇一般性特征是以喜劇和悲劇為主打,情感表達鮮明立體,俊男美女的明星組合無疑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要素,以浪漫曲折的故事情節、清新幽默的表演風格、時尚靚麗的韓國明星迎合了現代年輕人的審美觀。
韓劇的火爆引發很多韓流明星的走紅,他們的穿著打扮都成為人們參考甚或模仿的標桿。今年初,一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從線上到線下的狂熱余溫不減,與此劇相關的服裝、化妝品、飲食也引來中國粉絲的瘋狂追捧,韓國游持續火爆。同時,伴隨劇集熱播,主題曲下載量攀升,街上的理發店、超市可能都在播放時下火熱劇的歌曲。可以說,在一次又一次地追劇熱潮中,韓劇里的明星、服裝、歌曲、取景地等,已經化作一個個符號,使中國觀眾形成對韓流文化的深刻印象,進而對生活習慣產生影響。
2、韓國流行音樂:群星的狂歡,跨國的迷戀
2012年,韓國歌手PSY的《江南style》風靡全球,被封為“世界級神曲”,他本人也被親切地稱為“鳥叔”,啟動了世界多地的巡回演出。韓流音樂已經在世界流行音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網絡也加速了音樂的無國界傳播,《江南style》正是由于在YOUTUBE的上億點擊和推送才取得如此巨大的影響。在中國,音樂網站有專門的韓流音樂專區,向中國樂迷提供收聽及下載服務。中國的城市廣場和多個演出活動現場都出現了民眾齊跳騎馬舞的場面,韓流音樂已經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消遣方式。
相較鳥叔而言,韓國更盛產歌唱組合,男團、女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非常快。H.O.T是最先進入中國的韓國流行音樂組合,此后還有Super Junior、Big Bang、少女時代、f(x)等組合相繼來中國掘金。中國年輕的哈韓一族,創建貼吧、論壇隨時隨地討論自己喜歡的韓國流行歌手和音樂組合。他們購買印有自己喜愛歌手的T恤和海報,在演唱會上盡情忘我地大喊大叫。韓流對中國年輕一代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思想精神層面。
3、韓國綜藝:網絡聚人氣,中國引進熱
韓國綜藝節目是韓國電視娛樂產業的一大引擎,依靠巨大的明星資源,帶動影視、綜藝娛樂,甚至時尚、體育等文化宣傳和實力打造。韓國綜藝節目的多樣化創新,韓國版《爸爸去哪兒》《running man》《我們結婚了》都被國內搶購,購買費用因炒作而成倍增加。
韓國綜藝擁有明星,明星與節目制作方互利共存,電視臺依靠打明星牌加上多樣的創意形式,使其節目具有了相當的競爭力。而中國明星資源調動存在各種困難,很難出現幾十個明星集體出現在綜藝節目上的場面,經紀公司沒有培養自己藝人的長遠規劃,更注重快速、高額的經濟回報,因此抄襲、照搬、直接引進的“拿來主義”思維成為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阻礙。
韓國娛樂文化手冊被看成指導中國娛樂節目的良方,被封為“娛樂寶典”。然而,有些中國觀眾認為,國內的復制變了味兒,根本比不上原版的韓國節目制作,他們癡迷地看一群明星在節目里玩游戲、體育競技、斗舞、說笑話或者真人冒險,儼然成為韓國娛樂節目的鐵桿粉絲,對韓國節目如數家珍,但對中國電視人本土節目創新的努力視而不見,對引進節目的本土化制作嗤之以鼻。這種受眾心理是出于對國內綜藝娛樂的刻板印象和信心不足,抑或是由于崇洋媚外帶來的自我貶低。
二、冷靜看待“韓流”,反思自身局限
第一,民族意識形態不集中而逐漸走向淡化。韓國與中國同屬于儒家文化圈,但是國別與民族的差別仍然造成不一樣的文化認同感。作為半島國家,韓國舶來日本和美國文化中的內容,在現代文化中具有許多西化的成分。兩國意識形態也不同,韓國國民性具有強烈的民粹主義特征,這使韓國民眾的國家意識格外強烈。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下海潮、出國熱,大陸文化接受外來文化的多元混雜,但對于意識形態的保護和強調不足,許多中國人認為“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的圓”。
第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近些年來,韓國政府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這個事件引起國人極大的憤怒,此外一部分韓國學者認為“孔子是韓國人”、“中藥是韓國人發明的”言論更是挑動國人敏感的神經,引發國內強烈的輿論。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古老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積淀。然而,隨著我國多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消失、傳統節日風味兒變淡、西方洋節的走俏、古老建筑的損毀拆除等,傳達我國傳統文化的符號標志逐漸減少,這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削弱,降低了守衛文化安全的核心實力。
第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實力較弱。韓國政府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運用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貿易,進而引領國內產業升級,并把發展本國文化作為塑造自身國家形象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力量。韓國借助韓流的傳播,將附加的服飾、旅游、飲食等文化內容傳達出去。這不僅輸出了韓國的文化和價值觀,還實現了韓國產品的有力營銷,去年文化產業已經占到韓國GDP的1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不足4%。
第四,國內文化面臨難以走出去的困境。我國文化在面臨國外文化沖擊的同時,又經受著難以走出去的困局羈絆。目前,在國外播過的國產劇寥寥無幾,除了《還珠格格》《天龍八部》《甄嬛傳》等古裝歷史劇,反映中國人現實生活的現代戲極少。受文化差異影響,很多國產劇的橋段國外觀眾難以理解。隨著全球化競爭的加劇,文化傳播中存在“媒介帝國主義”,即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差異,文化信息普遍由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文化傳播所附帶的價值觀對發展中國家的受眾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中國對韓國的文化出口處于嚴重的“入超”狀態,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虛弱,使強化自身文化安全的能力較低。
三、打造我國的文化安全策略
1、提高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文化安全的意識
通過教育和宣傳渠道,保持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感。一方面要進一步堅持傳統意識形態教育,保持國民的愛國信仰,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尤其是使青少年不忘傳統文化根基。對于沖擊、抹殺、污染、搶奪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播內容和手段,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在媒體發達的今天,對國民進行一定的媒介素養教育顯得至關重要。網絡受眾自身參與媒介的主動性和自由度很大,對網絡中未經嚴格審查篩選的國外影視和綜藝節目,有選擇的接受,對拜金、暴力、低俗內容自覺抵制,而不是陷入全盤接受、癡迷追劇的狀態。
2、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保護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節日風俗等文化符號。我們要進一步促進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平等對待國內外各民族文化。要吸收借鑒國外民族優秀的文化,對于具有成熟制作流程和精良包裝的外國綜藝節目適量引進。要立足當代發展先進的大眾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依靠強大的平面、電子和網絡媒介,傳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凝聚民族文化認同。我國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提高我國文化發展的規模和質量,重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開辟渠道。
3、尋求有效的跨文化傳播
國產劇中,在非洲幾個國家受到歡迎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反映的是中國現代年輕人的婚戀自由和家庭和睦的主題。這啟示我們,注意輸出易于國外觀眾理解的、傳達合理價值取向的影視作品,應該推動更多反映當今中國人生活的現代戲走出國門,豐富國外觀眾可接觸的中國國產影視的樣式。此外,我國借助孔子學院、海外上星頻道、國家形象宣傳片、文化年交流活動、奧運會等,為傳播中國文化、重塑國家形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國家軟實力得到提升,需要我們繼續發揚。
結語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中國文化安全戰略的“守”與“攻”需要我們靜觀其變,找尋恰當的對策。在當下,穩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地位,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是保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防守”之策。保持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國門,實現我國文化價值觀的輸出則是打造我國文化安全戰略的“主攻”方向。□
參考文獻
①修璽嵬、廣土:《韓流陣陣“韓”氣襲人》[N].《吉林日報》,2004-11-4
②滕青,《流行音樂中“哈韓”現象的反思》[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③謝雪屏,《文化軟實力競爭:關注中國國家文化安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④鄭媛媛,《“韓流”對我國文化沖擊及其對策》[J].《現代營銷》,2011(9)
⑤尹悅,《“韓流”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對中國的啟示》[J].《長治學院學報》,2012(3)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新聞理論方向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