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來自臺州的部分出口海產品(青占魚、烏魚、白姑魚、銅盆魚、帶魚、白鰻、安康魚、銀鯧魚、黃磚魚、國公魚、鰩魚、烏賊、琵琶蝦)進行了異尖線蟲的檢驗,其中11種有異尖線蟲感染,共檢出異尖線蟲9 276條,總感染率為80.08%。統計數據顯示,異尖線蟲主要檢出部位分布于海魚的體腔、胃、腸道、肝胰臟及生殖腺中,而肌肉中則較少甚至沒有寄生。
關鍵詞:出口海產品;異尖線蟲;感染率;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S941.52+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5.016
異尖線蟲屬(Anisakis)隸屬于線蟲動物門(Nematoda)、尾感器綱(Phasmida)、蛔目(Ascaridida)、異尖科(Anisakidae),全球已發現30屬[1]。異尖科線蟲是魚類寄生線蟲中最大的科,成蟲多寄居于海豚、海豹等海生哺乳類動物的胃部,幼蟲寄生于海魚體內。人因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魚而吞入活幼蟲可致異尖線蟲病(anisakiasis),此病為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異尖線蟲病最早由荷蘭的Van Thiel[2] 報道,隨后大量病例在日本、韓國和法國等國出現。1992年,我國首次從進境海魚中檢出異尖線蟲[3]。此后,山東、廣州、上海等多個地區從海產品體內檢出了異尖線蟲,且感染率較高[4-8]。我國在1993年將異尖線蟲病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境的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名錄》,是我國禁止入境的二類寄生蟲病。
臺州地處浙東沿海,海產品豐富,很多居民有生食或食未熟透海鮮的習慣,具有感染異尖線蟲病的潛在可能性。此外,臺州每年出口海產品達3萬多噸,遠銷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目前,臺州出口水產品企業對寄生蟲的控制措施僅局限在感官檢驗上,未形成系統有效的危害控制體系,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研究臺州出口海產品異尖線蟲感染情況,制定生產加工過程的控制策略,對于指導居民合理健康食用海產品和促進臺州海產品順利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解臺州主要海產品異尖線蟲的感染狀況,對臺州主要出口的海產品中部分品種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海產品來源
所檢海產品由浙江省某食品公司提供,其中海水魚11種599尾,軟體動物烏賊54尾,甲殼動物琵琶蝦55尾。
1.2 檢測方法
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注之進出口食品中寄生蟲的檢驗方法》[9],解剖查腹腔及各臟器有無成蟲、幼蟲及囊蚴,記錄檢出魚類的種類和蟲體的數量,蟲體用0.7%生理鹽水洗凈后放入70%酒精中固定,在光學顯微鏡下逐條進行形態判定,并詳細記錄寄主種名和來源、寄生部位、檢驗時間等標簽信息。
2 結果與分析
2.1 異尖線蟲感染情況
共檢查海產品13種708尾,由表1可見:感染數達567尾,占總數的80.08%,共檢出異尖線蟲蟲數9 276條;青占魚、銅盆魚、白鰻、銀鯧魚、黃磚魚、國公魚6種海魚感染率高達100%,安康魚、烏魚、海鰻、帶魚、白姑魚的感染率依次為92.98%,91.11%,90.91%,83.33%,70.49%;鰩魚的感染率較低,為25.40%;烏賊和琵琶蝦未檢出異尖線蟲。
2.2 異尖線蟲在海產品體內寄生分布情況
對解剖海產品所得異尖線蟲計數,共檢出9 276條,均為已死亡的第Ⅲ期幼蟲。其主要寄生部位為腸道、胃、肝胰臟、體腔內,部分寄生于生殖腺中,極少數寄生于肌肉內,例如:黃磚魚、青占魚、銅盆魚在肌肉中各發現1條異尖線蟲。異尖線蟲在海產品體內不同部位的寄生情況見表2。
3 結論與討論
綜合本次海產品感染異尖線蟲的情況,檢出感染異尖線蟲的海產品占所檢海產品的92.3%,平均感染率為80.08%,與東海海域海魚和網箱養殖海魚的感染情況調查結果相近[6]。據此,可以看到出口海產品感染異尖線蟲現象較普遍。
海產品感染異尖線蟲的感染率和感染情況與魚種緊密相關。本次調查中,烏賊和琵琶蝦等無脊椎動物未檢出感染異尖線蟲,而其他11種魚類均感染異尖線蟲。并且在感染異尖線蟲的魚種中,感染率和定值度也是隨魚種變化而變化的。烏魚、太陽魚的感染情況較為嚴重,鰩魚的感染情況一般。這一結果與國內已有調查結果相符合[4-8, 10]。
海產品感染異尖線蟲,主要是通過誤食入帶有異尖線蟲幼蟲的小型甲殼類動物,從而將幼蟲帶入身體內。從本次檢測及相關研究報道可看出,異尖線蟲主要寄生在海魚的腸道、胃、肝胰臟、體腔及生殖腺等內臟器官中,而肌肉中很少出現。基于此,建議海產品出口企業在加工過程中合理選擇產品加工形態,若內臟異尖線蟲寄生較多,可建議企業選擇做肌肉類,如魚片類產品。
相關研究指出:異尖線蟲幼蟲在50~55 ℃,10 s內可以死亡;在-20 ℃冷凍24 h后異尖線蟲便可全部死亡[11]。但朱其太認為,異尖線蟲的抗低溫能力遠遠大于以往文獻記載[12]。因此,避免感染異尖線蟲病的最佳途徑為不食或少食生海魚。
臺州海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和產品,并以環境保護和人身健康為由,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海產品制定了較為嚴格的技術性標準。由于海產品中異尖線蟲感染,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加拿大等國紛紛加強了對來自臺州海產品的檢驗檢疫,使臺州的海產品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貿易壁壘。因此,異尖線蟲感染情況的調查研究不容忽視。臺州出口海產品應當加強對海產品,特別是海水魚類的異尖線蟲感染調查的力度,同時加強對人感染異尖線蟲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產業化控制的操作規范,以減少因大面積感染異尖線蟲而造成,從而促進臺州出口海產品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為民, 唐利軍, 高忠明. 人獸共患病[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2] Van Thiel P H, Kuipers F C, Roskam R T. A nematode parasitic to herring, causing acute abdominal syndromes in man[J]. Tropical and Geographical Medicine, 1960, 12 (2): 97-113.
[3] 唐藝芝, 孫青松, 彭鵬, 等. 我國異尖線蟲病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 2012, 40 (24): 12 079-12 081.
[4] 張明, 陳玉真, 侯秀麗, 等. 山東部分水產品異尖線蟲感染調查[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8, 3 (10): 799.
[5] 陳強, 魚海瓊, 林志雄, 等. 廣州口岸進口海魚的異尖線蟲幼蟲感染情況[J].中國動物檢疫, 2007, 24 (11): 12-15.
[6] 李孝軍, 曹庭盛, 杜愛芳, 等. 東海海魚異尖線蟲幼蟲感染的初步調查[J].中國獸醫雜志, 2009, 45 (10): 76-77.
[7] 孫世正. 南海、渤海魚類簡單異尖線蟲幼蟲感染的調查[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1996, 14 (3): 173-176.
[8] 葉麗萍, 孫峰, 許國章, 等. 東海魚類異尖線蟲感染調查及其幼蟲對青芥辣的耐受研究[J].中國熱帶醫學, 2006, 6 (8): 1 345-1 346.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SN/T 1748—2006 進出口食品中寄生蟲的檢驗方法[S]. 2006.
[10] 葛卜峰, 陶建平, 李建. 進境海魚異尖線蟲幼蟲感染情況調查[J].動物醫學進展, 2011, 30 (7): 130-133.
[11]Brier J W. Experimental anisakiasis: Cultivation and temperature tolerance determination[J]. Journal of Milk and Food Technology, 1976, 39:132-137.
[12] 朱其太. 在進境船舶中檢出魚異尖線蟲[J].中國獸醫雜志, 2002, 38 (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