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南京中心城區社區公園現狀的調查以及針對社區公園應用中突顯的各種問題的分析,提出相應的設計引導對策,以使社區公園的規劃設計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效應和更注重其使用功能,最大限度滿足居民與大自然親近接觸的愿望。
關鍵詞:社區公園;設計引導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28
社區公園是在相對穩定的居住環境內建設營造的公園,能為一定居住用地范圍內的居民服務,并為其提供游覽觀賞、休閑娛樂、文化健身和防災避險的場所,是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集中綠地[1]。社區公園為人們提供了優美安閑的環境,使人們在工作之余,有條件就近參與到各式各樣的休閑和健身娛樂項目中去,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給人們帶來歡樂。
但由于我國社區公園的發展起步較晚,在許多城市的用地規劃中土地利用混合度較高,使得在許多城市中特別是這些城市的老城區中很難實現“居住區—小區—組團”的三級社區公園體系。同時,在許多社區公園體系中由于其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使得社區公園公共性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在許多城市的老城區中,社區級公園綠地數量極度匱乏,使得人們的休閑活動距離增加或者只能在環境嘈雜的街旁綠地上進行。因此,研究城市中社區公園的構建成為提升城市規劃水平、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課題。
1 南京市中心城區社區公園現狀
1.1 南京市中心城區社區公園概況
南京市是國家園林城市,以綠色為城市名片,社區公園規劃建設起步較早,20世紀90年代末伴隨居住小區的建設興建了一批社區公園,通過改、擴建發展了一批社區公園,截止2009年,中心城區329個公園中社區公園占三分之一,共109個,面積占中心城區公園總面積的3.7%,面積偏小(表1)。
1.2 南京市主城區社區公園的現狀
1.2.1 主城區社區公園數量匱乏 由于受歷史城市規劃的影響,南京市中心城區中的社區公園數量極度匱乏,嚴重影響了居民的休閑活動需求,導致居民的休閑活動距離增大或只能使用環境嘈雜的街旁綠地及距離較近的其他公園綠地。
1.2.2 社區公園的使用率較高 社區公園的使用者一般都是周圍的居民,覆蓋各個年齡層次,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兒童居多。使用頻率高,幾乎從早到晚均有人使用[2]。
1.2.3 空間設計單一,景觀性不強 許多舊小區的社區公園空間設計單一,主要表現在以體育活動空間和綠化空間為主,缺乏豐富的空間環境變化及人性化設計,景觀性不強。
1.2.4 管理養護不到位 許多社區公園樹木需要修剪,設施損壞嚴重無人維修。有水域的園內,水環境養護不到位,雖然每年都會清理,但還存在衛生問題,有時氣味不好聞。
2 社區公園規劃設計引導探討
1993年1月1日起實施的《公園設計規范》(CJJ 48-92)是我國公園設計的規范性文件,社區公園在2002年9月1日實施的綠地分類標準才提出,因此,設計規范中并沒有針對社區公園的具體章節。參照綜合性公園(G11)的設計規范,通過社區公園與綜合公園的設計對比(表2),結合南京中心城區社區公園設計建設現狀,可以為社區公園的設計作出一定的引導。
2.1 社區公園設計原則
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公園的設計應當從城市整體的規劃、布局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所建立位置的周邊環境要素,做到與整體城市綠地系統和周邊環境融為整體[3]。對于社區公園自身的設計,從設計、風格、材質選擇、色調等方面都應注重協調統一,使整個公園形成有機的整體。
2.1.1 引入生態理念,遵循美學原理,構建綠色宜人空間 生態原則是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首要原則,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公園的設計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通過營造喬、灌、草多層種植結構和生態型的植物造景系統,將綠化圍繞居民生活空間構建綠色宜人空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圍環境小氣候,同時實現社區公園自身的可持續發展[4]。社區公園點狀分布于社區場地中,將生態理念引入設計當中。
2.1.2 適應社區居民行為模式,構建和諧便利空間 社區公園充分適應社區居民的行為模式及需求,通過創造優美的自然環境、適宜的活動空間,滿足居民的休閑需求[5]。同時創造一定的社交空間,給人們提供聊天、下棋、打牌等休閑空間,實現社區居民的回歸感。
2.2 社區公園的設計引導
2.2.1 選址及功能分區引導 社區公園的位置應位于社區中心,既要交通便捷,又要滿足社區公園中對居民出行的設計規范要求,一般要讓社區居民不需要穿越城市主干道并且步行15 min內抵達,又要保持安靜的環境避免成為人行通道[6]。
社區公園設計要結合本社區人口年齡組成比例按照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進行適當的分區,能夠滿足居民休息、交往、娛樂的需求。表3列出了社區公園常見的功能分區及內部要求。
2.2.2 社區公園內部要素設計引導 (1)地形、空間設計。地形作為構成公園的骨架,對所有承載在地面上的因素都會產生影響,同時,地形以其多變的形式在對公園整體景觀的構成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區公園為了方便各類人群的休閑、娛樂需求,故多以平坦地形為宜,稍微加一點地形的起伏變化,可以使游覽增添樂趣,也可以營造富有變化的景觀。
(2)道路設計。社區公園道路的布局要從居民的“日常健身休閑”實用功能出發,根據出入口、地形、空間場地的分布綜合考慮,統一規劃、主次分明,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指引性。社區公園道路一般分為3級:主干道、次干道和散步道。公園面積在5 000 m2以上,主干道寬3~4 m,可兼作成人跑步、騎車鍛煉活動場所,次干道寬2 m左右,散步道寬1~1.2 m;公園面積在5 000 m2以下,主干道寬2~3 m,次干道寬1.2 m,散步道寬1 m[6]。
另外,園路設計還需滿足嬰兒車、輪椅等通行的一些特殊要求:路面寬度大于1.2 m,回車路面寬度大于2.5 m,縱坡小于4%,且坡長不宜過長,在適當距離應設水平路段,在臺階處設無障礙通道等[6]。
(3)種植設計。社區公園的優美環境主要依靠植物造景的效果來體現,以喬木為基礎,按照植物姿態、體形、高度等要素進行搭配,構建以喬、灌、草、藤復層結構為形式的植物空間[7-8],形成有層次、有起伏、有空間設計思想的植物群落,打造四季有綠、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色的特色化社區環境。
(4)建筑、小品設計。為提升社區公園的人性化及文化品位,公園內可以設置各種景觀小品[9],如休憩設施、垃圾箱、標識系統、宣傳欄、雕塑等,這些小品不僅具有實用功能,而且能提升社區公園的景觀質量和文化品位。
(5)水體設計。水對游人,特別是兒童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水體設計應本著節約型園林精神,避免大型水景的營造,可采用更易于親水的設計,比如緩坡水池和地噴泉等,水深15~30 cm為宜,以便能安全、自由地戲水[10]。
3 結 語
社區公園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現代社區公園的規劃設計應從實際需要出發,結合多種表現手法,將眾多園林要素融會貫通,通過創造不同的園林景觀,體現社區公園的特色,提升公園的環境質量,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11-13]。園林工作者要從現有的社區公園建設現狀中積累經驗,找出不足,結合國內外社區公園的優秀案例,通過遵循科學的社區公園設計規范,創建更多優美的社區公園,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城市規劃水平添寫重要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安·福賽思,勞拉·穆薩基奧.生態小公園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陳妙如.論深圳社區公園的現狀及發展[J].廣東園林,2010(2):32-35.
[3] 何曉倩.社區公園植物營造[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4] 石中貴.重慶市主城區社區公園規劃設計的途徑與方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5] 徐軍.淺談社區公園的設計與養護[J].現代農業科學.2008(3):35-37.
[6] 北京市園林局. CJJ48-92 公園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7] 劉中華,曹緒峰,孫麗娟.南京八字山公園景觀改造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153-156.
[8] 張公保,劉俊娟.郊野公園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作用[J].山西農業科學,2008(4):72-73.
[9] 徐永獻.城市居住社區規劃設計及其建筑策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
[10] 熊啟明.社區公園中老年人活動場所景觀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
[11] 劉正瑛.現代城市社區公園人性化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12] 張佳音.淺析包頭市開放式公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以包頭市勞動公園為例[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5):123,134.
[13] 郭春喜,高宇瓊.基于SWOT模型分析的福州市烏龍江濕地公園現狀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