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入城打工的潮流,農村越來越多的孩子隨父母到城里去讀書,而農村小學出現了小班額教學現象,班里多則十幾人,少則幾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語文教師又該如何授課呢?在課堂上我們又該如何向學生提問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小班額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一、課堂提問要適時
就是要注意提出問題的時機。若是提出的時機掌握不好,就達不到效果。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們要體會到朝鮮人民和志愿軍戰士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般的感情,提這個問題時要把握好時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戰士之間的故事,情感一步步得到升華,這時提問“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有著怎樣的感情”,學生就回答出來了。如果情感升華不到位,學生就很難體會到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般的感情。所以,在提問時一定要抓住時機,掌握好提問的適時性。
二、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
班里學生不多,老師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能全面掌握,授課時就要注意尺度,所提的問題不能低于或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而是要讓學生經過積極思考,就能回答出來。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太簡單,只是停留在學生現在心理認知水平上,就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也激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所提的問題太難,與學生現有的心理認知水平差距太大,通過他們的努力還不能解決問題,就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堂提問要隨機應變
如在教學《我們的民族小學》這一課時,我們要體會“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這句話的含義。課文中列舉了景頗族、德昂族、傣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可我們的學生如果對這些民族缺少了解,就體會不出這些少數民族服飾的鮮艷。這時要隨機應變,因為同學們對藏族的服飾很了解。提問時不再提及景頗族、德昂族、傣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直接問學生身邊的少數民族有哪些?學生會異口同聲會回答“藏族”。“說說他們的服飾有什么特點?”于是他們會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因為藏族小朋友天天和我們在一個學校學習,對他們的服飾、生活習俗等了解很多。這樣,學生體會這個句子就容易多了。
四、課堂提問要少而精
“少”即提問不要過多。“精”即提問的質量要高,針對目標、重點或難點提問。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這篇自學課文時,我采用的方法是讀、說、總結的方法。一節課我只讓學生總結回答了兩個問題,分別是課文中講了宋慶齡一件什么事、你從宋慶齡身上學到了什么。當讀完課文第一遍時,就問學生課文中講了宋慶齡一件什么事,每個學生各有表述;再讀,要求學生帶著自己說的和其他同學說的與自己不一樣的答案去讀課文,再回答,反復三次,學生對第一個問題就回答很全面了。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從宋慶齡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幾遍閱讀,也總結出答案。這兩個問題回答好了,教學目標達到了,重難點也突破了。所以,課堂中的提問要少而精。
五、課堂提問要因材施教
班里學生不多,因材施教更應該應用于提問中,就是因人而異或因組而異,進行提問。對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等生或加強組回答;一般的問題,讓中等生或提升組回答;較容易的問題讓學困生或加油組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于回答的學生都有正確的機會,而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提問,并能得到肯定性評價的機會。而對于回答不好的學生,除應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處外,還要注意在較短時間內再給予一次回答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在小班額的背景下上好一堂課語文課,很不容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多思考、在備課上下功夫,尤其注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從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多方面入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教育輔導站茶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