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政治學科已經從傳統教學的窠臼中脫離出來,各種新穎而契合課標的教學策略也應運而生,對提升初中政治學科的教學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仍舊存在著不同的問題,有待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解決。究竟如何教學才能契合課標理念,提升初中政治學習的教學效益呢?
一、利用認知懸念,激活學生的認知興趣
有人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等于一場苦役。初中政治學科為了改變其內容過于嚴肅正統的格局,不少教師通過創新力圖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于是設置懸念便成為了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而在懸念的設置中,學生能夠有效改變對初中政治的傳統印象,學生自身的學習動力和激情也會得到充分改善。例如教學“我愛我家”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一改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導入模式,而是首先深情地向學生渲染家是自己走向成功的舞臺,是避風的港灣,更是動人的交響樂。而當你降臨到這個世界,這個家庭中,家長又是如何想方設法為你起名字的……從而將整體的家的概念聚焦到“名字”上來,學生則表現出來濃厚的興趣。而在紛紛闡述自己名字內涵的過程中,學生則逐漸感悟到父母對自己所寄予的殷切希望,從而形成對親人、對家庭概念的真實體驗。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引領學生直線出擊,直擊目標,而是讓學生從自身更為熟悉的名字入手,體驗父母為家庭的建立維持所付出的艱辛,從而從一個小點感知家庭的整體內涵。教師這種以輕就重,設置懸念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起到較好的推進作用。
二、創生認知情景,樹立學生的質疑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的價值遠勝于解決一個問題。自主產生疑問是每個學生自身思維運轉的真實反映,疑惑能夠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認知沖突,這種沖突使得學生的思維逐漸走向深刻和細膩。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僅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能夠給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和勇氣。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以自由輕松的心態感知教材內容,促進其內在思維能力的再度提升。例如在教學“自覺維護正義”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了馮小剛導演的《天下無賊》電影片段。學生對這部電影較為熟悉,教師結合播放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質疑: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人如果在這節車廂里,會怎么做?劇中“雌雄大盜”的哪些行為可以看作是具有正義感的行為?……從而由電影片段引發學生對“正義”全面而深入地進行思考。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依據教材,對學生進行生硬灌輸,而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影視頻激發學生自身思維意識的自覺運轉,為學生的自主性思維創設良好的情境,從而激活了學生質疑意識,為自主而深入地走進教材奠定了基礎。
三、鏈接生活資源,延伸學生的思維渠道
初中政治教育功效更容易聚焦在社會功能的釋放上,而很多時候教材包括教師都是以一幅僵硬的面孔進行灌輸說教,這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生命成長。因此,作為初中政治老師應該將政治教材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里既包括學生生活實際中的現成資源,還應該包括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文學、繪畫以及影視作品,將這些充分為教師所用,為初中政治教學服務,從而將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充分聯系在一起,提升初中政治教學的效益。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接觸到大量鮮活的事例,看到人世間純潔的真情。以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為例,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從長征中老一輩革命家相互支持、患難與共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懂得真正的友誼在于為了共同人生理想而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向著目標努力前行。以生活中的事例作為初中政治教學的資源,可以讓學生高效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形成相應的能力,在拓展思維空間的基礎,真正完成教材所預期達成的教學目標。
四、凸顯教學模式,踐行學生的探究策略
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初中政治作為一門抽象性的學科,踐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呈現出相應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課堂教學的權威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探究性學習方式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初中政治的引導者,而學生擁有了較強的自主權利。學生在教學難點的攻克中,圍繞著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辨析以及質疑,借助這樣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如在教學“融入新集體”時,筆者就完全打破了學生固有的思維,摒棄教材中所給予的條件,還有學生的思維指向,而是選擇從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入手,幫助學生以感性的思維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激勵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激發他們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釋放自己的激情與動力。
總而言之,初中政治以鍛造學生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為己任,作為初中政治老師應該善于運用生活中的各項資源,精妙地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在全新的師生關系之中,創造出適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