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課程設置、考評與報告管理局(ACARA)編制形成第一套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澳大利亞學前至十年級語文課程標準(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English Version3.0,以下簡稱《標準》)。從結構而言,《標準》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明確課程的基本理念與目的,即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知識、理解與技能,為公民的終身發展作準備。第二部分,介紹《標準》的組織結構,闡釋語言、文學、綜合素養三大課程的內容及其關系,厘清成就標準、學習者的多樣性、七大基本能力、英語與其他學習領域的關系等諸多問題。第三部分,按照年級順序描述澳大利亞學前至十年級學生課程(Curriculum F-10)的學習內容,運用詳細的注釋和實例將其具體化和可操作化。第四部分的詞匯表對《標準》中的一些用語進行界定與闡釋。
一、明確語言、文學與綜合素養三大課程內容
《標準》以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知識、理解與技能為目標,將課程內容分為語言(language)、文學(literature)與綜合素養(literacy)三部分,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1.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與演變
《標準》要求學生在了解語言的多樣性與演變過程中提高英語水平。通過學習詞的起源、詞尾、詞根、原詞及詞綴等知識,學生能夠準確地拼寫出生僻詞和專業術語,如在希臘和拉丁詞根基礎上形成的罕見詞組。此外,學生要比較書面語與訪談用語,探索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根據主題和說話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選擇與運用。同時,學生要認識到英語在悠久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方言差異,它會隨著歷史、社會、文化、人口等的變化而不斷發展?,F在,網絡虛擬環境為語言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學生要了解語言的發展演變,理解習以為常的語言慣例是如何隨著時間推進而被打破的,嘗試接納新鮮詞匯或在現有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組合。這種語言的多樣性與歷史演變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與使用澳大利亞英語(Australia Standard English),了解其歷史背景與文化積淀。
2.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與批判性思維
《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鑒賞文學作品并從中獲得審美體驗。這些文學作品具有持久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包括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出現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電影及多模態文本。通過學習,學生能明白文章的觀點是如何在特定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為此,《標準》強調運用相關的文學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文學流派的寫作手法,比較不同語言、種族、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對作者進行歷史研究,探索歷史、文化與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此外,學生要能解釋文本的敘事角度、結構、特征和技巧是如何影響讀者的閱讀感受的,如作品以女性視角進行敘事,更易使女性讀者產生共鳴。
《標準》還要求學生在作品鑒賞中掌握思考的主動權,對問題形成自主批判力與辨別力,從而形成獨特的價值判斷。學生要從不同角度思考文本,發表個人的看法,提出論據,展開或反駁他人的觀點,求同存異,通過討論與爭辯完善自己的觀點。
3.注重與生活相結合,培養社會能力
《標準》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將英語的使用范圍延伸到課外。相對于道德培養,《標準》更重視英語的實用功能,要求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信心的交流者、富有想象力的思想者和合格的公民,幫助青少年儲備在教育、培訓和工作方面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個人與社會能力,使他們適應時代發展和國際社會競爭的要求。為此,英語被定義為“學習領域”(learning areas)而非科目,強調與其他學習領域的聯系,擴大自身的應用范圍,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通過培養溝通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立場,處理社會生活、工作和學習之間的關系,并與他人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在團隊合作中有效工作,從而推動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
二、傳承本土文明,加強國際理解教育
《標準》的制定是一種文化選擇,通過樹立歷史文化意識,把握文化發展方向,建構出真正的課程文化。澳大利亞重視語文課程的文化構成,既強調對本國的認識與國民覺悟的滋養,也注重對他國、他民族的跨文化理解。課程中涉及的文學作品包括土著居民、托雷斯海峽島民的口頭敘事文學和來自亞洲等地的移民文化。
1.強調民族性,批判繼承本土文化
《標準》的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到民族性與本土文化的傳承。由于歷史原因,澳大利亞深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加之原住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文化積淀,形成了多元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澳大利亞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學生需要傳承本土文化,閱讀傳統文學作品,理解和尊重澳大利亞早期民族,關注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這不僅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鮮活的資源,也有助于他們深入了解澳大利亞社會,將本土的歷史和文化融入到英語學習中。此外,《標準》要求學生在尊重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口頭敘事傳統及當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形成批判性理解。學生在理解傳統民族文化時不應是被動接受,而是通過解釋、分析、比較進行自我構建,時刻保持質疑與批判的精神。
2.注重跨文化理解,加強與亞洲文化的融合
在強調民族文化的同時,《標準》力求平衡傳統與現代、民族化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通過英語學習與周邊世界進行溝通,了解各個文化中的歷史傳統與思維習慣,比較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立場,如政治漫畫等描繪方式。
《標準》尤其注重與亞洲文化的融合,有明顯的“亞洲文化傾向”。由于澳大利亞與亞洲國家隔海毗鄰,亞洲語言在澳大利亞家庭、教室和社區中被廣泛使用,學生需要了解澳大利亞文化和英語本身是怎樣被它們影響的,能理解亞洲國家的不同傳統與文學作品,提高與亞洲人交流的能力??梢?,隨著兩大洲日益頻繁的交往,了解亞洲文化會成為必然趨勢,亞洲語言及文化也會成為教學的新焦點。
三、兼顧共同性與差異性,關注特殊學生群體
《標準》的課程目標對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課標規定的是最低標準而非最高標準,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標準》重視學生的差異性,由于個人學習過程、文化背景及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學習有不同且不斷變化的需求。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公平教學
《標準》強調教育的統一性與公平性。長久以來,澳大利亞各州與各領地的教育基準存在顯著的差別,作為第一個全國統一的語文課程標準,它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即使對殘障學生和母語不是標準澳大利亞英語的學生,《標準》也盡量做到公平。ACARA承認《殘疾歧視法案(1992)》(DDA)和《關于殘疾人的教育標準(2005)》,闡明殘疾學生有權感受、參與課程內容,享受與正常學生相同的受教育權利,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為此,教師要努力在教學進程中使這些特殊學生達到與同齡人相稱的成就標準,了解特殊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理解能力,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練習英語,而非放棄他們或任意降低標準。
2.關注特殊學生,強調學生個性發展
《標準》強調對特殊學生要給予特別關注。對殘障學生,教師要靈活地調整教學方式。同時,澳大利亞許多學校的學生是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他們有的是海外居民,有的是土著居民或托雷斯海峽島民,擁有自己的語言(包括克里奧爾語等相關語種)。這些特殊學生在不同年齡與不同的學習階段進入學校學習,甚至對一些學生來說,學校是他們使用英語的唯一場所。針對這些問題,《標準》建議教師要考慮澳大利亞的文化和語言因素,提供適合這些學生使用的策略和資源,做到因材施教。
同時,《標準》強調要重視不同個體的需求。課程內容的描述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需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針對不同的學生靈活運用教學評價策略。學生也可以制定個人閱讀清單,解釋這些文學作品被列入閱讀范圍的原因,從不同角度闡釋這些作品。他們還可以結合自身文化背景創作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文章,對世界和人類經驗進行獨特思考。
四、使用多種文本,設置多樣化情境
《標準》注重使用多種文本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多種文本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包括媒體文本(media texts,如報紙、電影、數字文本)、文學文本(小說、散文、詩歌、戲?。?、多模態文本(multimodal texts)等不同類型。其中的多模態文本是把語言文字與其他交流手段(如圖像、音樂等)結合起來。例如,十年級的文本應達到一定的難度,文本結構較為復雜,學生要成為獨立的讀者,探討人類經驗,在變幻莫測的復雜結構中獲得多重情感體驗,在分析與評價文本時與其他文本建立相關的主題與互文聯系。因此,學習資源應立體化與多維化。
多種文本為多樣化情境的設置提供可能。在面對面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參加以小組、班級、學校、社區為單位的聽說訓練活動,如對話、討論、辯論、演講等。在網絡虛擬情境中,學生可在網上寫文章或投稿,用軟件為特定的讀者設計結合導航、文字、聲效與圖像等的網頁,提高閱讀中信息的選擇、分析和闡釋能力,提升寫作中信息的組織、表達能力及表達與交流中接收處理回應的能力。另外,學生還可從熟悉或陌生的情境中獲得學習經驗,如當地的社區、職業化、全球化情境等。為適應不同語境,針對特定的讀者或目的,學生要選擇相應的語言策略,學會運用口頭的、視覺的、聽覺的以及多重模態的資源,如聲效與留白、鏡頭類型、光影色彩等。
五、明確學習成就標準
《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標準作了明確規定,首先表現在其有序性和層級性。成就標準在不同年級設置了相應的學習階段,上一個階段的完成是為下一個階段作準備。以十年級為例,在輸入(聽、讀、看)方面,學生要學會理解文本結構的創新,評價文本;輸出(說、寫、作)方面,則要求學生展示語言特色,通過有凝聚力和邏輯力的觀點闡釋自己的想法,形成獨特的表達風格。
教師使用成就標準時需要準確定位學生當前的成績水平,根據他們不同的學習能力、學習經驗、文化背景與學習效率等制訂相關的教學計劃,選擇最合適的內容(可能跨幾個年級水平)進行教學。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教師要進一步通過成就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下一步的教學計劃。
此外,《標準》提出了具體的多元評價方式,包括課堂學習中的連續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把每年進行的識字和算術測評(NAPLAN)、定期進行的抽樣測驗(NAP)作為國家評估計劃的一部分?!稑藴省芬仓赋隽嗽u價的具體操作辦法,以書面說明和作業范例等形式呈現,切實幫助教師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其中每一個作業范例都包括相關的評估任務、學生反應、學生學習質量注釋,能讓教師靈活使用和組織課程,在評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ˉEnglish(F-10)[EB/OL]. http://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
[2]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Curriculum Design Paper[EB/OL]. http://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
[3]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ˉEnglish[EB/OL]. http://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