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有壓力,不一定是壞事;但壓力一旦轉化成壓抑,則一定會壞事。
做企業,沒有人不想在穩定的空間中基業長青,但企業內外波濤暗涌,商業環境、政策環境、技術環境都在巨變,要想在一個風平浪靜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活下去乃至長期活下去,哪有那么容易?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看到無數明星企業風光一時,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民營企業能穩定生長七年以上的已屬稀缺。生存重壓之下,當老板儼然成為一種需要天賦的高危職業。這里所謂的天賦,是指針對壓力進行轉化的能力。
壓力,可以轉化為向前的動力,同樣也容易導致心理層面的抑郁。有人說,看一個人具不具備這種能力,可以看看他每天清早出門前的內心反應:想到公司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恨不得馬上趕到辦公室,這是壓力;同樣,想到事情很多連上班的心情都沒了,長此以往,就是壓抑。
要壓力,不要壓抑,中國創業者們要做到這一點尤其不容易。過去三十多年的“重商主義”讓老板們突然成了這個國家舞臺上的明星,只是五千年的“重農抑商”傳統卻沒有給他們精神的根。獲得了物質,卻不一定擁有了尊嚴;獲得了別人眼中的風光無限,但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他們在喧囂背后的內心迷失。
換言之,奮斗在一個缺乏信仰支撐的巨大經濟體中,創業之初,創業者們在心理準備上幾乎屬于赤膊上陣;做企業的過程又難關重重,稍有不慎便容易陷入致命的沮喪之中。因此,我們說在創業的這場長跑中,決定創業者生命質量的,不單單只是財富的多寡以及競爭的輸贏,更多還在于心態。
沒有信仰的創業者,或者內心沒有寄托的企業家,最終肯定會出問題;同樣,在一個組織中,心態不夠健康的員工,同樣也很難走到遠方。面對壓力,要想轉化為動力,信仰是繞不過去的明燈。
于是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樣的階段,信仰已然成為企業家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心情、對社會公正的內心追求、甚至對大自然的心靈感受已經不再只是幾句口號。
——因為,這些決定著每一個人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