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輛普通報廢車,賣給國家指定的回收中心能賣1300~1500元,而賣給黑市渠道,則高出500元左右。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的數據,自2006年以來,每年有80萬輛報廢汽車沒有進入正規的拆解渠道,黑市規模估計超過100億元。
報廢車黑市為何潛滋暗長?大量本該報廢的汽車通過黑市又流向了何處?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訪了各地的報廢車市場,試圖揭開這條報廢車黑市利益鏈。
報廢車去哪兒
老周的三北報廢車廠,屬于正規報廢車回收企業,原本位于重慶市區,2013年由于經營狀況不佳,搬到了租金更便宜也更偏僻的市郊。
在兩次走錯路口之后,記者終于找到了這家回收廠。偌大的停車場里,被拆卸下來的零件四散于各個角落,幾輛輪胎癟了氣的報廢車孤零零地停在場地中央,顯得格外扎眼。
老周告訴《商界》記者,場地一共有20余畝,可以容納報廢車兩百輛左右,但目前只停放了幾輛。由于剛過完年,前來報廢車輛的客戶比平時更少,他干脆給大部分員工們延長了假期。
空空蕩蕩的廠區,只有一兩個工人在分揀拆卸下來的廢舊零件。老周告訴記者,他們每年的報廢車處理能力可達上千輛,但實際處理量不足500輛。
“我們的客戶主要都是各大單位的營運車輛,很少有私人將自己的報廢車賣給我們。”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很多私家車主并不知道車輛報廢后應該賣給誰,往往有人收他們就賣;另一方面,很多車主在車輛使用年限的最后兩年,未繳納路橋費等費用,如果前往正規報廢點,他們需要補交所欠費用。如果直接賣給非正規渠道,就能省去這筆費用。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3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3億輛,根據國際通行的6%的報廢率來計算,全國的報廢汽車數量應該達到800萬輛。但據老周了解,2013年全國正規報廢車回收企業,回收規模也不過區區130萬輛。兩個數據相差懸殊。
根據國務院《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報廢汽車出售、贈予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給非報廢汽車回收企業的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自行拆解報廢汽車。也就是說,回收報廢汽車需要專門的經營資質,并且需要在相關的管理部門備案。報廢車沒流向正規回收企業,難道人間蒸發了?
記者在三北公司所在地商委的網站上查詢到,包括三北公司在內,該市一共有10家報廢汽車回收企業。這10家企業幾乎都陷入同樣的困境之中。當記者走訪這一名錄上的另一家報廢車回收企業時,其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每年的拆解能力是兩萬輛,但2013年的回收量僅為2000輛,遠遠低于企業的產能。
“這2000輛的業績,還是在2013年各地陸續出臺了黃標車提前報廢獎勵政策之后才達到的。”環保部門為了鼓勵那些排放不達標的黃標車提早報廢,出臺了針對這些車輛的報廢優惠政策。“往年沒有這項政策,連這個業績都沒法達到。”
那么,本應該流入正規報廢回收公司的車輛都去哪兒了?
地下拆解生意
為了弄清報廢車的流向,記者來到西南地區一個較為知名的舊車市場。這里有不少車販子專門從事報廢車回收的生意。在正規廠家們紛紛“無米下鍋”之時,他們的生意卻做得風生水起。
一開始,這里的車販子們都表現得很謹慎,表示不回收報廢車,只回收報廢車零件。“還是按廢鐵賣,先稱完重再談價格。”記者向他們表示有一輛報廢車沒有開過來,有位老板轉而補充問了一句:“什么車型,現在多重?”記者告訴他是輛桑塔納,重1.4噸。這位老板考慮了一下:“先看看車況吧,車況好的話,價格會高點。”
隨后,為了拿下這單生意,這位車販子向記者透露了他們的操作手法:先到車管所辦理從A市到B市的轉籍手續,手續完成后,并不將車帶到B市入籍,而是把車直接賣給車販子。這樣一來,這輛車就可以憑空“消失”了,車主也不用走正規的報廢程序,將車賣給具有資質的報廢車回收企業。
為什么車主們更愿意將報廢車賣給灰色渠道呢?
記者對比后發現,像三北報廢車廠這樣的正規回收廠花1300元回收的報廢車,賣給車販子的價格竟然在2000元左右。更令記者好奇的是,即便高價收購后,車販子的獲利也會多于正規報廢車回收廠。
在記者的進一步詢問下,車販子解釋說:“正規回收廠拆解下來的薄鋼板、鋁和銅,按廢品分類出售,一輛車只能掙200塊。但如果有些零部件是完好的,比如水箱、電子元件,就有專門的人過來收購,一輛車能夠多掙幾千塊。就算是發動機中殘留的機油,也不會漏掉,這些殘留的機油被收集在一個塑料桶中,攢滿一桶,也可以賣出幾百元。”
雖然國家為了防止報廢車再次流入市場,規定報廢車回收企業必須拆解回收的報廢車,還應當在公安機關的監督下解體。報廢的客車、轎車等封閉式車身車輛要將車身砸毀,有梁結構車輛如貨車等需要將底盤大梁割斷。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私家車主在對比了回收價格后,還是將報廢車賣給了沒有資質的回收企業或者個人。
記者向老周求證后得知,報廢車如果進入正規的回收中心,價格只能按照稱重來計算,而車販子們收車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根據車輛的實際車況來定價,這樣定下來的價格往往更高。他們自己也能從中漁利。
以最常見的報廢車零件拆解來說,汽車配件市場上的舊汽車零部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金屬回收公司拆解的報廢汽車。不同品牌、型號的報廢車拆出來的零部件差價較大,價格主要是根據磨損情況以及市場需求量等情況而定。
例如,一輛轎車的完好的大燈總成如果賣給廢品回收公司,基本只能賣個廢鐵價格,不會超過100元,但如果是賣給那些倒賣報廢車零件的車販子,價格會往上翻好幾倍,好點的車甚至可以達到500元。這個過程中,那些沒有資質的回收企業或個人獲利頗豐。
那么,這些報廢車上的零件是如何通過車販子流入市場的呢?
翻新車的秘密
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記者在三北報廢車廠采訪時,就發現有幾個人在停車場地里轉悠。老周告訴記者,這些人都是來這里淘廢舊零件的。“一般是汽修廠的工人,他們會找那些能用的零部件,買回去再加工。”
在正規的回收廠里,除了被銷毀的五大總成之外,剩余零件流入汽車維修市場屬于正常情況。但是,大量沒有流入正規渠道的報廢車,就處于一個無法監管的狀態了。
一位從業多年的修車師傅告訴記者,大多數汽車維修店都會使用來自灰色渠道的報廢車零部件。汽修店的老板們大都認識一些回收報廢車的車販子或者回收站,車販子一般都是直接把整車賣給汽修店,回收站則會從事一些最初級的拆卸業務,而最關鍵的翻新加工環節,則是由汽修店自己完成。
例如,一輛使用10年的一汽大眾寶來轎車,一個漲緊輪(用于汽車傳動系統的皮帶漲緊裝置)如果是拆車而來,價格300元左右,而同樣的原廠件要700多元。汽修廠從黃牛手里批發收零件,價格不到100元。經過汽修廠翻新修復,可以賣出300元的價格,更有甚者冒充原廠件,能賣700元。
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個車販子后發現,報廢車零件的回收利用只是這個龐大市場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車販子則是把整車開到維修廠,進行一系列翻新加工,再拿到市場上販賣。比如,一輛10年左右的寶來轎車,車販子回收的價格在兩萬元左右,經過翻新加工過后,車輛價格可以翻倍,達到4萬元。車販子只需要支付一兩千塊翻新的費用。“這在業內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除了這些勉強能用的報廢車,有些完全不能使用的事故報廢車同樣也是香餑餑。在不久前河北警方破獲的一起盜車案件中,記者了解到盜車集團專門收購特定車型報廢車的行駛證等證件,用來為他們盜竊的相同車型的汽車洗白身份,轉而再進入二手車市場。
用一個車販子的話來說,報廢車在他們眼里“渾身是寶”。
“再制造”的困局
從車販子,到報廢車拆解公司,再到各種零件流入汽車維修市場,一條由暴利串聯起來的黑色產業鏈就此形成。
老周向記者抱怨,跟這些非法回收渠道競爭,并不是他們不能把回收價格抬上去,而是國家“五大總成必須報廢”的規定,讓他們在回收報廢車后的處理空間實在有限。例如,報廢車上最有利用價值的動力總成系統,國家規定這部分零件只能賣廢鐵。如果要回收,則會面臨法律上的風險。在一些地區,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家企業獲得再制造汽車零部件的資質。
實際上為了加快再生資源利用,國內也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早在2006年,發改委頒布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管理辦法》,開始在汽車再制造領域開展試點。但是五大總成必須報廢的規定一直沒有放開。
作為試點之一的一汽大眾公司,在大連投資一億元成立了一個動力總成再制造基地。但這些企業要進行報廢汽車零部件的回收,不僅需要取得當地相關部門的許可,其回收范圍也只能在廠家所在地。所以,這個廠2014年的預計產量也只有1.5萬輛。這與大眾每年200多萬輛的銷量比起來顯然微不足道。
其實汽車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國家,再制造的汽車零配件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以德國為例,三家主要的汽車生產廠家寶馬、大眾和奔馳都建造了專門的“拆卸流水線”,同時他們還擁有200多家相應的回收企業,各家公司從報廢車上重復回收利用的零件種類達到1000多種。
同時,這些車企在研發時就會將產品的可回收利用性考慮在內,以保證汽車上萬個零件都易于循環再生使用。這一套完善的制度和完備的產業鏈,使報廢車回收形成了一種循環經濟,既綠色環保又有利可圖。
結束采訪時,老周告訴記者,2014年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的報廢車補貼措施,包括對黃標車每輛最高1.8萬元的補貼。他希望公司的生意,能借著這道東風一點點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