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泛華房屋開發有限公司與大連華達投資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合同糾紛案
法律專家論證意見
經過認真研究討論,專家們認為,根據案件材料顯示,華達公司沒有有效的證據證明其按照“合作開發協議書”履行了出資、解除權利限制和經營義務,因此其行為已經構成根本違約;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遼立一保字第2號民事裁定書及法院函,在未經審判的條件下認定訟爭的4000萬元屬于華達公司轉入泛華公司的資金,混淆了實體權利問題與程序權利問題,且4000萬元的存在和權屬均未確定,故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構成不良影響,程序存在瑕疵,應當及早糾正;泛華公司要求鑒定疑點證據,法院對華達公司的無理拒絕未采取相應措施,使案件長期不能審結,既影響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又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華達公司的利益請求與《合同法》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沖突,建請審案法院重視本案證據問題和程序問題,注重利益衡量,公平地權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及早、合法、公正地作出裁判。
具體理由和根據如下:
一、華達公司沒有有效的證據證明其按照“合作開發協議書”履行了出資、解除權利限制和經營義務
根據《合作開發協議書》,本案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目的,是“共同投資受讓并共同開發建設”華順大廈,具體而言就是“四個共同”即“共同投資受讓、共同解除權利限制、共同開發建設、共同銷售”。
但華達公司履行中卻存在大量嚴重違反合同約定的行為。
1.未有4000萬投資款的直接證據。
“合作開發協議書” 第二條第1款約定,“雙方愿投資8230萬元,共同投資受讓中國農業銀行大連市分行委托的拍賣公司對本項目的拍賣并共同開發建設該項目,其中,甲方投資人民幣423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51.4%;乙方投資人民幣40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48.6%。” 但案件材料顯示,華達公司并未有向該項目投資4000萬元的直接證據。首先,未有華達公司4000萬元出資的財務憑證。其次,雖有農行大連分行出具《情況說明》(資產處置部2010.7.1)證明,存在農行的5000萬元資金系華興企業集團所有,不能說明是華達公司的投資。最后,未見華達公司的出資,華順大廈的賣方農行大連分行卻在僅收到泛華公司4230萬元后卻出具了8230萬元的全額收款發票,令人費解!華興集團與華達到底是什么關系??證據顯示,華興集團原是農行大連分行的債務人,也是華順大廈的原所有人。2003年8月 華興集團以此樓抵償農行大連分行將對其1.72億的貸款債權。2005年4月29日,農行大連分行決定億7000萬元為底價拍賣華順大廈,直到2006年4月11日,泛華公司又和華達公司合作以8230萬元購買該大廈。這里,農行資金遭受重大損失。
2.未履行共同解除華順大廈權利限制義務
案涉華順大廈在拍賣前存在查封和抵押等權利限制,這些權利限制涉及約5千余萬元。“合作開發協議書”第四條第1款中約定“甲乙雙方共同解除本項目的全部權利限制(包括查封、抵押)。待本項目的全部權利限制(包括查封、抵押)解除后,雙方仍按本協議第二條約定的投資比例分配利潤。”第2款約定“解除權利限制所花費的資金首先從乙方存在共管賬戶中的1000萬元中支付,不足部分暫由項目貸款和經營收入中支付,產生利潤后再從乙方應分得的部分中扣除。占用項目貸款部分利息也由乙方承擔,一并從乙方應分得利潤部分中扣除。”
上列案件材料中,除泛華公司存入共管賬戶的1000萬元外,未見華達公司(即合同中的乙方)提供其履行“共同解除本項目的全部權利限制”所投資金和其他人力、物力的證據。但卻有證據證明泛華公司5000余萬元和其他人力、物力解除了案涉項目權利限制(見遼唯會審字(2010)第144號“審計報告”及附件)。
3.違反了泛華大廈后續建設資金投資義務
“合作開發協議書”第二條第4款在本條第1款約定的投資8230萬元的基礎上,進一步約定“如本項目所需資金超出上述投資部分,雙方同意以本項目向銀行進行封閉抵押貸款,貸款資金專項用于解除大廈的抵押和查封以及大廈的后續建設。貸款部分的資金,必須經雙方共同同意后方可使用,并由雙方承擔共同償還的義務。”
但上列案件材料顯示,泛華公司獨立承擔了大廈后續建設資金的投入。華達公司沒有證據證明其在大廈的后續建設過程中履行了籌集資金義務。
4.違反了受讓華順大廈投資雙方共管的約定
“合作開發協議書”第五條第3款第(1)項約定:“雙方同意將投資款項存入雙方共管銀行賬戶中”。該項約定確定了合作雙方都負有將自己承諾的投資款存入共管賬戶的義務。
證據顯示,華達公司沒有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將約定的投資款存入“雙方共管銀行賬戶中”。而舉證的“丁種帳”證據,在形式上有瑕疵,無法證明華達公司是該資金的存款人,更不能證明其 “將投資款項存入雙方共管銀行賬戶中”。
綜上,由于華達公司這一系列的違約行為,以及其與關聯公司及農行大連分行扭曲資金關系的作法,給雙方“共同投資受讓”的合同目的的實現造成重大的不確定性。
二、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遼立一保字第2號民事裁定書及法院函認定訟爭的4000萬元屬于華達公司轉入泛華公司的資金,混淆了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
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其(2010)遼立一保字第2號民事裁定書及法院函中,認定當事人爭議的4000萬元是華達公司轉入泛華公司的資金,在程序上確定實體內容,而且與案件事實不符。案件材料包括“審計報告”證實,華達公司從未向泛華公司轉入任何4000萬元。該法院函的這一認定,沒有事實根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裁定處理程序問題,不能認定實體權利義務。本案爭議的4000萬元的權利歸屬問題,屬于實體權利問題,該法院函在未經審判確定實體權利歸屬之前認定屬于華達公司,顯然存在程序上的重大瑕疵。
三、法院對泛華公司疑點證據鑒定申請長期擱置,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
(一)材料顯示,華達公司舉出的證據,包括“丁種帳”、“華達公司與華興公司的協議書”等,在形式上、內容上、真實性、合法性等方面存有疑點,泛華公司提出鑒定申請意見后,華達公司多次無理拒絕。而法院以此甚至以不妥當談話(2011年9月1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詢問筆錄》證實:被告向法庭上主張,堅持申請鑒定,如果對方不同意鑒定,產生的一切后果應按法律規定承擔,法官對華達公司和第三人明確表示,如果原告和第三人不同意鑒定,法院有可能因此做出不利于你們的認定,現在向你們釋明,你們是否聽清楚了?華達公司、華興公司、華順公司及大連分行表示,聽清楚了。使鑒定工作長期擱置。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指出,法官對證據的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等,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
(二)本案中的證據鑒定有待厘清:
1.華興公司、華順公司與華達公司之間是否關聯公司?提供證據的這兩個公司與華達公司有無利益關聯關系,甚至利益同一關系?這兩個公司與華達公司之間形成的證據,是否華達公司利益關聯者提供的證據?
2.本案中,“丁種帳”是否真實、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提供“丁種帳”的人與華達公司、華順公司、華興公司之間,有無利害關系,是否利益關聯者?
四、案件長期不能審結,影響司法公信力
本案從2010年5月立案,至今已經超過3年半,一直未能審結,相關問題固然有一定復雜性,但是,這么嚴重地超過法律規定的審限,必然極大地影響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同時,由于不能及時結案,相關財產長期處于查封、扣押、凍結狀態,而這些財產不僅是當事人的財產,也是社會資源,目前的狀態,不但不能發揮財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五、建議法院重視本案證據問題和程序問題,注重利益衡量,依法公正作出裁判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目前,華達公司及第三人大連農行提供的證據,疑點甚多,建請審案法院支持泛華公司的鑒定申請,盡快進行司法技術鑒定。
利益衡量的方法是現代法學中的重要方法,也是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審理案件的有效方法,民事案件中運用這一方法能夠取得良好的審判效果。本案中,泛華公司和華達公司在案涉項目中各自的投入(包括拍賣受讓、解除權利限制、后續建設、銷售、納稅)究竟如何、投資是否符合約定、投入和獲益是否公平等,都有利益衡量的必要和空間。
同時,建筑物長期查封、凍結,構成當事人權益損害(盡管由敗訴方承擔損失,但是,歸根結底是當事人之間權益總量的減少)和社會資源浪費的現象,及早依法、公正判決,解除查封、凍結,發揮財產的效益,或者換取其他可靠保全措施,也有利益衡量方法的適用空間,敦請有關法院能夠重視。
【專家名單】
孫憲忠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楊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郭成偉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夢福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趙旭東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強 力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周戶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利軍 河北經貿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劉心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孫 江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