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南風窗》的封面報道題目很有意思:“總理的突圍戰”,并將突圍的希望寄托于“內生動力”。確實,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內生動力”,一次是說通過改革開放增強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一次是說增長的內生動力尚需加強,即今后經濟增長更多地來自內生動力。這里所說的“內生動力”的概念,應是來自自由主義經濟大師哈耶克的經典論述。哈耶克把市場秩序分為兩種,一種是內生秩序 (endogenous order),指的是市場經濟依靠市場主體自身的能動性形成利益、市場、權利和法律體系;另外一種則是外發秩序(exogenous order),指的是市場經濟秩序是被外力(如政府權力)強行建立起來的。
內生動力的形成并不容易,且在歷史上并不多見。實際上,除歐美等市場經濟原發地國家外,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市場經濟都是一種外來的產物,多為追求現代化目標的人為推動的結果。當然,并非所有的國家都能將外在動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完成經濟的市場化轉型。改革者所遭遇的障礙可來自多個方面,最常見的便是依賴舊制度而生存的既得利益集團。
在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市場經濟改革之所以能順利推行并取得相當成就,是因為這些舉措一般都有普遍的受益人群,此種利益格局無形中動員了人們對改革的支持,因此形成了改革的內生動力。但即便如此,改革也受到舊體制的強力阻撓,無數改革者和政治家為此付出了代價。至于今天的問題則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增量改革的空間已經耗盡,而存量改革則必須改變利益格局,使一部分依賴舊制度而獲利的集團受損。
這意味著,總理所面對的深化改革的障礙,并不是抽象的制度環境,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集團。面對此種阻遏,總理自己是無法突圍的,除非獲得來自體制內外的支持,且這些支持還必須大于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這也是總理在 《政府工作報告》 中強調市場內生動力的原因所在。但問題是,中國的改革內生動力不足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多年的市場準入限制,導致國有企業壟斷,中小企業活力不足,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等諸多問題。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難以生長起來。所謂內生動力,便無從蘊育。
因此,在李克強的諸多改革舉措中,最有意義的不是制定經濟增長路線,甚至也不是促進民生事業,而是將諸多審批和其他權利還給市場。本屆政府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而是通過簡政放權而激活市場主體活力,釋放中小企業、消費者、普通公民的力量,打造自內而外、自下而上的改革動力。這些都為市場松了綁,為企業添了力,全國新注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
而在市場主體被松綁的過程中,所謂“內生動力”的內涵就此顯現—市場主體會因市場化改革而更加強大,而強大的主體又會推動更深入的市場化改革,而形成改革的良性循環。這是改革能夠向前推進、改革家有望突圍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