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推動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宗淡水魚類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和水平。1958年,我國水產科學家成功實現池養鰱、鳙的自然繁殖,結束了淡水養殖魚苗單純依賴捕撈的歷史,開創了淡水養魚新紀元。上世紀80年代后,使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作為催情劑,使淡水魚類的繁殖技術逐步趨于完善。1987年,全國人工繁殖魚苗超過2000多億尾,比1957年(捕撈魚苗最高紀錄)的234億尾提高近10倍,實現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此后,我國淡水魚類全人工繁殖技術及其理論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目前,我國淡水養殖魚類苗種90%來自人工繁殖。2012年,我國淡水魚苗產量已經達到11181億尾。人工繁殖種苗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了淡水魚類養殖業發展。
2012年,我國的漁業科研機構數為110個,共有從業人員6939人,科技活動人員5015人,目前的科技活動收入有15.76億元,平均每個機構143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為22.7萬元。2012年發表科技論文2335篇、著作52種,授權專利301件,平均每個科技人員人均科技論文0.47篇。完整的水產教育、科研、推廣機構體系的建立,使科技對水產業科學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池塘大面積綜合高產養魚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大水面“三網”(網箱、網圍、網欄)養魚和資源增殖、施肥綜合配套養魚技術、集約化養殖技術的確立,以及暴發性流行病防治技術的突破,推動了水產養殖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2年,我國池塘養殖面積達到256.7萬公頃,占淡水養殖總面積的43.5%,養殖產量1866.4萬噸,占淡水養殖總量的70.6%,產出效率遠高于其他生產方式。
而以葉輪式增氧機為代表的養殖裝備科技成果的應用,則大幅提高了單位面積池塘養殖密度。顆粒飼料機、膨化飼料機、投飼機的研發成功也保證了全價配合顆粒飼料的大量使用,提高了養殖集約化程度與經濟效益。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較快,部分城市郊區和商品魚基地的池塘養殖生產中,主要作業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
隨著高密度水產養殖業發展,2003年-2008年的5年間,我國水產品因病害致損量增加6.4%,直接刺激了漁藥產業發展,我國漁用藥物產值從24579.17萬元增加到109824.38萬元,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長率34.9%,漁藥產值在漁業經濟總產值當中的比例從0.04%提高到0.11%,其在漁業第二產業中所占比例從0.19%提高到0.43%。近年來,在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藥物研發、致病機理和防控路徑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扎實開展,對健康養殖氛圍形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此外,冰溫和微凍保鮮、速凍加工、魚糜生物加工、低溫快速腌制、糟醉、低強度殺菌和魚肉蛋白的生物利用等加工技術的推進應用使得大宗淡水魚加工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而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助推了水產養殖業的大發展。
總體上,科技進步提高了水產品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根據產業經濟功能研究室測算,1990年-2007年,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為60.87%,表明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較高。
科技基礎薄弱,技術瓶頸問題突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宗淡水魚產業進入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未來其高效健康發展將有賴于科技進步的有力支持。但目前,在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仍存在一些重大的技術瓶頸問題,影響整個產業未來的持續穩定發展。
魚類育種水平不高
種業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大宗淡水魚產業的良種化水平和養殖業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在魚類細胞核移植技術的建立、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但在基因工程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BLUP法育種方面仍存在滯后。由于育種理論及方法上的研究不足,我國在水生生物繁殖和發育機理方面缺乏系統研究,高效、定向、多性狀的現代良種選育技術體系尚未建立。這主要體現在:基因育種進展較慢,在新的基因啟動子、基因表達調控研究方面相對落后。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滯后,難與國外大規模的模式生物魚類的研究相比。在魚類胚胎干細胞培養和基因打靶實現轉基因定點整合方面研究尚不成熟。DNA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在大宗淡水魚類良種培育中尚屬起步。過去受計算工具限制,在育種上有很大實用價值的BLUP法的應用較之國外晚了20年。
養殖設施工程化水平落后
在各類養殖模式中,池塘養殖的集約化、工程化水平相對較高。但是,我國小規模、大分散的池塘養殖特點決定了現有養殖條件與養殖設施向著工程化方向發展在實踐中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首先,我國養殖池塘多興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幾十年的利用,大部分池塘老化淤積問題普遍,水污染問題突出,養殖戶主要靠換水、機械增氧和生態制劑來調節水質。好水才能養好魚。在水質狀況不佳的狀態下,養殖魚類會出現應激狀態,造成病害多發,藥殘控制和品質管理困難,也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影響。
其次,傳統養殖池塘規模小,池塘布局僅有提供魚類生長的空間和基本的進排水功能,不具備廢水處理、循環利用、水質檢測等功能。總體上看,我國養殖池塘現代化、工程化、設施化水平較低,養殖環境生態化調控手段不足。
第三,對資源消耗型的水產養殖的環境友好的技術支撐體系尚不完善。目前,養殖戶普遍使用投飼機、增氧機、水泵、清塘機、網箱、溫室等,但在飼喂、攝食等環節的精準化程度低,在機械化、電子化、自動化裝置方面與國外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水產養殖用水與工業和生活用水的沖突將日益加重,水產養殖水質性缺水的局面會逐漸加重,目前水體處理技術缺乏實用性、集成程度不高、成本增加,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大規模水產養殖用水難題的技術尚未攻克。針對養殖水域污染的研究和改進技術還基本處于空白,針對池塘底質污染的生態修復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病害防控技術體系面臨挑戰巨大
隨著氣候和水體環境變化和養殖模式的集中化、規模化發展,近年來淡水魚類各類病害呈多發態勢,新問題和新特征不斷出現,病害成為導致養殖經濟損失的主要因素。與日趨嚴峻的病害防控形勢相比,我國在疫病預防、檢測、漁藥科技方面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自主研發能力比較薄弱。
1.新生疫病防控缺乏前期工作基礎
目前,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病害仍不同程度地困擾著養殖戶。長期、大量用藥,也導致病原產生抗藥性,加大了防治難度。一些未曾報道過的病原近年來在我國大范圍流行。如錦鯉皰疹病毒以前只危害觀賞魚錦鯉,近幾年在北方鯉魚主養區爆發該疾病;鯉皰疹病毒II型以前只危害金魚,近幾年在我國中東部鯽魚主養區肆虐。對這些新生疾病的機理和傳播途徑之前缺乏前期研究基礎,因而在防控技術研究方面基本上還是空白。新生疾病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產業發展面臨巨大風險。這需要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要未雨綢繆。產、學、研各部門應協力攻關,及時防控。
2.疫苗、綠色漁藥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不能滿足需要
為保證水環境健康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方向是要減少化學投入品的生產和使用,對疫苗和高效綠色漁藥的需求會逐步增加。目前,大宗淡水魚適用的商品化疫苗只集中在草魚上,主要包括細菌、爛鰓和腸炎三聯滅活疫苗及草魚出血病減毒疫苗。其他大宗淡水魚則為空白。疫苗研制需以強大的基礎研究為支撐,難度大、耗時長,需要大的投入和持續支持。其次,我國高效、綠色漁藥的研制進展緩慢,禁用漁藥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時跟上,也尚無一例成功獲得產品批文與生產許可。漁用化學藥物至今尚未形成自主產品系列,專用型漁藥研發不足,殺蟲劑研發生產薄弱,抗生素的研究速度已無法解決日趨復雜的耐藥性問題。中草藥研究薄弱。總的來說,這與缺少科技投入、缺乏人才有著直接關聯,但也需要整個產業從養殖方式上進行徹底反思。
3.藥理學、藥物安全使用方面的基礎研究不足
目前,很多漁藥缺乏嚴格而全面的毒理學數據等,用藥規范等方面資料缺乏,養殖領域濫用藥物情況嚴重。對漁藥殘留控制的基礎科學研究、藥物殘留標準制定、檢測方法等重視不夠。
飼料營養開發不足
水產飼料業發展目前面臨著原料緊張、原料價格高漲的問題,降低飼料成本和確保飼料質量是水產科技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中國水產飼料行業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礎薄弱,發展水平遠遠滯后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人工配合飼料的普及率不足1/3,與水產養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在水產動物營養研究方面,我國比發達國家晚40年。與漁藥和疫苗研究領域的情況類似,在飼料營養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基礎數據不完善、配方水平不高、基礎研究滯后的問題。大宗淡水魚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的營養需求、主要原料消化率、飼料加5535藝等基礎數據,水產動物主要營養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的生理生化過程,不同淡水魚類代謝、生長等分子調控機制和與養殖模式相適應的飼料配方與投喂技術的研發都比較缺乏。
配方技術是水產飼料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解決飼料成本高和廢物排放問題的關鍵性技術。日本、挪威、美國等國的養殖鮭、鱒、鲆鰈魚和鯉魚飼料系數在1.0-1.3之間,其他魚類及甲殼類的飼料系數在1.5-1.8之間。我國目前只有部分品種的飼料系數總體水平達到1.8。由于我國對水產品營養需求的研究不夠,基本數據空白或殘缺,技術盲點多,使水產飼料業配方粗糙。我國的飼料添加劑絕大多數是礦物鹽和氯化膽堿,而技術含量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等產品生產能力較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據產業經濟研究室調查,飼料業對提高飼料中蛋白含量、減少原料污染、有效資源的開發利用、飼料配方的優化技術和成本控制技術、設備升級改造等需求強烈。
加工技術仍顯薄弱
近年來,我國淡水魚加工關鍵技術和裝備水平取得了明顯提升。總體來看,在淡水魚加工業方面,目前最大的技術瓶頸是淡水魚加工增值和成本控制問題。目前,大多數企業的加工下腳料以低價提供給魚粉和魚油生產企業,其中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灰分等營養物質未被充分開發利用,企業急需開發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場前景的副產物深加工產品。其次,勞動力節約型加工機械缺乏。目前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加工企業希望通過開發魚體分割設備和干燥效率高、成本低的干燥技術和裝備,解決魚的剖殺、去鱗去腮去內臟、風干等工序的耗勞多、人工費用高的問題。第三,開發運輸、貯藏中的常溫保存和品質控制技術,減少存儲費用,延長貨架期。第四,開發淡水魚糜加工新技術、開發調理加工產品。解決淡水魚糜生產中耗水量大、廢水量大,魚糜凝膠強度低、土腥味重,蛋白易冷凍變性、易凝膠劣化、保質期短等問題,開發骨肉高效分離技術、節水技術、淡水魚糜抗冷凍變性技術、脫腥技術、膠凝技術、重組技術等加工技術;以淡水魚糜為原料,開發耐貯藏、適合加熱的方便魚糜系列產品等。
科技體制機制迫切需要進一步理順
農業科學研究屬于溢出效應明顯的需要政府支持的領域。在我國,水產科技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國家級的科研院所。改革開放以來,水產科技體制經歷多輪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軌,但體制不順、激勵偏差、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問題仍比較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技作用的發揮。
針對產業存在的重大技術性瓶頸問題,在國家科技重點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十—五”和“十二五”期間,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聘用崗位科學家25人,設立30個綜合試驗站150個示范縣,以點帶面,重點解決大宗淡水魚類優質高產、模式升級、提高養殖效率、延長產業鏈等技術問題。體系運行6年,已經在新品種培育、新養殖模式構建和養殖設備研發、新漁藥研發、魚病研究和快速檢測技術、營養需求研究和投喂模型建立、開發加工系列產品和產業化、數字化平臺建設及產業經濟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畢竟產業技術體系并沒有撼動原有體制,而更多的是在機制上做文章,理順科技體制機制是回避不了的基本問題。
多頭管理
我國的農業科技體制構架龐大,從中央、省級、地市級(甚至區縣級)都有農業研究、教學和推廣機構。此外,綜合性研究院和大學有涉農研究,實力較強的涉農企業研發力量也在壯大。從管理部門來看,至少有十多個部委有涉農科技投入。
多頭管理而又沒有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容易造成多頭申報、一題多報,導致重復投入、重復建設,有限的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不高。而科研“項目化”則帶來了科研行為短期化,一些好的研究方向得不到連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科技人員預期差,只得跟著經費和項目轉,甚至導致科研積累的喪失。整體上看,科研投入是增加了,但投入效率不高。
行政化割裂
教育、科研、推廣三者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又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因此,發達國家除了將一部分特殊職能分離出來成立專門機構外,一般盡可能著力建立產學研緊密聯系的機制。美國、日本等國家注重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基礎,通過建立一體化機構體系、將科研教學活動下沉的方式,將不同職能統一到一個體系之中。在美國,大學的漁業學院或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術推廣任務,這些研究所構成了美國漁業最主要的科研力量。每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將研發成果直接與基層的生產對接。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也不單純是推廣,而是致力于培養和提高農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位一體的推廣方法,加強了教育、科研、推廣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聯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美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已達到80%,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75%以上。
從運行機制來看,我國科技體系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遺留特征,由政府組織開展工作,每一級組織圍繞同級政府的工作開展有關業務活動。這種體制帶來三個突出問題:一是脫離生產實際。農業科技機構的業務活動依據政府指令進行,科技資源相應采取行政化配置方式。科技人員缺乏深入生產第一線和轉化成果的動力,科技機構很少考察解決漁業生產實際問題。由于很少與生產直接發生聯系,技術使用者的需求也往往容易被忽視,不僅造成研究方向和重點發生偏差,科技項目及經費管理也不盡合理。二是三個體系割裂。與科技進步有關的教育、科研、推廣體系各自為戰,難以形成一體化支撐力量。三是造成科研項目壟斷。科技資源分配“苦樂不均”,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難,基層科研單位經費極度缺乏。四是研究價值取向出現偏差。重學術,輕實踐,重獲獎,輕應用,科技成果多,但有效供給少。由于沒有建立起服務對象評價制度,大量科研項目變成了以獲獎為研究目的的工作,成果轉化效率不高。
投入機制不完善
科研工作具有很強的公共性。科技體制改革要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為取向,但不能簡單地推向市場,這是科技發展規律決定的。對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公共性技術推廣服務,仍然需要穩定支持。對應用性研究,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力度。美國將科學研究寫進法律條文來保證科研的進行,并對科研方向加以規定,不僅增加了科研的權威性,大大促進了科研,而且保證了科研主流方向的正確性。直到“十五”以后,我國水產科研院所經費狀況才有所好轉,但總體上仍然明顯不足,沒有穩定持續的支持計劃。國家級項目到了一個院所只能支持個別專家和團隊,大部分的水產科技工作者仍缺乏穩定的經費支持。實現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必須針對基礎、重要問題建立長期穩定投入機制,為解決長期、基礎性、重大問題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