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越是容易食品安全質量問題頻出。然而,外來人口為本地人口十倍的東莞市人口結構雖多元化,城市管理難度不小,卻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方面走在了前頭。
2013年該市共抽檢食用農產品樣本116萬份,蔬菜農藥殘留、生豬“瘦肉精”殘留檢測合格率為98.96%、99.99%,連續多年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2013年農業部在東莞市召開全國地級市農產品質檢中心建設現場會,肯定和推廣東莞市的經驗做法。一座擁有上千萬外來人口的城市,能給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交出如此答卷,絕非易事。
近日,記者走訪了東莞市農業局和該市主要蔬菜輸出基地,對東莞市政府和企業如何讓每日的蔬菜和肉食品安全到達各地市民的菜籃子一探究竟。
輸入的菜——政府干預建立安全檢測網
設立三級監測網。2011年以來,東莞市政府已連續三年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入十件民生實事。為完善檢測監督網絡,從2003年起,東莞市、鎮兩級農業部門及相關單位,先后投入近億元資金,建立起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所為龍頭,32個鎮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為骨干,延伸至主要蔬菜生產基地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市鎮兩級檢測機構共有農產品檢測人員650多人,各類檢測設備及儀器達500多臺。其中,東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所獲得認證、認可資質的檢測項目達363項。
生豬屠宰全程監控。目前東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已覆蓋蔬菜、生豬及肉品、水果及食用菌等主要食用農產品,基本實現蔬菜農藥殘留天天檢,生豬“瘦肉精”殘留車車檢、批批檢。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動物衛生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對生豬屠宰環節檢驗檢測工作實行全過程監控。
建立質量安全檔案。針對本地農產品生產規模小、監管難度較大的實際,東莞市將全市308個蔬菜基地、生產企業以及1.5萬多戶蔬菜、水果種植戶納入監控范圍;將全市農產品生產單位產地環境及生產經營基本情況、日常抽檢信息及不合格農產品處理信息等錄入到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追溯信息系統,建立質量安全檔案;對違規使用藥物的生產者依法予以處罰并記錄在案,對發現多次使用違禁農藥的種植戶,建議所在村委會終止其土地承包合約,并在全市范圍內通報。
外進農產品追蹤溯源。針對生豬、蔬菜多數從外地輸入的實際,東莞市于2006年和2009年,先后啟動生豬供莞基地和供莞蔬菜基地建設工作,與相關地區構建大宗農產品產銷聯建機制,延伸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鏈條。與周邊省、市生產條件好、用料用藥規范、農產品品質優良的生產企業和單位進行合作,共同建立供莞生豬、蔬菜定點基地。推行產地、市場及兩地聯檢“三重檢測”,逐步實現供莞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和全程追蹤溯源,從源頭上保障供莞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東莞市已與40個市縣建立生豬產銷合作關系,認定供莞生豬基地553家,年供應能力900萬頭,與15個縣(市、區)建立了蔬菜產銷合作關系,認定供莞蔬菜生產基地24萬畝,年供應蔬菜量達100萬噸。
推進質檢體系建設。東莞市農檢所于2005年開發了東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控追溯信息系統,將32個鎮街檢測機構以及規模較大的生產基地和大型農批市場納入監控范圍,實現對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動態監控,加強對檢測數據的收集、統計、分析,為主管部門快速處理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目前,每天通過該系統收集各檢測站點檢測數據近3000個,其中320個蔬菜基地、14600多戶種植戶的基本信息被收錄系統內,基本覆蓋全市所有菜地及蔬菜種植戶。
輸出的菜——出口標準倒逼企業提高生產
東莞市石碣鎮的菜農們很自豪,因為他們種的菜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騎著自行車到深圳羅湖口岸向香港市民出售,家家靠種菜發家致富。因此,當地百姓流傳一句“到石碣來,把菜賣到香港去”的口頭禪。
國家級安全示范區。俗語道,“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先人一步的石碣人早已在小打小鬧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大作為。為方便當地菜農種植蔬菜并及時銷售出去,同時為供港蔬菜更加規范統一,在當地農業主管部門的牽頭指導下,2006年7月石碣潤豐國際蔬菜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交易中心每天都有2500噸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標準供港蔬菜運到東莞石碣,其中800多噸售往港澳地區,剩下1700多噸供莞及珠三角其他城市,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供港澳蔬菜交易中心,也成為石碣鎮的支柱產業。2013年9月,東莞市石碣鎮供港澳蔬菜質量安全示范區入選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安全質量示范區,是東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成為廣東省3個帶有“國字號”的示范區之一。這些再次證明,種植面積不多的東莞同樣可以在農業領域發揮出獨特的優勢。
生產安全從土壤開始。春寒料峭的時節,記者來到位于石碣鎮的潤豐國際蔬菜交易中心。走進交易中心大院內,只見緊鄰大門左側就是一棟幾層樓高的檢測中心,從一樓到三樓分布著由易到難的不同檢測中心,檢測中心二樓一間檢驗室內擺放著來自梁家村蔬菜種植基地送來的檢測小樣,一瓶當地的水和一袋泥土。交易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每個蔬菜種植基地的土壤和水源都要不定期的檢測,確保這塊土地是健康的,才會生產出健康的蔬菜。
生產基地嚴格備案。為保證供港蔬菜一年到頭天天都足量、新鮮,交易中心在全國各地共設立108個蔬菜備案種植基地,種植不同季節的各類蔬菜,保證每個時節的足量供應。每個種植基地在總部都有詳細的備案。交易中心可以隨時查看全國各地每一個基地的土壤環境、氣候環境和生長環境等資料。對108個種植基地,交易中心設立了生產計劃和質量標準等各項生產指標。為鼓勵農戶科學種植,公司對嚴格按照基地生產要求進行生產的種植戶,給予每年5-10萬元不等的扶持資金,交易中心平均每年的扶持資金達300多萬元。交易中心董事長陳錦球坦言,質量一定要從源頭抓起,如果沒有源頭上的保證,說什么都沒用。
安全監測從田間開始。交易中心在各地種植基地都配有一名檢測師,在果蔬采摘前就要進行一次抽樣檢測,在農貿市場上再進行第二次檢測,到了香港還要檢測幾遍。
蔬菜入場前先帶身份證。交易中心實行嚴格的入場前檢驗制度。每批蔬菜進入交易中心,工作人員都要從不同的菜筐里拿出一顆進行貼標抽檢,一旦發現問題,如農藥殘留超標等,帶有“身份證”的蔬菜會即刻被召回。一筐蔬菜總共大約要經過5道檢測關卡,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供港蔬菜企業一年只要出現三次檢驗不合格情況,就會終身取消該企業的供港資格,平時,蔬菜稍有超標,就會被香港直接投訴到國家一級。
“嚴格的出口標準倒逼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標準。”陳錦球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