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中央領導多次強調,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與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密切相關的循環農業、特色農業、鄉村旅游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等,發揮農業多種功能,提高產業競爭能力和農業整體效益。
我們看到,在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循環農業日益受到關注,安徽、江蘇等地的實踐也證明了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多功能農業的屬性。
長期以來,人們把農業局限于“吃飯產業”,認為農業就是提供糧食和各種畜產品來滿足人的生活需要,這是傳統農業功能觀。只把農業簡單地看成“吃飯產業”,掩蓋了農業的豐富內涵。隨著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應用,農業的功能在不斷拓寬,除了一般的經濟功能外,還有觀光功能、文化生態功能、休閑旅游功能等。循環農業則具有集多功能于一體的優勢。循環農業是指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通俗地講,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我國不少地方農產品要解決普遍存在的量大、質優、低效等問題,必須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多功能循環農業。拓展多功能循環農業須立足當地自然資源、農業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因地制宜,開發生產功能,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開發生態功能,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發景觀功能,大力發展園區農業;開發生活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開發示范功能,大力發展科技農業。
農業多功能開發在我國許多地方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模式,也缺乏規劃。當務之急需要政府進行科學規劃,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
我國農業在大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耕地減少、淡水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嚴峻挑戰。因此,在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要把提高農業資源產出率,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產出率作為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的重要內容。
根據農業的多功能性和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性,加快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不僅實現生產要素在第一產業內循環,更要推動生產要素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循環;不僅實現生產要素在種養業內循環,更要實現在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做到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加工業、營銷業、旅游業聯動發展、融合發展。這些融合發展不是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簡單相加,而要起到相互疊加的放大效應。
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舉措。做好這項工作,面臨很多困難,要深化認識,依靠群眾,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要整合力量,整合技術,整合資源,整合資金,形成整體效應;要不斷減少環境污染,不斷優化生態環境,不斷提高資源產出率,不斷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