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擬血型鑒定”是蘇教版七年級《生物學》第十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第一節“血液和血型”中的一個實驗。《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對此實驗提出了活動建議,建議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品模擬配制四種血液和兩種標準血清,并舉例如下:用濃度為0.02 mol/L的Pb(NO3)2代表A型血,濃度為0.02 mol/L的BaCl2代表B型血,蒸餾水代表O型血,上述Pb(NO3)2和BaCl2的等量混合液代表AB型血,濃度為0.02 mol/L的AgNO3代表A型標準血清,濃度為0.02 mol/L的NaI代表B型標準血清。但由于部分藥品不齊,如本校無Pb(NO3)2和NaI溶液,所以本實驗一直沒有開設。因此筆者對本實驗進行了改進。
1 血型鑒定原理
由于不同血型的血液在兩種標準血清上的反應不完全相同,所以可以利用兩種標準血清來鑒定血型。如果在兩種標準血清中都發生了凝集反應,則該血液為AB型血;如果都沒有發生凝集反應,則該血液為O型血;如果在A型標準血清發生凝集反應,而在B型標準血清中不發生凝集反應,則為B型血;反之則為A型血(見表1)。
2 模擬血型鑒定
2.1 化學藥品模擬血型鑒定
2.1.1 模擬藥品的選擇
在進行“模擬血型鑒定”實驗時,是否發生凝集反應是根據二者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并生成沉淀來判斷的,即有沉淀產生表示發生了凝集反應,無沉淀產生表示不發生凝集反應。筆者選擇用BaCl2溶液代表A型標準血清,用Na2CO3溶液代表B型標準血清,用CaCl2溶液代表A型血,用Na2CO3溶液代表B型血,用ZnSO4溶液代表AB型血,用蒸餾水代表O型血。筆者在四種模擬血液中都加入了紅墨水,通過嘗試后發現紅墨水不會影響實驗效果,反而使實驗更加逼真、形象。
2.1.2 模擬血型鑒定原理
在載玻片兩端分別寫上“A”、“B”字樣,然后在“A”、“B”位置旁滴加相應的A型標準血清和B型標準血清,再在兩種血清中分別滴加某種未知的模擬血液,觀察有無凝集反應。模擬血型鑒定所選藥品表示凝集時能產生明顯的沉淀,表示不凝集時能相互溶解,見表2。
2.2 卡紙模擬血型鑒定
用四面分別帶有三角形和半圓形凹槽的正方形卡紙分別代表A型標準血清、B型標準血清中使紅細胞凝集成團的凝集素,用光滑的圓形卡紙以及圓形表面帶有半圓突起、三角突起、兩種突起都有的四種卡紙分別表示不同血型中的紅細胞,能組合在一起表示會發生凝集反應,不能組合在一起表示不能發生凝集反應,如圖3所示。
教師要求學生嘗試后判斷四種卡紙分別代表哪種血型中的紅細胞,并且在了解不同血型血液中的紅細胞、凝集素類型后,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組合不同血型的血液,觀察是否會發生凝集反應,為理解輸血原則奠定基礎。
3 設計思想
本次實驗用易得的藥品和材料來模擬血型鑒定,在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該法克服了用真人真血進行實驗的弊端,又讓學生掌握了血型鑒定的基本方法。用卡紙模擬血型鑒定,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血型鑒定的方法,同時理解血型鑒定的原理,并為理解輸血原則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