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社會曾嘗試采用出售而不是銷毀“庫存象牙”的方法來打擊非法走私,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使非法象牙買賣趨緩,反而刺激了新的消費。
重約6.1噸的象牙原料和制品,有的剛被擦干血跡,還保留著從原始主人身上掠奪來的原始模樣,有的已被加工成古典中式風格的牙雕裝飾品,但在攪拌機的轟鳴聲中,它們不再有形態上的區分——統統化作堆堆碎末,巨額價值頃刻間灰飛煙滅。這是1月6日發生在廣東東莞的一幕。這一天,國家林業局和海關總署工作人員將6.1噸查沒的象牙全部當眾銷毀。這是中國首次公開銷毀執法查沒象牙,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各界對銷毀象牙的做法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邊是國際媒體幾乎一邊倒的叫好聲;而國內網絡空間不少人質疑“浪費”、“可惜”,稱銷毀如此數額巨大的象牙似乎違背了市場供求法則,可能造成象牙價格繼續暴漲。事實上,國際社會對銷毀象牙制品行為的爭議一直存在,但在試圖以合法象牙貿易打擊非法盜獵嘗試屢遭失敗后,這或許是無奈而不得已為之的強硬姿態。
“庫存象牙”買賣曾刺激消費
為保護野生大象,遏制盜獵,過去二十年間國際社會動用了法律、經濟、市場杠桿等幾乎所有能派上用場的工具。1989年,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達成協議,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國際貿易。中國作為締約國,也于1990年正式宣布禁止非洲象及其制品貿易。
數據顯示,在CITES禁止象牙貿易之后的幾年里,市場上象牙價格驟降。沒人再用高價在非洲收購象牙。沒有了高額利潤的驅使,盜獵減少了,野生非洲象種群開始趨于穩定。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象牙貿易禁令效力卻被CITES允許一次性“庫存象牙”的合法買賣而大大消減。CITES公約簽署后,先是在1997年和2002年批準博茨瓦納、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和南非有條件地一次性出口“庫存象牙”共110噸。此外,在2008年年底,中國和日本獲許對包括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和津巴布韋的107.8噸屬于政府的象牙庫存進行一次性競價購買。
放開合法象牙貿易的舉措被視為嘗試,意在用合法渠道打擊非法走私。然而現實中卻適得其反,不僅沒使非法象牙買賣趨緩,反而刺激了新的消費。結果是,象牙走私不降反升。以中國為例,2006年中國市場上象牙原料價格每公斤3500元到4400元人民幣。短短幾年時間,在新合法象牙原料進入我國后,市場原料價格翻了3到4倍,成本價格也水漲船高。然而,高昂的價格并未使市場需求冷卻,由于象牙被視為商品,其“投資與饋贈價值”受到市場和商販刻意追捧。同樣一件牙雕作品,2010年售價1萬元,2012年漲到4萬。
非法象牙搭上合法的順風車
盡管2012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機構的報告認為,合法進口和盜獵猖獗之間并無直接聯系,但不得不承認,合法象牙的存在本身正在使象牙市場擴大。合法象牙的存在,讓消費者對象牙交易的非法性產生誤解,將象牙視為受追捧的奢侈品或投資對象。
而在資本逐利的眼中,一根象牙可能被炒到多高的價格才是關鍵,至于它是否沾滿鮮血,是否合法,全都不重要。簡單地說,推高象牙價格的主要動力來自對巨額利潤的瘋狂追逐。更顯而易見的是,合法象牙的存在給執法部門帶來巨大困難。2008年購買時,中國使用的是象牙合法證制度,每個象牙制品配一張附有照片的證件。但問題在于,根本沒有辦法能確保證件和原制品始終在一起,甚至就連象牙證件本身已形成一個小黑市,導致象牙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環節都有漏洞可鉆。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于2011年在北京、上海、廣東和福州等地對一百余家出售象牙制品的經銷點和加工廠進行抽樣監測發現,走訪的158家經銷點和加工廠中,僅有57家是列入國家林業局核準經營象牙制品名單中的合法企業。非法從事象牙制品經銷的企業為101家,是合法企業的近2倍。
很明顯,“搭著合法原料順風車,摻入的非法原料就被洗白了”。即便在有合法資質的合法企業中,近6成企業不能嚴格執行國家對象牙制品加工與經銷企業的相關規定,致使《象牙制品收藏證制度》的執行情況與規定相去甚遠。如果把有違規操作的合法企業從事的非法行為計算在非法貿易內,則在本次監測中非法貿易是合法貿易的近6倍。
這一切都助長了象牙消費需求,更刺激了盜獵活動。因而從2008年至今,來自非洲的數據表明象牙走私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進入快速攀升期。從2005年開始,IFAW對中國象牙市場進行4次監測后,發現黑市繁榮而猖獗。到2011年底,國內象牙原料價格不但沒有因為合法象牙而降低,反而比2008年之前翻了3到4倍。在全球范圍,2013年超過41噸象牙被查獲,這是近25年來查獲數量最多的一年。
消除需求才是正確的方法
事實證明,如果不對收繳的象牙進行銷毀,保存費用昂貴而且后患無窮。
據非洲保護基金會的數據,坦桑尼亞每年花費7.5萬元美元用于保存其約1.2萬根象牙的庫存。但被收繳的象牙卻未必安全。
2012年2月,莫桑比克丟失1噸多象牙,同年6月贊比亞的收繳倉庫也丟失3噸象牙。菲律賓海關在2005年和2009年分別查獲7.7噸和5.4噸走私象牙,但之后有多達近6噸象牙消失,為此菲律賓野生生物局將該國海關告上法庭。
正是由于世界多國多次失敗的嘗試,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AWF)在去年11月發布一項聲明,號召各國銷毀所有庫存象牙,并立即禁止一切國內象牙貿易。該聲明稱,打擊非法象牙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市場需求,而銷毀庫存和禁止貿易是必經之路,它向世人表明,象牙本身就不是一種可交易商品。
2010年,贊比亞和坦桑尼亞試圖效仿2008年出口“庫存象牙”,但激起遠比當時更大的爭議,最后贊比亞主動撤消了請求,而坦桑尼亞的提案沒有得到足夠贊同票。與此同時,銷毀成為各國對盜獵行為最直接的回應。2011年肯尼亞、2012年加蓬、2013年菲律賓和美國四次總計銷毀大約20噸。2013年11月14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公開銷毀5.4噸罰沒象牙原料及其制品,這批累積儲存超過25年的象牙被全部用碎石機粉碎。
被問及為何不讓這批象牙以合法身份低價進入市場時,FWS公共關系專家蓋文·希爾表示,FWS本身就不被允許銷售象牙制品,如果售賣這些繳獲的象牙對偷獵者和經銷商來說是非法的,那么它對政府部門也應是非法的。所以說,中國此番主動銷毀象牙是一次順應國際潮流的行動。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之所以選擇公開銷毀象牙,為的就是進一步顯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和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立場和決心。通過銷毀少量非法且不具備交易資格和價值的象牙,從而達到保護大量野生象的目的,這是值得的。“如果今后有更好的處理辦法,我們也將予以采用。”張建龍說。據悉,除中國林業局和海關總署這次銷毀的6.1噸象牙,法國最近宣布將在不久之后摧毀3噸象牙。
“北京的高調行動值得稱贊”,香港《南華早報》刊文稱,銷毀象牙的場面非同尋常,表明中國政策有了可喜轉變。過去三年,中國已知的罰沒象牙就有16噸。最近,中國與30個亞非國家共同承諾連手打擊非法象牙貿易,以“零容忍”原則嚴厲打擊野生動物犯罪等有組織盜獵行為,并加強執法,充公贓物和引渡犯罪分子。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亞洲地區總代表葛芮則相信,公開銷毀罰沒象牙既表明政府對獵殺大象,走私象牙零容忍的立場,同時也向世界各地所有象牙消費者發出警告,警告每一個消費者都應做出道德和負責的選擇,拒絕購買任何象牙制品。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行政主管喬·沃爾斯頓也撰文稱,中國銷毀6.1噸象牙的目的不僅在于影響象牙市場,而是中國政府對一個有爭議話題的關鍵表態。他對此表示歡迎,并強調這只是一個開始,希望中國政府采取更多有力措施打擊非法象牙走私。但保護野生大象依然是一條漫長艱辛的道路,正如有媒體評論,各界應持續努力,嚴厲打擊非法貿易,并教育年輕一代。營造抵制象牙貿易的文化,“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觀念的轉變才是保護野生非洲象的最佳方式。
(文據《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