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冀西北中侏羅世早期盆地已知煤炭資源賦存狀態,以及已有地質勘查成果的分析研究,認為該區是在水動力較強的條件下,物質沉積速度較快沉積環境,在盆地邊緣以及特定部位較有利于煤的聚集,為下一步的找煤工作提出了一種思路。
【關鍵詞】冀西北;沉積環境;沉積體系鏈;交角構造;找煤方向
1 盆地地質概況
冀西北地區侏羅世聚煤盆地,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于中朝準地臺(I21)內蒙臺背斜(Ⅱ21)的土城子臺拱(Ⅲ21)和臺凸(Ⅳ22)上。研究區包括忠義凹陷(Ⅴ21)、蘭城子凸起(V22)、土城子凹陷(V23)和二泉井凸起(V24)的部分地區(見圖1)。
下花園組地層,在區內被第四系地層廣為覆蓋,地表出露面積不大,自下而上可分為下、中、上三段。
下段(J2x1)(底部礫巖段):主要由礫巖、砂礫巖及粗砂巖組成,礫石成分主要為花崗巖、變質巖和石英巖等。厚度16米。
中段(J2x2)(主要含煤段):下部為灰白色細礫巖、砂質礫巖、粗砂巖夾少量灰黑色砂質泥巖、泥巖、炭質泥巖等,含不可采煤層1~6層。上部巖性為灰色泥巖、粉砂巖、砂巖夾灰白色礫巖,含不穩定煤層6~18層,可采1~3層。厚度380米。
上段(J2x3)(雜色含煤段):以紫紅色、灰綠色細礫巖、砂質礫巖和粗砂巖為主,夾灰、深灰色粉砂巖、砂質泥巖和炭質泥巖等。含煤1~6層,3層局部可采。厚度40米。
2 控盆構造
通過對聚煤盆地內地層現狀研究后認為:聚煤盆地內存在著兩個向斜構造,一個背斜構造。即忠義向斜、土城向斜,兩向斜中間為蘭城子背斜。這些背斜和向斜實際上是一些隆起(背斜)和斷陷(向斜)組成,隆起和斷陷由正斷層所分割。區內還有一些次一級走向NS的隆起和斷陷,這些隆起和斷陷與走向走向NEE的隆起相交,構成交角構造。
3 含煤盆地沉積環境與沉積體系
聚煤盆地煤系地層的巖性特征:根據巖性、巖相、含煤性等特征,將聚煤盆地下花園組地層劃分為三段:
下花園組下段(J2x1):主要由礫巖、砂礫巖及粗砂巖組成。礫石成分以花崗巖、變質砂巖、石英巖為主,其分選、磨圓差,雜基多為泥質、凝灰質。底部普遍有薄層殘積角礫巖,垂向層序向上變細,中厚層狀,均勻層理。平均厚度16m,最大厚度23m。
下花園組中段(J2x2):下部由三角州—濱淺湖相沉積組成。巖性以灰色、淺灰色砂巖、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夾黑色碳質泥巖及煤層。含少量蕨類植物化石及大量炭化植物碎屑。砂巖顆粒成分多為石英、長石及火山巖、石英巖、燧石等巖屑,分選中等,多呈次圓狀—次棱角狀。波狀層理,平行層理及透鏡狀層理。粉砂巖、泥巖中常夾有菱鐵礦結核及菱鐵礦微晶,水平紋理及波狀層理發育。本段含煤數層,其中5號煤為主要可采煤層,煤厚一般3~6m,結構簡單,有時夾一層夾矸。盆地靠近古陸隆起處,巖石由顆粒較粗、分選和磨圓較差的沖積物組成。遠離古陸隆起邊緣,沉積巖相由河流相過渡到三角州相巖石組合,再向沉積中心為濱淺湖相沉積。盆地下沉與堆積保持基本平衡時,三角州平原相泥炭沼澤與淺湖相泥炭沼澤聯成一片,沉積了穩定性較好的5號煤層。本段平均厚度180m。
下花園組上段(J2x3):由紫色、夾灰綠色砂礫巖、砂質泥巖及泥巖組成。顆粒分選磨圓均較差,表現為氣候炎熱,地形高差大,物源充足,水動力條件較強的沖洪積體系。平均厚度140m。
4 煤系砂巖粒度概率曲線特征
據對聚煤盆地張紀礦區3個鉆孔25個代表性樣品分析,本區砂巖粒度概率曲線類型大致可分為:二段型、三段型和弧型等三種。二段、三段型曲線的巖性粒度跨度較大,由細砂巖至粗砂巖。一般粗砂巖的A總體的斜率為58°~69°,分選性差;中細砂巖的斜率大于70°,分選性較好。大約有80%的曲線,其A、B總體以過渡關系相接,過渡帶寬0.6~1.5,這一過渡性質是快速堆積的表現。C總體的含量一般小于1%,其巖性大多屬細中粒砂巖?;⌒颓€的樣品為粗砂巖和含礫粗砂巖,由A、B、C三個總體以過渡關系組合而成,平均斜率50°左右,反映了沉積介質的高密度流性質??傊緟^砂巖的粒度概率曲線基本上反映了較強水動力條件下的快速堆積。
5 煤系沉積組合—沉積體系鏈
通過對聚煤盆地沉積環境分析,說明沉積盆地沉降速度快,沉積物是在較強水動力條件下的快速堆積而成。煤的形成需要持續平衡的穩定環境,盆地中的較強水動力條件下的快速堆積,是不利于煤富集的;通過對沉積體系鏈的研究,在三角洲兩側是沉積體系橫向發展地段,也是泥炭沼澤易于形成地帶。煤容易聚集的地帶是沉積盆地的邊緣—三角洲辮狀河兩側沉積體系橫向發展地段。沉積盆地邊緣地段是有利聚煤的區域。沉積中心,不是煤聚集中心。
6 隆起帶的相交處的沉降區有利于煤的富集
通過以上分析,沉積盆地邊緣地段是有利聚煤的區域。在沉積盆地邊緣拐角處,實際是兩個隆起帶的相交處的沉降區,我們把兩個近于垂直的褶皺帶或者斷裂帶相交處圍繞的基底下沉區,簡稱交角構造區。在這一區域,易于形成穩定的沉積環境。兩側隆起的古陸,能夠給沉積區提供穩定的陸源物質,沉降區內,保證了穩定的沉積環境所以,在交角構造區易于聚煤是顯而易見的。
毛不拉井田屬交角構造。毛不拉井田西北側,自馬家營子北側向西至內蒙古的兩面村南側為一北東走向的隆起,該區出露有太古界紅旗營子組和元古界化德群地層。該地層出露區地勢較高地古隆起區,是古陸和古沉積盆地的邊緣。毛不拉煤礦西南側同樣為一走向北西方向的古隆起區,判斷為古陸和古沉積盆地的邊緣。毛不拉礦區位于兩個不同走向的隆起構造的交角構造區。
張紀煤礦也屬于交角構造成煤。張紀煤礦東側是南北向的隆起,其南側是北東走向的蘭城子凸起,張紀煤礦恰好位于兩個隆起的交角構造處。
7 找煤方向及煤田預測
忠義凹陷環盆聚煤區:根據煤的生成規律,大致把忠義凹陷環盆聚煤區分為兩個帶:①聚煤盆地北部東西聚煤帶西起毛不拉村→姚家灘→清洪村→后二馬坊→民善村→化林溝→西北營子→保安村。②聚煤盆地鄧油房至張紀村北東走向煤田預測區西起鄧油房村→三順元村→李二誅村→張紀村。
土城子凹陷聚煤預測區:范圍:小七頂房村→吉爾石河→哈咇嘎→劉油房→大七頂房。
小鹽淖聚煤預測區:范圍:小鹽淖周圍地區。該范圍由大弓溝至西東灘村以東,三義堂以西,小鹽淖村以南。
8 結束語
冀西北中生代侏羅紀聚煤盆地中煤系地層沉積時,是在較強水動力條件下的快速堆積。在沉積盆地邊緣處是煤容易富集地段;在構造復合處的交角構造區給聚煤提供了穩定的沉積環境,也是煤容易富集的地段。沉積盆地中保持了剝蝕區(古陸)→中間過度區(煤)→沉積區(淖)的組合特征,可作為找煤一個主要標志。忠義凹陷環盆邊緣、土城子凹陷區和小鹽淖沉積區可作為三個找煤靶區。
【參考文獻】
[1]賈高隆,等.內蒙古鄂爾多斯侏羅紀煤層聚積規律與找煤方向[J].中國煤田地質,1997(1).
[責任編輯: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