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廣受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乎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及其人生價值的實現。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與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相結合更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1 創建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大學生群體,一個看似輕松,事實上卻承擔巨大壓力的群體,學業、生活、情感、就業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們本應在象牙塔中渡過的這段最“快樂時光”的“困心咒”,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不斷增多,自殺、兇殺等一些反常或惡性事件不時見諸報端,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達到高潮。
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使大學生要經受各種誘惑和挑戰,社會各領域激烈的變革給大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念帶來強烈沖擊,出現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從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經步入全面發展時期,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和水平。他們開展了許多諸如心理沙龍、心理交流等活動來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隊伍正在逐漸成長。同時,大學生自身也已經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高校學生自發地建立了學生心理社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都密切配合起來,共同努力,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能夠在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而作為系統工程中的最重要一環的學校更是需要營造和優化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以促進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團結友愛的人際氛圍,形成一個群體心理健康的大環境,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與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全社會都要正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家長和大學教育應該從更高的認識層面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標準的衡量
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人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統一。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而且是有著復雜的心理活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完整的人。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準備步入社會的關鍵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隨著社會交往的增多將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同時,大學階段也是心理危機期,易在遇到各種困難和矛盾時產生心理困擾,從而影響到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
眾多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其實并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也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
這說明,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在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決的。
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個方面看,一旦它們不能符合規律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同時,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隨著個體的心理成長逐漸調整而趨于健康。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同時也為人們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個人在自己現有基礎上能夠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從而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是他們能夠進行有效地學習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都難以維持,就應該及時予以調整。這也是高校亟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
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確理解衡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不現實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心理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的許多人生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有的心理困惑屬于某一群體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壓力之于大學生,他們的人生期望、職業抱負、學業期待引發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等都需要應付。有些心理問題具有階段性,當個體心理成熟后會自愈,使之能夠正確地自我認知,用辯證的眼光進行自我評價,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培養健全的人格。
3 大學生心理健康重在危機預防
針對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在新形勢下如何努力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力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在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閉環中,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預防則是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的根本途徑。
首先,在危機防控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豐富他們的心理學知識,增強他們心理保健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尋求幫助,緩解負性情緒,避免因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心理危機的發生。同時,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提升其心理調適能力,通過各種途徑鍛煉他們的意志、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要注重搞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通過各種輔導形式,對大學生的獨立生活及社會環境的適應、學習與社會工作關系的處理、人際交往的適應、戀愛問題的處理等多方面進行指導與幫助。重視并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
與此同時,要在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大學生精神和心理需求,為他們展現天賦和才華、發泄內心的激情、增強競爭意識、獲取自信心提供平臺。在構建大學生成才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為大學生心理減負減壓,通過加強對心理的輔導,幫助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開展就業指導等,為處于困境中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幫助其順利渡過難關,切實維護好他們的心理健康,為國家發展培養心智健全的高素質的人才。
[責任編輯: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