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小城鎮的交通發展存在較多問題,而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小城鎮的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研究基本針對小城鎮交通的普遍問題進行探討,因此研究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不同特色小城鎮的交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研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交通發展的核心,將小城鎮分類,分析一般小城鎮及具有特殊交通特點小城鎮的交通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交通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小城鎮;交通策略;衛星城;港口型;旅游型
0 引言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一個月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2013年,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小城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主體,其建設應抓住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小城鎮的建設不應只以經濟發展為目標,應充分考慮地方特色。交通作為區域的重要基礎設施與引導支撐,與小城鎮的布局、經濟發展、居民出行等息息相關,而當下小城鎮的交通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依據各類小城鎮的交通特性,對其提出改善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 小城鎮的界定
關于小城市的界定,2010年《中小城市綠皮書》給出了以下標準: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100萬~300萬的為大城市,300萬~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為巨大型城市。鑒于以上規定,本次研究將市區常住人口在20萬以下的小城市納入到小城鎮范圍內。
2 小城鎮分類
根據美國地理學家哈里在《美國的城市職能分類》一文中的分類,其將城市分為工業城市、綜合城市、批發商業城市、運輸業城市、礦業城市、大學城市、游覽療養城市。日本的經濟學家也把城市分為7類,分別為工業城市、商業城市、礦山城市、水產城市、交通運輸城市、其他產業城市[1]。國內對小城鎮的研究,將其分為工業型、城郊型、集市型、交通帶動型、服務工礦型、鄉村結合型、旅游型和邊境口岸型等[2]。
本次研究的小城鎮,根據區域地理位置、與中心城區的關系,可以分為衛星城、城市帶群、獨立城;根據自身的資源、產業及功能等,可分為農業基地型、工業主導型、商貿流通型、交通樞紐型、港口型、工礦型、旅游型等。上述這些類型偶有交叉重疊,但部分種類的小城鎮有其獨特的交通特性。本次研究中將衛星城、港口型、旅游型小城鎮進行單獨研究,其余小城鎮歸納為一般小城鎮,提出共性的交通發展策略。
3 不同小城鎮的交通發展策略
3.1 一般小城鎮
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用地布局、與周邊城鎮的格局的影響,交通也呈現出以下共性問題。
3.1.1 過境交通與鎮區用地布局
在發展初期階段,由于小城鎮規模小,自身發展的能力很低,主要依賴外界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對過境交通依賴程度很高,城鎮空間出現沿路布局的狀態。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沿路布局造成的外部成本大大上升,城鎮空間也由原有的追路布局逐漸演變為向內的團塊狀發展,即空間形態的拓展已轉為內部擴張。在此背景下,原有的過境公路穿鎮而過,導致過境交通與城鎮內部交通混雜,不僅降低通行效率,也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
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在用地布局上要避免沿干道條形發展。功能分區要合理,防止商業、服務業及各類廠礦全部集中路邊,造成人流、車流的大量集聚,對當地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干道造成雙向干擾。
3.1.2 城鎮格局與交通結構
現狀小城鎮各自為政,城鎮之間聯系較弱,居民出行距離較短。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車、摩托車為主,公共交通占較小的比例。鎮域的短途出行,以過境巴士和私人摩托車為主。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特別是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城鎮化過程中,必然引起小城鎮與周邊城鎮、農村社區之間格局的變化。由于本文研究的小城鎮包含建制鎮,這些建制鎮未來很大程度上發展為中心鎮,或者退化為集鎮。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開展,未來將某一片區的資源整合至某一小城鎮,即為中心鎮,其他小城鎮則退化為集鎮。由此,集鎮與中心鎮之間的交通聯系將加強,交通結構將發生較大改變。
因此,應大力發展中心鎮與集鎮間的公共交通;由于自行車和步行基本服務短途交通,因此對其采取自由發展的模式;對于摩托車,易引起交通混亂,對其進行限制;對于小汽車,采取不限制擁有、引導使用的政策。
3.2 衛星城
衛星城位于大中城市周邊,其主要功能是截流流向中心城市的人,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規模的增長,將中心城市的一些經濟職能轉移到新建的衛星城。衛星城的對外交通主要是與中心城之間的通勤、生活、經濟等方面的交通,對交通系統對于快捷性、大運量、可達性和舒適度、廉價等有著較高的要求。衛星城與中心城之間的交通模式主要有軌道交通、公交(普通公交、快速公交)、小汽車等模式。在低碳、綠色交通理念的引領下,提倡構建以軌道交通、公交等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模式。
發展對策:
(1)避免出現攤大餅發展模式
衛星城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中心城市人口過分膨脹,疏散中心城市的部分工業和人口,同時也是為了抵銷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人口吸引力。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由于中心城市固有的聚集力及完善的配套設施,容易在中心城市和衛星城之間形成新的開發用地,從而很可能發展為攤大餅形式。
為避免出現這種模式,需在衛星城構建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同時,在設置衛星城和中心城市之間快速通道時,應減少兩側開口,一方面保障快速通道的功能;另一方面,避免沿線大強度的開發。對于現階段的公共交通,可采取大站快車的等措施。
(2)公共交通發展階段的匹配性
衛星城與中心城市之間構建以軌道交通、公交等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模式是毋庸置疑的,但公共交通形式要與具體的發展階段相匹配。在初期發展階段,采用普通公交的形式,但為保證快速功能,可采用大站快車等形式;隨著衛星城與中心城市間聯系的增加,可采用以BRT或有軌電車為主,普通公交為輔的形式;在發展的高級階段,當交通流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建設輕軌或地鐵。
3.3 港口型小城鎮
3.3.1 交通特點
港口的形成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是港口型小城鎮形成的先行條件,因此港口型小城鎮一般位于沿江或沿海地區,通常是既有的港口小城鎮或者是隨著臨港產業而發展的臨港新城。這類小城鎮交通發展的重點在于與港口城市和港區的銜接,重點關注通勤交通和貨運交通的通道。
對于港口型小城鎮的發展策略,根據小城鎮與港口城市和港區的位置關系,可分為固有的港口小城鎮和臨港新城。
1)固有的港口小城鎮
這類小城鎮形成時間較長,通常與港區之間有一定距離,其發展主要依托于港區和附近的港口城市。該類小城鎮的對外客運交通主要是與港口城市、港區之間的通勤交通,這些通勤交通呈現較為明顯的潮汐現象。貨運交通主要為港口城市與港區之間的集疏運交通,穿越或繞過小城鎮。
2)臨港新城
該類小城鎮鄰近港區,基本依托港區進行發展。客運交通主要是與港口城市之間的休閑、購物等生活類交通。貨運交通主要為港口城市與小城鎮的集疏運交通。
3.3.2 發展策略
1)固有的港口小城鎮
對于該類小城鎮,需構建港口城市與港區時間的集疏運通道。由于過境交通可能穿越小城鎮,需處理好過境交通與內部交通之間的關系。對于通勤交通,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比如在高峰時期增加流量較大方向的公交班次等。
2)臨港新城
對于該類小城鎮,除構筑與港口城市之間的通勤通道和集疏運通道外,建議在鎮區內建設綜合運輸樞紐。綜合運輸樞紐是整個港口城市客貨站場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單一運輸方式的客貨場站(如公路客、貨運站、鐵路客、貨運站等)是綜合運輸樞紐站場體系的有益補充,通過不斷完善多個層次的樞紐建設,可構建一個有序的站場體系,實現客貨在不同方式間的自由轉換,進而實現運輸效率高效、經濟、便利的目標[3]。通過構建綜合運輸樞紐,使得港區與外部能更好互動。
3.4 旅游型小城鎮
3.4.1 交通特點
旅游型小城鎮一般地處名勝古跡,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模式獨特。目前該類小城鎮情況看,大都以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構建為核心,以旅游業為龍頭和支柱,可以將此類小城鎮發展模式概括為“以游興鎮”。
旅游型小城鎮的交通系統應包含城際間活塞式交通的末端以及區域內漫游式交通。城際交通應形成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相結合,具有足夠容量和應變能力,高效率、多功能、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而其末端主要通過旅游大巴、普通客運交通系統到達或離開旅游城鎮。
3.4.2 發展策略
基于上述交通特點,在構筑小城鎮對外交通系統時,應強調道路功能的通達性,即快速、便捷地進入到城鎮內,一般通過設置干線公路或軌道交通實現。
區域內的交通系統除承擔基本居民交通外,還應為旅游交通服務。旅游交通在線路設計上應盡量選擇風景優美之處作為交通通道;而承載的交通模式主要有旅游大巴、公交車、出租車、公共自行車、步行等,在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應充分滿足上述交通模式,建設生態協調、人文合理的區內道路。同時,在管理上可采取相應對策,包括公交車的舒適、快捷,開辟專門的旅游公交線路與配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車輛,出租車的規范化,公共租賃自行車的普及等。另外,由于旅游型小城鎮受季節等的影響,呈現一定的旅游高峰,應合理安排高峰期的設施調度,提高運量。同時,應做好對外與內部交通系統的銜接,通過設置區位合理、交通方式齊全、換成便捷的交通樞紐進行交通方式的轉換。
4 結束語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的建設應本著“宜居”、“以人為本”的核心,同時應體現其特色。小城鎮的交通是小城鎮人流、物流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小城鎮的交通特點,針對性地提出改善策略,為小城鎮的交通發展提供借鑒依據。
【參考文獻】
[1]馬鳳鳴.城市功能定位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2,22(1):24-26.
[2]潘斌.旅游小城鎮規劃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3]魏永存.加快我國綜合客運樞紐規劃和建設的思考[J].交通企業管理,2009(6):52-53.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