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地質災害頻發,受地質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國家。只有進行有效地地質災害勘察,了解地質災害的成因和形成機制,才能制定出正確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減少和避免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和整個社會、環境發展的損失。
【關鍵詞】地質災害勘察;地質災害防治;成災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變、地質和地貌條件十分復雜,是世界上地質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2008年5月的汶川8.0級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都給我國人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而充分了解地質災害的勘察與防治,對于有效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十分重要。
地質災害勘察中的相關問題:
1 地質災害的特征和勘察的特點
地質災害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自然地質災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第二類為人為地質災害,是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在我國,有50%以上的地質災害都是人類行為造成的,尤其是因為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特征包括:(1)房屋損壞、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損毀廠礦、城鎮、學校等工程設施;(3)鐵路、公路路基垮塌,橋墩被毀,阻礙交通,威脅交通安全;(4)地下水短缺,使得附近居民、牲畜飲水困難,威脅其人身安全;(5)房屋損毀,人群聚居到一處,會產生嚴重的衛生問題,發生瘟疫、傳染病等問題;(6)電線桿倒塌、折斷,線路中斷,會對通訊、輸電等工程造成危害。
在進行地質災害勘查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在研究災害體的穩定性時應充分認識其地質結構,從根本出發;(2)除了注意災害體本身以外,還應注意其周圍的環境條件,從區域因素中尋找災害體的演變過程和原因;(3)關于穩定性的計算方法,目前還未研究出普適性的方法;(4)重視地質變形原因的分析,并將它與外界誘發因素聯系起來研究;(5)地質災害勘察強調經驗性,不應憑空想象,而應多做實地考察。
2 地質災害勘察的目的、方法及任務
地質災害勘察的目的,是為了能“科學地確定地質體的特征、穩定狀態和發展趨勢,為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危險性,論證地質災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選防治工程方案,最終為確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實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對策提供依據。”[1]
地質災害勘察的方法,應遵循簡便高效、經濟合理、節約時間的原則:(1)應優先選取主要的、簡便易行的、基本的、覆蓋面大的和節約成本的勘察方法,這樣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2)在本地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勘察工作,基于勘察技術的可實現性、經費的可行性、方法之間的互補性進行配置選擇;(3)按照點-線-面的順序開展工作。
地質災害勘察的任務,主要包括:(1)查明地質災害體的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地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即查明地質災害是自然演化而成還是人為原因造成;(2)分析地質研究災害體的成因機制,建立其地質概念模型和地質力學模型;(3)預測地質災害體的發展趨勢,評估災害體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造成的危害性。
3 地質災害的勘察與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復雜性、隱蔽性和多樣性。它的主要技術措施有:(1)工程治理技術,這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2)生物治理技術,即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能夠有效地恢復生態平衡,改善環境;(3)避讓措施,包括雨天避讓措施和搬遷避讓措施,前者適用于災難隱患點和變形斜坡,危害性不是太大的情況,后者適用于危險性大、對于當地居民人身安全有嚴重危害的情況。[2]
地質災害的勘察就是為了地質災害的防治提出有效的指導,所以做好地質災害勘察,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
3.1 對于進行勘察的地質災害點要有選擇性地進行治理
在決定對于所勘察的地質災害點是否進行治理時,應考慮兩個條件:治理的經濟效益和治理的可能性。倘若對一個地方進行完地質災害勘察工作后,發現該地區形成的地質災害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或即使治理后也無法獲得較好的經濟回報,那么就沒必要進行治理工作,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搬遷等措施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經濟和時間上的浪費。
3.2 注意地質災害勘察與一般的工程地質勘察的不同之處
一般的工程地質勘察主要是為了弄清工程建筑的地質構造情況,以便為工程建設和災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而地質災害勘察除了察明地質構造情況外,還應找出地質災害的成因和運動機制等方面。地質災害勘察在填寫相關報告時,應特別注重以下兩方面的工作:災情調查和災情評估。這樣才能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和依據,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進行勘察任務,那么就無法查清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和機制,地質災害的防治任務便無法有效地開展。
3.3 地質災害勘察應與地質災害防治緊密結合
須知地質災害勘察能夠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有效地指導,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之前,必須要實地考察,進行地質災害勘察,通過對地質災害的成因和形成機制的充分了解,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制定,這樣防治工作才能更加有的放矢,達到節約高效。此外,在進行野外調查工作時,不能過于僵化,只依照自己以往的經驗進行治理,而應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向民眾學習當地的災害防治措施,活學活用,靈活變通,這樣才能制定出最為合理的防治方案。
3.4 應對災情的嚴重性進行評估
地質災害指的是“給人類生命財產引起一定的損失和破壞環境的事件”[3]倘若某一事件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對人類生命財產、社會發展造成影響,或者對生態環境、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影響甚微,那么就不能成其為地質災害,而是一種普通的地質作用。例如深山荒林中發生的泥石流現象。所以我們在勘查中首先應判斷此事件是不是地質災害,其后再判斷此地質災害所引發的災情的嚴重性,并對其進行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應從其對人類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產生的影響全面分析,做到準確評估。
3.5 地質災害防治應基于成災因素的研究調查
在進行地質災害勘察的過程中,應將成災因素的研究調查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成災因素是發生地質災害的源頭,只有查清楚地質災害的產生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如引發泥石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氣降水,如果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那么在進行防治時就不會去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問題,只能解決表面問題,不能觸及根本。
綜上所述,誠然,地質災害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身心和精神損失,阻礙了社會發展的腳步,但只要我們進行仔細的地質災害勘察,深入了解地質災害的成因和形成機制,制定正確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將兩者緊密結合,就能有效地減少損失,避免更大傷害。
【參考文獻】
[1]姚遠清.對地質災害勘察和防治的探討[J].大科技,2013(15):190.
[2]董千里.淺談地質災害勘察與工程治理技術[J].建材與裝飾,2012(7):169-170.
[3]李亮.在地質災害勘察中相關問題探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3(8):224.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