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地區,如一個流域或一個區域,在進行林業長遠規劃設計時,最主要的就是要制定長遠的建設目標,做出宏觀的總體規劃。這不僅是具體規劃設計的依據,而且是調查規劃地區今后林業生態工程發展的奮斗目標和遠景建設的藍圖。森林經營方案是森林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所涉及的內容依經營單位、經營目的及經營對象的不同而不同。
【關鍵詞】林業;長遠規劃;戰略目標
依據森林法第十六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林業長遠規劃,林業長遠規劃是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最基本的指導性文件。森林經營方案是森林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所涉及的內容依經營單位、經營目的及經營對象的不同而不同。
1 林業長遠規劃
編制林業長遠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林業長遠規劃要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編制林業長遠規劃要逐步構建穩定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必須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相一致,充分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要求,特別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要求;林業產業體系應該具有基本維持供需平衡、發揮穩定作用的木材及林產品供給能力,產業結構、經濟規模、區域結構、貿易結構基本合理。且協調運行和共同發展。二是,林業長遠規劃要以現有的森林資源為基礎。各地森林資源基礎、環境狀況、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現有林業結構、功能及其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也千差萬別。編制規劃,要在科學全面分析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財力、物力、人力及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森林功能的多樣化需求,確定均衡適度的林業建設目標、建設規模,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階段、分目標設計建設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和不同規模最優的生態經濟系統。三是,林業長遠規劃要與土地利用規劃、水土保持規劃、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相協調。編制林業長遠規劃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林業與農業、牧業、水利等國民經濟部門協調發展的關系,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從國土整治和國土生態安全的全局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充分利用分配給林業的土地,構建最優的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結合農業生產,建立農業生態屏障,確保糧食安全;發揮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功能,減少水土流失,抵御洪澇等自然災害;結合城市規劃及村莊和集鎮規劃,構建人居環境,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
編制林業長遠規劃應確定林業發展目標、林種比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植樹造林規劃等。林業發展目標是一定時期內林業規模和完成的建設任務,編制林業長遠規劃一般要確定總目標和階段目標。
林業長遠規劃分全國林業長遠規劃和地方林業長遠規劃,全國林業長遠規劃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國務院批準后施行;地方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施行。下級的林業長遠規劃應當根據上一級的林業長遠規劃進行編制:調整、修改規劃時,應當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2 森林經營方案
森林經營方案是以國有林業局、國有林場、牧場、自然保護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他林業經營者等為單位,在林業長遠規劃指導下編制并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的經營森林的法定性文件。
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的單位應該是直接組織森林經營和管理活動的經營實體,有經營的具體對象、資金、人力、技術和管理,像國有林場、國有林業局等。以縣為單位編制森林經營方案,一般把主要林業活動等規劃設計指標按年度分解或落實到鄉鎮。也有以鄉鎮或村為單位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的,但多數力量不足,且范圍小,難以做到永續利用。若集體林場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應有一定的經營規模、一定的活動資金及組織管理和技術力量。
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應根據森林法的規定,以政府制定的林業長遠規劃為依據。國有單位的森林經營方案由其上級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審議,然后報上級林業主管部門批準實施;集體單位的森林經營方案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審議和批準實施。經批準的森林經營方案具有法律效力,是指導經營單位進行作業的法定性文件。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必須符合森林法的有關規定,符合林業發展的政策、方針、法規和規章;森林經營方案應根據《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制定采伐限額和更新規劃,使森林經營逐步納入永續利用軌道;要根據生產單位森林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生態功能,分別林種及經營類型進行設計,因地制宜地制定經營管理措施。編制森林經營方案要科學分析過去的經營活動??偨Y經營管理的經驗和教訓,及時吸收林業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和生產管理的先進經驗。
森林經營方案是森林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所涉及的內容依經營單位、經營目的及經營對象的不同而不同,其基本內容主要有:一是,自然社會經濟條件。要分析掌握方案編制單位的森林經營現狀、自然經濟條件、森林資源特點和發展要求等情況,為編案的成功奠定基礎。二是,經營方針和經營目標。經營方針主要是結合方案編制單位自然經濟條件和森林資源特點及發展要求,把全國性和當地林業長遠規劃的經營方針,按經營范圍內森林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行具體化;經營目標是方案編制單位在森林經理期應達到的目的要求,包括森林資源增長、林業經濟指標以及生產任務指標等。三是,經營規模、生產布局和生產順序。四是,森林采伐設計,包括計算和確定合理年采伐量、主伐年齡、采伐方式等。五是,更新造林設計,包括森林更新方式、主要樹種選擇和造林技術等。六是,撫育間伐和林分改造設計。七是,森林保護設計,包括護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八是,多種經營、林產工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九是,組織機構、人員及投資概算和經理期綜合效益評價。
3 結束語
最終目標是建立、健全二類調查長效機構對于森林資源實施動態監測由資源管理向資產管理進行轉變,最終提高當地的林業資源投入產出比。目前,3S信息管理系統已經得到普通應用通過影像判讀,實地檢驗結合林權檔案(林地地籍資料),以生產統計資料作參考,通過建立、健全二類調查長效機構,引入林業價值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動態監測管理體系.是林業資源二類調查發展的方向。在思想觀念上從木材生產到生態資源再到社會化資產管理,具體體現為面積、蓄積到碳匯能力、社會價值的轉變。把生態價值作為是一個地區軟實力來研究、發展,通過完整、科學、實際的檔案資料;完善、可行的編制林業規劃森林資源管理、經營方案;動態監測整個地區的資源發展方向、價值產出比從而在社會、地區發展中體現出二類調查工作的價值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陳君元.森林經營類型劃分與經營措施差異的探討[J].森林工程,2009,25(1):17~20.
[2]熊奎山.幾種森林資源調查方法與實踐[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