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采運作業系統是一種特殊、復雜的生態經濟子系統,具有工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交叉、影響的特性,應采取現代工程學和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構建較為系統、完備的生態采運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生態采運的發展方向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備、系統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包括研究目標、研究內容體系、研究方法體系、標準體系、應用技術體系等。所以文章對于林業發展過程中,實現采伐運輸的科學合理性作出了闡述,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森林;采伐運輸;發展意義
在森林采伐運輸的過程中,如果使用的方法不當,將會對林業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所以要選擇正確的采伐運輸方式。如果毫無節制的采伐,將會造成森林資源的枯萎。在運輸的過程中,要注意運輸道路的設置,避免對道路兩側的森林造成破壞。所以在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注意采伐的方式,以保證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
1 林業采伐運輸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供應,由此必須要對森林資源進行采伐,那么對森林的采伐勢必會影響到林業的發展,對森林生態系統,野生動物的保護,生態環境等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說在經濟發展和林業發展中產生了矛盾,那么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
在森林采伐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出現了矛盾,對森林資源的采伐,就會破壞林分結構,打亂生物鏈的秩序,對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但是在人口數量逐漸增長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又急需大量的資源供應。
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形勢下,嚴重的威脅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森林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意識到森林資源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性,這在對林業資源的使用方面有了極大的沖突。
要想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同時又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采伐方式,利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先進的采運技術,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林業采運人員,降低采運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 減少采伐干擾的途徑
2.1 提高森林生長量和收獲量
對森林資源的采伐會減少樹木的數量,所以可以通過增加森林的生長量和收貨量來降低采伐所帶來的干擾。在單位面積上提高森林的產量,提升苗木的成活率,主要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來實現:
2.1.1 以人工林為主要發展方向
在工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森林資源的消耗日益加大,所以要增加森林的產量。天然林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受到了大量的消耗,并且天然林的消耗會對生物多樣性有所影響。如果用人工林代替天然林是不科學的做法,但是如果在農荒地或者是已經退化的林地種植人工林將是非常可取的,不僅有效的提高了林業的產量,同時對生態環境有很重要的保護作用。
2.1.2 應用營林知識
通過營林措施、立木蓄積改良和其它林分撫育技術可增加林木的纖維生長量。大多數營林措施的缺點源于金融復利以及投入產出間隔特別長的現實。因此, 應將營林措施作為采伐作業的一部分,在采用擇伐系統時尤需如此。
2.1.3 減少木材廢棄物
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在大多數的國家中,從木材的采伐到最后的加工材積一般只剩下百分之五十,對木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所以說可以通過減少在對木材的采伐、運輸及最后的加工環節的損耗,來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極大的保證木材的有效利用。
2.2 采取政策措施
在對林業進行的采運過程中,應該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對林業的采運工作進行監督管理,避免長期的采運對環境的破壞性。
2.2.1 建立森林采伐實務規范
在意識到林業發展重要性的形勢下,國家的專業部門以及社會公眾都對林業可持續發展有了充分的重視,但是在真正運行的過程中,又會發生沖突。在建立了森林采伐實務規范之后,可以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的經營和利用,為相關的林業機構人員提供了借鑒的標準,使林業資源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又能滿足生產者的經營。
2.2.2 FAO 的森林采伐實務規范范本
世界糧農組織范本主要為各國在制定自己的森林實務規范時提供參考。其具體目標是改進森林采伐實踐以提高木材利用水平, 減少采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確保未來的森林能永續經營, 并提高林業對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率。這一范本設定: 森林可持續經營要求采伐作業做到:全面的采伐規劃設計;對采伐作業的有效實施和控制;對采伐的充分評測;有一支能勝任并有充分激勵的勞動隊伍。
2.3 技術措施
新技術出現不一定就能使采運作業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研究表明, 在地面長期被雪覆蓋的地區, 冬季采運比其它任何采運方式對土壤的保護都更有效。畜力集材對森林的干擾通常也比其它任何集材方式都低得多。當然, 林業新技術值得加以探索。以下列舉經濟上有效且環境上可接受的森林采伐運輸技術的新進展。
2.3.1 林區道路
在對林區的經營與采運工作中,林區道路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甚至是國家公路網建設的一部分。如果林區道路設計與施工不合理,就會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所以對林區道路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將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車載稱重系統實現對所承載的重量進行精確的計量,避免因為超載而對道路造成損壞。
2.3.2 聯合采伐和加工處理技術
過去十多年中, 最重要的采伐新技術是可選材長的伐木—造材聯合機。它與集材車配合作業, 即組成目前對伐區干擾最小的一種地面采集系統。該系統與油鋸伐木和地面集材相比, 生產率可提高10 倍,生產成本減少30%~50%, 適用坡度可達35%以上。雖然該技術目前只限用于直徑相對較小、樹干通直且枝丫較小的林分, 但通過重要的改進將可應用于處理直徑較大、樹干彎曲或帶大枝丫的林木, 如用于闊葉樹的采伐。
2.3.3 行走伐木機
行走伐木機不僅能前進、后退, 而且可以側行和斜行,需要時還可以原地轉向。與傳統的輪式和履帶式集材機相比, 大大減少了與地面的接觸和相對運動。行走機械可跨越障礙物并自動適應不規則的林地條件,機械離地間隙可在20~120 cm 之間調整變化。今后幾年將對該機械作進一步的測試, 以決定其能否用于大規模的生產作業。
2.3.4 地面集材系統
大型機械對土壤造成干擾從而長期影響林地的生產力, 其作用效果還沒有完全弄清, 值得加以探索。近年來, 有關地面集材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減少這些干擾上。已開發的一些對地壓力小的集材機采用了履帶式底盤或高浮輪胎。隨著對天然林擇伐的增加, 為了減少對剩余林木和植被的傷害,采用了設定集材道、提供詳細設計和地形圖、標志采伐木等做法。為了減少原條集材造成的損害, 將集材機與聯合機配合使用。
2.3.5 索道系統
雖然索道集材系統一般可認為對周圍環境干擾相對較低, 但仍然需要進行仔細的設計并要求有熟練的作業人員。在進行擇伐作業時尤需如此。因此, 與索道集材有關的進展主要是在計算機輔助系統上, 目的是用于設計或者教學。對索道集材機械本身的研究較少。
3 結束語
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資源的可持續供應,尤其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就要更加的科學化、合理化。在對林業資源的采伐運輸階段,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所以應該提升林業采運工作的技術水平,優化處理,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經濟建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秀海,于興軍.論森林生態采伐問題[J].吉林林學院學報,2000(2).
[2]郭建鋼,周新年,劉小鋒.森林生態采運技術與森林可持續經營[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0(2).
[責任編輯: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