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闡述了幾種常見的數字化測圖作業模式,并重點敘述了各種作業模式的特點,對各種作業模式比較分析,為今后進行數字化測圖選擇方法提供較好的依據。
【關鍵詞】數字化測圖;數字測記模式;電子平板模式;內業數字化模式
0 引言
數字化測圖是借助數字化儀器將野外地形特征點信息利用數字測圖技術采集并存儲到具有直接存儲功能的介質(儲存卡、硬盤、移動存儲器等)當中進行分析、編輯、處理、應用等。隨著科技和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先進測量儀器不斷更新、數字測圖技術日臻成熟,并依靠其高效率、低成本、高準確性等優勢逐漸取代傳統地形圖測繪。
數字測圖技術雖然已被全國各測繪部門推廣應用,由于各單位數字測圖系統的設備配置不同,測繪人員對新技術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在應用數字測圖技術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況。因此,結合本單位實際,選擇適當的作業模式尤為重要。作業模式主要根據不同的內外業作業方法、接口方式和流程劃分,主要分為數據測記模式、電子平板模式、內業數字化模式(原圖數字化模式)。數據測記模式又分為編碼作業模式和無碼作業模式。
1 常見數字化測圖作業模式
1.1 數字測記模式
1.1.1 編碼作業模式
數字化測圖不僅要采集特征點的三維坐標,同時也要采集點位的屬性信息和點之間連接關系。在野外數據采集過程中這些信息都可用數據和統一編碼來記錄描述。特征點坐標可通過數據記錄,而屬性數據以及點與點之間的拓樸關系很難像坐標一樣直接用數字描述,所以必須按一定規則構成一些符號(串)來表示。這種用來表示地物屬性和連接關系的符號(串)就稱為編碼。編碼作業模式是指野外采集數據時,在測站上用編碼賦予每一個數據和實地相對應的屬性和連接信息。數據采集完成之后在室內將觀測數據傳送至電腦生成碎部點坐標文件,而后通過內業成圖軟件對坐標數據文件的編碼進行識別生成圖形,然后對自動生成的圖形做必要的編輯修改,圖幅整飾,即可通過圖形輸出設備輸出圖形。
編碼作業模式的優點是自動化程度高,內業工作量少。觀測人員熟悉編碼,在測站上隨測隨輸。當跑尺人員離測站較遠時,觀測者很難看清地物屬性和連接關系,這就要求觀測員與司鏡員密切配合,相互交流反饋有關信息。
1.1.2 無碼作業模式(草圖法作業模式)
無碼作業模式和編碼模式類似,觀測員在測站上只須瞄準目標觀測,通過儀器存儲地形特征點的坐標數據,不須輸入編碼,然而鏡站上必須有一位經驗豐富的人跟著司鏡員繪制草圖。測站與鏡站要經常通報點號。草圖繪制沒有嚴格的規定,關鍵要能清楚地反映各測點的屬性及連接關系,以便內業成圖時能夠方便、直觀的反映現實情況。
無碼作業模式的優點是:測站人員觀測簡單、快捷,無須記憶大量編碼,現場繪制草圖直觀、可靠。但內業的工作量較大,要根據草圖編制編碼引導文件,或通過草圖直接編輯圖形。
1.2 電子平板作業模式
電子平板作業模式是指在測站上將全站儀用通訊電纜和便攜式電腦相連,在測站上設置好測站點和后視點之后將特征點的觀測數據(角度、距離)直接傳送至電腦,測圖軟件便將計算出的點位直接顯示在軟件繪圖區內,操作員可根據實地信息直接成圖。內業工作只需對圖形進行后期圖幅修改和整飾以及之后圖形的輸出。
這種作業模式的特點是內外業幾乎都在現場完成,即“所測即所得”。工作直觀,成果可靠。但也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如便攜電腦電源攜帶不便,易受天氣條件影響等。
1.3 內業數字化模式(原圖數字化模式)
在現實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將一些已有的白紙圖(或聚脂薄膜圖)成果傳進微機轉化為數字化成果,此時需要采用專業設備將圖紙上的地形要素傳輸到電腦上并存經過加工處理形成數字化圖紙存儲在存儲設備之中。常用的方法為手扶跟蹤數字化或掃描矢量化。使用掃描儀進行數字化時必須進行矢量化。
內業數字化作業模式的優點是可以利用原有圖紙的測繪成果,為傳統測圖與數字化測圖之間建立橋梁。缺點是數據采集速度較慢,精度偏低,勞動強度相對較大。
2 作業模式比較
通過對以上幾種作業模式的分析比較發現,這四種作業模式各有利弊,各有特點。現對其綜合比較見表1。
3 結束語
數字化測圖已成為當今社會地形圖測繪的重要方法,通過對幾種作業模式的分析比較,得知測圖方法不斷的發展、進步。展望未來,數字測圖系統的前景是廣闊的,必將出現更快、更準確、更省力的測圖模式。
【參考文獻】
[1]劉福臻.數字化測圖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鐘來星,李世平.數字化測圖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
[3]高井祥,肖本林,等.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
[4]徐俊偉,龍廣友.數字化成圖幾種作業模式的分析比較[J].北京測繪,1999,4:12-1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