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心路學和傳統的宗教并不是一直都能友好共處。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就把宗教看作是一種神經癥,而且“幼稚”得一塌糊涂。20世紀美國天主教最重要的領軍人物之一富爾頓·申則宣稱,“在整個現代心理學的范疇中”,沒有任何針對沮喪、恐懼和焦慮的言論能跟像奧古斯丁這樣的偉大基督教思想家的洞見相提并論。希臘主教雷洛提奧斯·弗拉霍斯則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堅稱,只有基督教的精神傳統才能真正拯救困境中的靈魂。
如今,世俗心理學家和老派信仰之間的關系一般不那么敵對了,在實際操作中也可以彼此相容。無論是在學界的研究中,還是在個人日常的生活經驗里,心理學和宗教的世界都有越來越多的重疊。這一點在美國西海岸尤其顯著,在那里,宗教活動經常是既非常傳統,又很有實驗精神。
在美國各地,靈性和精神健康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得到承認。像哥倫比亞大學“靈性與身心學會”的創立既是明證。該學會宣稱的目標中,有一項是“對靈修作為預防精神疾病的措施和建構精神關系、個人意義和目標……的作用的研究”。學會的主席麗莎·米勒稱,這富裕了靈修雙重的定義,既傳統——“指導人們建立與更高的力量的關系”,又有彈性——“并不抵制臨床醫生用的語言。”現在,已經出現了幾種結合宗教和世俗的治療方案的精神療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基督教咨詢”。這種療法受到教會的鼓勵,同時需要操作者具備世俗的心理學知識。這種療法的宗教痕跡會嚇壞心理學家,但對真正的宗教活動來說又太世俗化。此外,“牧師療法”則提取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和哲學資源,同時堅定地立足于傳統治療之上。西雅圖大學的助理教授克里斯蒂·艾坡勒說,這樣的方法能夠避免宗教的教條主義,但又突出了“要了解一個人,先要了解他的精神和宗教背景”的原則。
主流心理學界對此仍疑慮重重。俄亥俄州的鮑林格林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尼斯·帕加蒙就表示,在精神健康的問題上,宗教既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在采訪中他說:“對很多人來說,宗教和靈修是幫助他們成長的重要資源。但對其他人來說,這些東西也許會是需要被治療的問題。”
與此同時,對于心理出現問題在尋求幫助的人來說,一件事是治療方案還是需要治療的問題,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清楚的。西雅圖居民梅麗莎說,她曾因為一段受虐待的往事而受到進食紊亂和抑郁的折磨,最終其病情在傳統療法和宗教活動中都得到了改善。現在,她自己也在參加訓練,準備加入“基督教咨詢師”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