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觀存在偏差,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有較強的投資沖動,盲目舉債發展,加之對地方政府及領導干部考核機制缺乏債務管理約束,致使部分地方的政府性債務增長較快。
——國家審計署新聞發言人陳塵肇
為何地方政府熱衷于追求GDP?一是其可以給官員帶來升職,二是便于操作“見效快”。事實上,受制于現行干部考核和任免制度,為官一任者必須在三五年內做出光鮮的政績方可能獲得升遷,這就導致很多地方官員急功近利,寅吃卯糧,大肆舉債建設政績工程。在政績考核壓力下,舉債投資可以對GDP增長起到更加直接的拉動作用,讓地方官員“面子上更好看”,甚至還催生了“債越多官越大”的怪現象。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我們反對過度投資,那么什么是度?我個人認為投資的增長率似乎不應該超過GDP增長率的1.4倍。但實際上從2011年1月到現在的11個季度來看,都超過了。2012年和2013年每個季度投資增長率都在16%到18%之間,而這兩年的每個季度GDP增長率都是百分之七點幾,不超過八。從最近的數據看來,過度投資的情況還沒有什么改善,我國投資增長率2013年前三個季度還是在17%到18%。我覺得應該引起警惕,應該分析有沒有水分,分析有沒有對綜合要素的擠出效應。
——經濟學家成思危
央企母公司國有股占比應該下調,給民資騰出空間,這個比例維持在多少合適,50%是否是個難于逾越的門檻兒?其實,50%的比例比我自己預想得高,我個人認為好多企業都可以降到20%以下。不能說股比占得越高你越有本事,我不認為這樣。如果5%的國有股能夠調動95%的社會股,有什么不好?要記住,你要有活力、有控制力、有影響力,這些不是以股比為標志的。所以核心還是一條,就是要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原國資委主任李榮融
國家怎么解決好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真正想把市場經濟放在決定性的地位,應該大大發揚契約精神。長期以來我國契約精神沒有很好貫徹,也沒有得到發揚,不像在西方國家,我國的契約精神很弱。屬于政府的由政府來管,屬于市場的由市場來管,這是市場經濟至高無上的原則。如果這個原則不遵守,政府管得過多,資源分配、價格確定都由政府來插手,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
——法學家江平
A股的問題在于三個平衡。第一個是保持融資者和投資者的平衡;第二個擺正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平衡;第三個引資速度和融資速度的平衡。除了三個平衡之外,讓投資人能夠賺一點錢,中國股市何愁不好。2014年的股市將會反映經濟增長狀況和上市公司業績情況。藍籌股板塊還是會震蕩中上揚,預計上行空間為10%以上;而垃圾股、題材股、小股票面臨估值壓力,震蕩過程中的重心可能會下行。兩股力量互相拉鋸,最終市場重心上行。明年牛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歷了七年的調整估值水平已經到位,經濟企穩而上市公司業績估計還有雙位數增長,同時積極的股市政策漸漸發揮作用,長期資本逐漸入市會有效改變供求關系。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