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發布新政,九方面入手保障中小投資者權益。明確提出中小投資者是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群體,但卻處于信息弱勢地位,抗風險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當前背景下,如何看待新出爐“國九條”的意義?記者就此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進行了采訪。
記者:2004年有過一個國九條,這次的新國九條出臺對中小投資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孫立堅:新國九條從直接意義來講是今天如何對投資者利益給予保護,把股票市場原本的創造驅動力回歸到投資者利益保護上,而不是簡單的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只有把中小企業投資者利益保護起來,才能真正看到這個市場會發揮出健康的融資能力和資源配置的正確走向,否則看到發達國家經歷了金融危機后,股市已表現出越來越強大的資金配制能力,而中國今天的股市卻因制度缺陷和投資者對這個市場的理解和信心不足,還處在一個沒有發揮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上。從這個意義講,今天的制度建設非常必要,而且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能不能通過投資者的財富收入增長推動我們的內需增長,至關重要。
記者:之前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工作主要是證監會的工作,現在國務院專門對此發文,從重視程度、保護力度方面和以往相比會出現哪些變化?
孫立堅:實際上在執行層面,當然還是由職能部門證監會來具體落實新國九條,關鍵的問題這次是國務院親自發文,這釋放了中國政府堅決要改革,我們今天資本市場所存在的缺陷,真正讓資本市場發揮直接融資的平臺功能,否則今天我們感覺到改革的力度或講改革的信心還在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這樣下去就可能會讓資本市場越來越被投資者邊緣,失去了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這樣一個功能,所以現在從中央政府最高層面來推動今天股票市場的改革,把改革重心直接深入到股票市場活力的最原點,就是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這也反映出了政府對問題看的非常清晰,而且找到了一個非常務實的抓手。
記者:國務院發布保護投資者權益的九條意見之后,我們注意到很多財經評論人或者說是知名財經人士也在紛紛發表觀點,像財經投資者“老愛”就提到,國九條的深層含義是吸引資金入市,而英大證券的李大霄說有了這九條意見,中國股市就有希望了,對于證券市場來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將要迎來整體性、根本性的變化?
孫立堅:這個制度的建設,雖然不是馬上就能帶來實際的變化,但至少今天這樣的制度出臺,再加上制度催生出真正有競爭力、有創造財富能力的企業入市和中小投資者更加理性投資價值的回歸,這幾者結合起來能量就是巨大的。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有這么多的散戶進入到資本市場,能回歸到一個繁榮理性的財富創造和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強大支撐平臺。這樣一來,不光是吸引中國的投資者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到繁榮的股市里,而且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海外投資者也會越來越關注中國企業的成長。這就能使中國企業在一個全球一體化的金融環境中成長,能夠更好地獲得優質資金資源,更加把自己的資金配制到擅長的業務過程中,不會像現在那樣,二級市場完全失去了融資的功能,追漲殺跌,以至于企業完成了一級市場的IPO后,把后續的資金支持全部壓在了銀行體系中,甚至是進入到一個灰色的民間借貸體系中,這完全是今天中國資本市場缺位導致出的非常糟糕的結果。
記者:畢竟國務院已經明確的提到中小投資者是我們國家現階段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群體,只有這個群體的權益得到了保護,我們的資本市場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活力。對于國九條當中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的相關規定,您最看重或者您覺得最值得強調和解讀的是哪一條?
孫立堅:我最看重的首先就是要保障中小投資者的知情權,然后就是我們今天要完全建立一個完善投資者保護的組織體系,它強調的是法律保護、監管保護、治理保護、市場保護和自我保護,這些也貫穿在國九條里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的保護意識強大了,我們中小投資者才會非常自愿地進入到一個學習如何理性投資的教育環節中。如果這幾條做得好,我們中國的股市也就有了希望,2014年也就會迎來一個非常繁榮的牛市之年。當然,如果這幾條做得不好,或者根本不去做,那中國股市依然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