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正在坐火車,恰巧還有15分鐘空閑時間。您的銀行時間到了!登入智能手機后,確認工資已經到賬、償還信用卡、進行公共事業費繳納,并將資金轉入儲蓄賬戶。在火車到站之前,您還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手機定位最近的自動存取款機,并獲得所喜歡的午餐餐廳電子優惠券……這與傳統銀行服務有著天壤之別,但就互聯網和移動技術可提供的功能而言,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已經過去的2013年,山東金改可謂如火如荼。本土層面,郭樹清省長提出金融機構要服務實體經濟;宏觀層面,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上海自貿區建設都在本質上涉及一件事,即中國金融體制轉型。面對這樣的金融環境,各大銀行如何變革?特別是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速度提高,消費者對銀行服務期待值也在增高。因此,《齊魯周刊》特邀廣發銀行濟南分行行長龐新鋒參與財經茶座,就相關問題進行座談。
財經茶座
時 間:2013年12月30日
地 點:濟南經四路廣發銀行大廈
座談人:龐新鋒 廣發銀行濟南分行行長
董 振 《齊魯周刊》副社長
解永敏 《齊魯周刊》副總編輯
丁愛波 《齊魯周刊》首席記者
電子銀行渠道與物理網點有機協同銜接
解永敏:新年已到,能否介紹一下咱們銀行這一年的業績?
龐新鋒:廣發銀行入駐濟南一年多,經營情況比較理想,已經設立了一家二級分行、4家同城經營機構,目前存款已超過150億,貸款75億。在新建行中表現非常優異,即便是珠三角、長三角的一些分行,我們也能與其做一些比較。
董振:每家銀行都在宣稱自己給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務,但我們發現有些銀行在執行過程中流于形式,導致不少持卡人對這些活動興趣不大。
龐新鋒:我們對客戶有一個分類,比如說我們的智能銀行,針對的就是年輕客戶,在增值服務上就是讓利,就是要回饋,以此維持與客戶的長期聯系。比如周五是廣發日,合作商家商品用廣發卡是半價,那一半的價格由廣發來貼補。因為交易量比較大,打個九折八折還能商量,如果讓半價商家就虧本了,所以我們貼錢讓商家半價銷售,這樣消費者高興,商家也高興。
丁愛波:大家都提到了智能銀行,隨著電子銀行的發展,傳統銀行柜面和網點功能是否日漸式微,甚至被電子銀行所取代?
龐新鋒:電子銀行不會徹底取代柜面業務,其渠道與物理網點將有機協同銜接,搭建立體化服務與營銷體系。完全取代不可能,因為一些高風險理財產品亦要在網點通過職員銷售,這對銀行和客戶都有一個很好的保障。
丁愛波:對于理財產品,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產品是否保本以及預期收益率,廣發銀行在這些方面有哪些特點?
龐新鋒:理財產品種類很多,我們對理財產品是進行風險分級的。有些理財產品我們不承諾保本,我們發售的產品都有一些分析和界定,我們會做一些取舍,也不排除一些偏高風險的產品在這賣,對此,我們都會有一個風險提示。有一些客戶群體,既想收益率高,又想沒有風險,這是不可能的,風險和收益率是相伴隨的。
授信過度會把企業不切實際、貪婪的一面釋放出來
解永敏:在小微企業服務上,廣發和招行各有哪些特色?
龐新鋒:我們重點推出的是生意人卡,主要滿足小微企業主需求,并在濟南重點開發了幾個商圈。生意人卡的特點是一次額度、一次核批、五年有效,不需擔保和抵押,按天還款。審批流程最長不超過3天,最快能做到當日申請當日放卡。我們有個信息決策系統,每天這個系統都會告知哪個環節用了多長時間,哪個環節超時了,從而保證審批流程快捷、迅速。
解永敏:廣發的生意人卡融資成本大約是多少?
龐新鋒:這個要根據不同商圈、用途以及持卡人自身情況進行區分。純信用額度一般不超過50萬,但只要是長期合作,還會提供更多融資便利,一個是金額的提升,一個是利率的浮動。如果客戶長期與我們合作其流水是在銀行里做的,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見他們的經營情況,這個成本就低了。有的只是刷一張卡,別的我們什么也看不到,這個成本就會高。再一個商戶自己有抵押,我們給的額度可以突破,甚至能給3000萬。當然,這一類的利率也是下浮的。
董振:就融資成本而言,據我了解有些大企業的內部拆借也到了15%—18%。
龐新鋒:利率市場化后,銀行成本也在不斷上漲,比如存款業務,老百姓來存款我們都上浮到頂,這就加大了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貸款利率還要減少,就導致了我們的利潤空間在壓縮。有些小企業,銀行與它們的信息不對稱,它的風險度是高的,只有通過高收益來消化高風險,否則就沒法操作。
真正做得好的小企業,他們的融資成本并不高,我們也愿意與他們合作,但他們此時也沒有更多的需求了。假如他們又有更多的需求,我們又要從另一個角度去防范,他們這些要求是不是合理需求。比如說有的企業,做得很好,正常需要三五百萬,這都可以,三千萬都可以給他,它再要,我們就要考慮這是不是已經超過了它正常的消化功能,是不是去搞另外的產業了,風險也就隨之而來了。
解永敏:的確有一些企業會因此迷失發展方向,比如去年的今日集團。
龐新鋒:對此不可以過度授信,授信過度會把它不切實際、貪婪的一面釋放出來。比如看到別人搞房地產掙錢,它也去搞這些項目,這都是需要去防備的。有些銀行本心是想支持它,但好心做了錯事。沒有這些授信它們經營的還挺好,有了過多授信反而會迷失方向。
董振:前幾年,過度授信的情況在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身上,比較常見,這與政府的手伸得過長有一定關系。
龐新鋒:政府拉郎配,這些情況的確存在,應該回歸市場,讓市場發揮基礎資源配置的作用。作為銀行來講,我們希望與企業共成長,希望與它們做一些互相了解的事情,希望它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扎扎實實地做好,我們愿意和他做成一個好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不是指提供的貸款越多越好。
利率市場化是不是利空因素
丁愛波: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的生存是不是受到了挑戰?
龐新鋒:銀行愿意以平和的心態來接受這種挑戰。只要是有心人,就能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就需要細分市場,做出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利率市場化是不是利空因素,這取決于銀行的雄心和方向,如果習慣于在保姆呵護下生存其壓力就大,如果努力生長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事情。
解永敏:目前,證券、信托、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正在轉型為綜合經營,除不能吸收存款,其他很多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都可涉獵,銀行主導地位是不是受到了挑戰?銀行是不是也在邁向綜合經營?
龐新鋒:銀行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不認同。至于銀行邁向綜合經營,這個主要是受到監管政策的限制,有一些國有銀行正在這樣運營,他們就有自己的保險公司,也有自己的證券公司。綜合經營好不好,這個不好說,各有利弊,比如他們在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的時候,就不會合作很深,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這一套金融機構,只能將外人作為第二選擇。
解永敏:目前,中國金融已經開始向直接融資方式轉變,間接融資的比例大幅下降。在您看來,金融脫媒將對銀行業帶來什么挑戰?
龐新鋒:這也是一個方向,讓市場發揮配置作用是大勢所趨。前一階段放開銀行間資本交易市場,現在企業債也在放開,國家也會不斷給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直接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對我們來講脫媒不是銀行的死路,仍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再說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發債,能發債的企業我們會積極幫助來做。它發債也不是說就不貸款了,只是減少了間接融資的比重。我們不斷為其做一些推薦和承銷,幫助降低融資成本,這對我們來講風險度更低了。我們貸款的比重低了,服務的比重不一定低。
丁愛波:目前看,新一輪“金融脫媒”革新中,互聯網企業如同“門口的野蠻人”,明顯處于攻勢地位,借助平臺、入口及客戶數量等多方面優勢,多點快速出擊。而商業銀行則處于守勢,對互聯網金融,我們銀行是一個什么態度?
龐新鋒: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的一個方向,發展不可限量。雖然互聯網金融給銀行帶來一定沖擊,但對銀行傳統業務也是一種補充,它覆蓋了傳統銀行業務的一些盲區,很有積極作用。同時,互聯網熱愛創新的基因也引發了商業銀行對自身經營模式的思考。面對壓力和沖擊銀行也不會墨守成規,也會主動創新,加大變革力度。在這方面,銀行的優勢是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經驗,還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這也有助于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